中醫有什麼重要原理?
中醫如何治未病?
2007-04-13 15:35:00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cheuk fan 2 in 健康 ➔ 其他:保健
陰陽說 -
陰陽說在中醫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它滲透在中醫學的各個方面,中醫學雖然複雜,但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的,所以《黃帝內經》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以生理病理來看,正常的生理活動,全依靠人體內的“陽氣”和“陰精”保持協調的結果,如果陰陽失調,發生陰陽偏盛偏衰現象,就會生病。就診斷治療來說,正確的診斷,首先要分清陰陽。 從以上所說來看,中醫是離不開陰陽來說理的。《黃帝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二字。
五行學 -
五行學說應用于中醫,具有很重要的價值。這是生克變化規律,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等等廣泛聯繫起來,構成一個理論體系,指導著醫學與臨床實踐。如木克土,聯繫五臟,肝屬木,脾屬土,那麼肝就可以抑制脾,治脾往往肝脾共治,因而有“扶土抑木”的原則。再如,肝色屬青,味屬酸,如有面色發青,喜食酸味等見症,一般可診斷肝經受病。象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總的說來無論在診病、辯證、治療、用藥等各方面,都離不開五行學說的。
經絡 -
經絡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功能及其臟腑相互關係的理論。指導著臨床實踐,特別是針灸方面和經絡學說的關係非常密切。經是經絡系統的主幹,叫經脈,多循行於人體深部;絡是經脈的分支,象網路一樣聯繫人的周身,循行於人體淺部。經脈的組成有:正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以及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筋經等。其中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是經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臟六腑 –
五臟六腑,是人體各內臟的總稱。心、肝、脾、肺、腎,叫五臟;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叫六腑。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器血量的功能。脾有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並運輸全身的功能。肺“管呼吸,主氣”,腎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小腸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後分別清濁。膽分泌膽汁,有助於消化食物。胃受納食物,再經脾將營養輸出,以供養全身。大腸的功能是傳導糟粕之物,通過肛門排出體外。膀胱主要是貯藏和排泄尿液。三焦不是一個獨立的臟器主體,而是按臟腑部位和功能分為三個部位:心、肺為上焦,脾、胃為中焦,肝、腎、大小腸、膀胱為下焦。
天人相應 –
“天人相應”說的是人要保持健康不生疾病,就必須順應自然,適應四時氣候和晝夜規律,以保持人體內外協調。反之,就會生病。四季氣候按時變化的。春、夏屬陽,秋、冬屬陰,人們一定要注意四季變化,注意生活起居,否則就有可能發生疾病。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不同地區氣候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地區性疾病,北方多有咳嗽、氣喘一類疾病;東南氣候溫和,地卑多濕,因而多有肢節酸痛等濕症。還有,一般疾病大都清晨清爽些,白天比較平靜,黃昏時加重些,夜晚可能更為厲害,這幾乎是規律性的了。所以,中醫治病,既掌握病情發生與發展,還注意自然環境的外界因素對病人的影響。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言:「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剌法論」亦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黃帝內經」亦言:好醫生都是修道的,修道的人都是順從陰陽而不反陰陽的規律行事,就如同治國明君不逆反天的陰陽道理,他們都有一樣的特性,因此好的醫生在病人尚未生病之前就已經治好了病,好的治國者於未亂之時就已經把亂平復了。
實例: 一日,齊國國君聽說扁鵲醫術高超,不論是醫德醫術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於是決定要封扁鵲為“天下第一神醫”。扁鵲聽說後,立即離去,他的徒弟不解,就問扁鵲說:“別人都想有一個這樣的封號,對您的名譽、行醫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扁鵲解釋說:“是啊!這是人都很想要的,但封號只是一個虛名罷了,我們主要是為人醫病,何況這樣的封號並不屬於我”。
這句話過了一段時間傳到了齊侯耳中,齊侯也不解,於是千方百計又把扁鵲找到,問起了這件事。扁鵲說:“我不是神醫,更不是聖醫,最多也只能算是個名醫罷了,我的兩個哥哥醫術醫德都在我之上”。齊侯不解:“你說你的兩個哥哥都在你之上,但他們卻沒有什麼名聲,而你卻是名滿天下?”扁鵲答道:我的二哥能夠治大病於小恙,就是說,在人們還沒有出現重大疾病而僅顯出一些微小症狀的時候,就能診斷出來,並及時治療,達到把病治好的目的,所以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裏”“而我的大哥的醫術就更加出神入化,他能夠防病于未然,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二哥的醫術是家鄉的人知道,而我的醫術卻是名滿天下了,這是因為我不能治大病於小恙,又不能防病于未然,所以我大哥才是聖醫,我二哥是神醫,我只不過是名滿天下的名醫罷了。齊侯聽後,感歎良久。
故「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道者,聖人行之, 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是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欲了爾等前生債,唯憑功德能化消」。
2007-04-13 16:01:3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路人廿六‧冷眼旁觀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