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蔡仁厚教授的整理,儒家成就的是性智,成就的是實體性的道德本心,優點在於仁智齊顯,具有創造性。佛教依據空理成就的空智,這是般若智心,缺點在於證真如不證悲。道家由觀照方式來得到的智的直覺工夫下手來成就道心的玄智,容易造成顯智而不顯仁,所以縱觀以上所述可以得知王陽明看出三教毫釐之差區別之後回歸儒家來成就聖學。
根據牟宗三先生的看法認為,儒釋最大的差別在於,儒家講誠,為創造性的本體。但是佛教並沒有創造性的實體,認為生萬法的方式是靠識變。儒家以誠體為道德的基礎也是天地萬物的基礎。這是儒家的共識,也是王陽明在儒釋之辨所要堅持的地方立論根據。首先從道德實踐角度來看人世,並肯定世間事物的差別,因為萬物皆有理,所以一切皆實,從人倫事物上盡心踐履,在仁精義熟之際,才能貫通天理,但是道家和佛教並不以倫常實踐為得道要素,心即理和心與理二分,是陽明和朱子兩個思想系統最關鍵的不同處 。
2006-05-05 10:07:55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請大德回應有關儒家批評佛教成聖動力不足的地方?以大乘法回應!
2006-05-05 10:10:06 · update #1
我知道華嚴經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但是儒家學者說這是因應苦空無我而說,動力不足因為沒有實體的天道做保證,視一切如幻的態度所以不如儒家!我一時無法回應,請大德回應!
2006-05-05 15:36:22 · update #2
可以用龍樹菩薩第異中論回應嗎?我知道龍樹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它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2006-05-05 15:45:28 · update #3
感謝諸位大德賜教,是否可告知佛教那幾部經可以用來回應上述儒者的批評?畢竟有經典當後盾比較有說服力!
2006-05-06 11:40:20 · update #4
佛教講的是真理,真理是每個都具足的.人人具足就表示對一切萬物都平等心對待。平等心是不分別的,所以佛法在智慧之中慈悲無限,對一切萬物都平等。無分別就不落入意識中.它直接進入自性中.這就是自性的展現.它展現出智慧或慈悲等,就是本體論,所謂的空性。在此空慧隨緣起大用,饒益宇宙萬物,這何止是誠而已,更是創造性。但是此創造性平等心之中,絕不傷害眾生。而儒家講誠創造性的本體,它是一種道德,道德是因地而有異的,這就不是真誠,而是相對的.相對的自然會產生對立,一旦對立就有爭論,毀滅滅就到來。舉最簡單的例子,當人人想吃就有得吃,此時不必儲蓄.但一旦有缺乏時,就會有儲蓄,競爭自然起,所以儒家後來產生以教殺人.由此延續中華民族五千年來貪污、自相殘殺相,這就是創造性嗎?。這就儒家是大腦的意識型態.當然智慧就不足.慈悲不足。知識是可以累積的.這就是識性.因此佛法要破識性原因在此但是.識性就是的大腦運作.雖然一般成年人的年齡已是大?學畢業.事實上心靈年齡只是幼稚園。這就無法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誤把華嚴經的大悲心乃至成正覺,解釋為苦空所成,事實上華嚴【四聖諦】.與一般稱四諦就完全不同.更何況十善業道就能把生命到達止於至善的地步,其它更不用講,這是理事無礙.周遍含融的境界,什麼天道所能相提並論的呢?
2006-05-05 18:04:1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霧行先生您說得太好了,在佛法的虛與實、空與幻之間,您的解釋讓我極為受用。
2009-05-29 15:33: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j I│建國 4 · 0⤊ 0⤋
以下的討論是基於善意,我對釋儒道三家都很尊重。這個問題見人見智,沒有什麼標準答案。這就好像把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因為是同一個上帝,就擺在一起討論,不會有什麼結果。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把釋儒道三者擺在一起討論,因為都是修心修行,為了成聖,看起來好像有共通處。問題是三者的聖人標準是不同的,整個觀念系統及所用的方法也不相同。這個遠比前面所提的四個宗教要複雜多了,因為他們的源頭及上帝有共通處。耶穌也被回教認為是先知之一。儒家是以入世為主,至聖亞聖是在人間成聖人,被後人景仰。但是死後呢?孔子只說不怪力亂神。不能照顧死後的問題。道教是出世為主,仙道是人道之極,成仙是目標。佛教是出世為主,進入無餘涅槃境界,不再轉世輪迴是最後目標。依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記載,各大菩薩廣渡眾生也有盡時,那就是要成就佛果,進入無餘涅槃。由此可知,在六道眾生中,儒家只重人道,不管死後,只有道教及佛教才會注重生死大事。道教兼顧人道及天道( 或仙道 ),佛教則教人不要六道中生死輪迴。佛教的出世聖人不論是四果阿羅漢,或是成就佛果,它的境界都是超脫輪迴六道。不知道哪裡有成聖動力不足的地方?儒家可以教人超脫輪迴嗎?至於不証悲是錯誤的。佛教有慈悲經、慈悲觀、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哪裡有不証悲的疑問。各大菩薩都是因為慈悲心才會長遠劫去渡化眾生,哪裡不慈悲?在家居士不只是修出世行,也行五戒十善。慈濟証嚴法師說,想成佛先學會做人。大乘淨土宗的淨業三福也要在家人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做諸善行,怎麼會不以倫常實踐為得道要素?所以佛教是慈悲及智慧的教導。如果沒有謙卑恭敬的實修佛法,去真正的明心見性,斷除一切煩惱,現世安住現法涅槃,諸行無漏,命終進入無餘涅槃,只是拿佛教知識做學問,那只會成為博士佛學研究家,不能成為真正的出世聖人,進入無餘涅槃。一旦幾十年後面臨死亡,那時該怎麼辦?以上純粹是一點善意的淺見,謹供參考。
2006-05-05 14:11:0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Tomas 7 · 0⤊ 0⤋
帥哥:你真是太有學問了,你懂得這麼深的宗教名詞,真是佩服,你的人生會因此而更幸福嗎?不要再拖更多人墜入道理論述的旋渦中,又引起論戰才好
2006-05-05 11:55:4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平 常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