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為什麼要叫奧林匹克??2.「它」的由來呢??3.2008年的奧運是第幾屆?4.第1屆是在西元幾年呢? 謝謝解答囉!拜託了!這是我要作的報告~~~
可以只要回答第1個問題就ok了!
2006-02-14 15:46:22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運動 ➔ 其他:運動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希臘人的生活和文化中,離不開宗教和神話。他們認為只有將人類最美好的超群力量、健壯的軀體、高超的技藝、勇猛的意志、真誠善良的道德全部獻給諸神,才能表示自己對神的崇敬和感激,才能實現美好的願望。因此祭神活動在古希臘人的生活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古希臘人對神明頂禮膜拜,在祭壇前向神靈奉獻最精湛的技藝,顯示軀體和精神的健美,後來就逐漸形成賽會活動。當時最主要祭祠神明的四大集會活動,有祭獻天神宙斯 (Zeus) 的奧林匹克競技會 (Olympic Games) 、祭獻太陽神阿波羅 (Apollo) 的皮西安競技會 (Pythian Games) 、祭獻海神波西頓的依斯米安競技會 (Isthmian Games) 、祭祠大力士神海克拉斯的尼米安競技會 (Nemean Games) 。其中希臘人因認為宙斯是眾神之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力量,因此祭祠天神宙斯的奧林匹克競技會,也就特別受到重視。上列四大集會活動,形成每年在不同地點舉行的傳統,剛好四年輪到一次,輪到奧林匹克競技會時,規模特別盛大,這也就是後來形成奧林匹克運動會四年舉辦一次的由來。古希臘的運動會其實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環,在神壇前由祭司點燃聖火、祈禱、敬獻貢品、宣誓等都是祭祀程序。禁止婦女參加和觀賞奧運會,是源自於認為婦女參加有瀆神靈,觀看男性赤身競技有傷風化等等傳統。又因古希臘為城邦制小國家,各城邦彼此互相征伐,因此古奧運會也具有強烈軍事色彩,從最早的只有跑步比賽,到後來的加入角力、戰車等,都是因應軍事需要的技藝。奧運會的另一貢獻則是,古希臘各城邦雖然互相征伐不止,卻都在運動會舉行時,互相約定停止戰鬥,彼此在運動場上過招,成為奧運會是人類和平的象徵。古希臘的運動會是由宗教的活動逐漸演變成體育活動,應是年代久遠逐漸形成,奧林匹克運動會也是從祭神活動而來,有歷史記載是從西元前776年開始,奧運史學者一般都將這一年當成是第一屆的古奧林匹克運動會。2008年第二十九屆"中國北京"奧運參考資料http://www.twbbs.net.tw/41685.html
2006-02-14 15:54:0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長順 7 · 0⤊ 0⤋
奧運會的起源 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於紀元而七七六年的古代希臘半島,當時的希臘人為祭祀主神宙斯,在祭典中同時舉行賽跑大會,比賽中獲勝者所得的獎品是用橄欖樹枝葉編成的環冠;此後,每隔四年希臘人即在該半島的俄爾非阿斯河畔舉行一次祭神競技;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就從此開始。 古奧林匹克運動會每次會期約為五天,開幕式都有宗教儀式及選手宣誓典禮,比賽選手的目的不是為金錢,而足為了成就和榮譽。大會期間,祭壇上晝夜燃著聖火。 在奧運中獲勝選手必須在觀眾前向支配希臘命運的十二個主神虔敬致謝,此時並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得勝者在返鄉時,稱得上是衣錦榮歸,故鄉人都把城牆拆開,連一條大路歡迎他何去。他將受盡本鄉、本國及外邦人士的無上崇拜,死後還被奉為較小的神。 古代希臘各城邦常有戰爭,但奧運期間戰事一律「暫停」,而希臘著名的詩人、歷史家、音樂家、雕刻家等,都被邀請觀禮;至紀元前一四六年,羅馬統治希臘後,奧運變質,得勝者不以得環冠滿足,多要求貴重禮物及金錢,狂飲喧嘩代替了神聖宗教儀式,已喪失了古代運動的精神。像這樣的運動會相傳了四世紀,奧運演變成未必四年舉辦一次的狀態,到紀元三九四年,羅馬皇帝塞奧多西二世又下令停辦,至四二三年塞奧多西又下令拆毀奧運神殿;至五二二年,又遭大地震,這具有歷史性的希臘俄爾非阿斯|奧林匹克發祥地終於被湮沒在地底了。時至今日,這片奧林匹克古蹟已被考古家自地下發掘出來,殘餘的殘破祭壇、柱憑弔不已。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兩百九十四屆,有一千一百七十三年歷史,此後經一千五百年的擱淺,於一八九四年復有恢復奧運的計畫產生。具有恢復奧運宏志者是法國人古柏丁男爵。他於一八六二年誕生,早年習軍事,後又學法政,在遍遊歐洲大陸之際,認為當時正萌芽的戶外運動,對教育有極大裨益,而國際間的的友誼與親睦,於是決定四處遊說,希望恢復古代的奧運會。一八九四年六月,他在巴黎邀請了十二個國家代表,組成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決定近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於一八九六年在希臘雅典舉行,以撮取古代奧運的靈氣。此外,奧運亦將每四年舉辦一次,並由世界各大城市輪流主辦,競癸的項目則不限於古代奧運的少數幾項,而力求現代化。
2006-02-14 15:50:0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水漾ㄉ春愁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