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虛與虛證,實與實證的涵意有何不同?

我這學期是修中醫ㄉ~~這題有點不懂~~

2006-01-07 10:22:44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健康 其他:保健

3 個解答

〝虛〞是對患者經過診斷之後的判斷..
〝虛證〞是患者所表現的症狀..

比如..

患者有面色晃白..言語無力低弱輕微..疲勞倦怠..脈象微弱芤虛.....
這些是氣血虛的虛證..


醫生經過診斷後..確定患者為氣血虛的體質..
這〝虛〞是對患者體質歸納的描述...





附..
中醫怎樣分析病理變化?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中醫分析病理變化,是通過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對病人予以辯證來進行的。由於致病因素的不同,以及人體機能和外界環境的差異,故人的病證及其演變都是非常複雜的。從病變的部位來說,有表裏、上下的不同;從性質來說,有寒熱、虛實的區別;從病證的發展看,也可因臟腑的機能、氣血的盛衰、正氣的強弱而表現出千差萬別的變化。但總的說來,主要的不外下列四個方面。

1、正邪虛實:"正",是指人體的正氣(包括抗病能力),"邪"是指一切能致病的病因。中醫所謂"虛",主要是指正氣虛,所謂"實"主要是指邪氣實。虛與實,體現了人體正氣與致病邪氣間盛衰、消長和相互鬥爭的運動變化。
《內經》說:"邪氣盛則實"。故病情屬實證的,多見於疾病的早、中期,病程一般不長。
《內經》又說:"精氣奪則虛",故病情屬虛證的,多見於症證的後期和一般慢性疾病中。

  但在某些長期的、複雜的病證中,有時可由實轉虛,或由虛變實,或虛實錯雜,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甚至還可出現真實假虛,即中醫所稱"大實有贏狀"(因經絡阻滯,氣血不能外達,而出現形寒肢冷、全身疲乏等)的假象。對這些正邪虛實的分析,一定要細心辨認。

2、寒熱進退:中醫認為"陽盛者則為熱,陰盛者則為寒",故寒與熱這兩種不同屬性的病情,實質上是人體陰陽偏盛偏衰的體現。一般認為,"熱"是由陽盛(勝)中陰衰(虛)所引起,屬於病理性功能亢進;"寒"是由陰盛(勝)或陽衰(虛)所致,屬於病理性功能衰退。

  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寒與熱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中醫所說的"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就含有物極必反的道理。一般說來,由熱轉化為寒的,多是正氣耗傷,病情較重;由寒轉化為熱的,多是正氣恢復,病情較輕。

  當辯證為寒或熱時,病人一般多有寒或熱的證候,但有時也可見反常現象,如寒證反見熱象,熱證反見寒象。這種表象與實質相矛盾的情況,通常見於較嚴重病證的假象。所謂真寒假熱,就是本為寒證但有熱的假象。中醫稱此為"陰盛格陽"。也即是說,此時病人由於體內的陰寒之氣太盛,致使衰微的陽氣被格拒於體外而呈現的裏寒外熱的一種病情。所謂真熱假寒,就是本為熱證但有寒的假象,中醫稱此為"陽盛格陰"。也即是說,此時病人由於體內的陽熱之氣太盛,致使相對說來衰微的陰氣被格拒於體內而呈現裏熱外寒的一種病情。

  當辯證時,除可遇到上述的真假寒熱外,有時還會遇到真正的寒熱錯雜的病情。需加以分析。常見的如表寒裏熱、表熱裏寒、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等,多是由陰陽病理性偏盛或邪正鬥爭的部位(如表裏上下)不同而產生的。

3、表裏出入:中醫認為,表為陽,裏為陰;外為陽,裏為陰;腑為陽,臟為陰;三陽經為陽,三陰經為陰;經絡為陽,臟腑為陰。故代表病變部位的淺深、標誌病情演變趨勢的表與裏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一般說來,陽在表(外),陰在裏(內),但根據陰陽學說,表裏陰陽中還可再分陰陽。如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為表,臟腑為裏。如以經絡的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則三陽經為表,三陰經為裏,且在三陽中,還可分太陽為表中之表,陽明為表中之裏,少陽則半表半裏……如此等等。

  中醫還認為,外邪六淫致病,多由表入裏,而七情、房室、飲食勞傷致病,則多起於裏。一般說來,病在表(多見有惡寒、發熱等病邪之侵犯皮膚、經絡、肌肉等的證候),多較輕較淺;病在裏(多見有內臟的證候),多較深較重。由於人是一個整體,臟腑經絡、表裏內外是相通的,故有些病情,表裏可以互傳。如正不勝邪,則表邪可由表入裏;如正勝邪衰,則裏病也可由裏達表。在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裏的,表示病情較重,由裏達表的,則提示病情轉輕。

4、上下升降:中醫所謂的上與下,既是指病變部位的高低,也是指人體陰陽氣血升降的變化。不同的病邪可通過不同的部位,經不同的途徑而侵入人體。如《靈樞‧百病始生》說:"浸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這就是說"寒從腳底起"就有類似含義。風陽之邪則多易經上部頭項入侵發病。

  上與下除說明病邪入侵的途徑外,還指出了大致的病變部位。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瘘喘嘔,皆屬於上"。因中醫認為,喘為肺氣上逆,嘔為胃氣上逆,瘘為肺失宣發濡養功能,故病變皆在上焦肺胃。《素問‧至真要大論》又說:"諸厥固泄,皆屬於下",因"固"為大小便不通,"泄"為二便不固,而"厥"多由於下焦腎虛,故病變皆在下焦。

http://www.aptcm.com/aptcm/medinfo.nsf/ByUNID/380BDB3071E6EB0A48256D2700358C44?opendocument
.

2006-01-07 11:05:5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PINE 5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201409150.pixnet.net/blog

2014-09-22 09:17:0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10 02:59:5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