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名 種名 菌落大小 觀察方式 培養 等等
要做報告用的 越多東西越好...拜託囉
2005-12-18 11:37:2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小傑 1 in 健康 ➔ 疾病與處置 ➔ 傳染病
《轉載》B型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與疫苗
台 中 榮 民 總 醫 院 兒 童 部 感 染 科
陳 伯 彥著作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
流行性嗜血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細菌,可引起一般局部性的感染(如咽喉炎、鼻竇炎、會饜炎、中耳炎、肺炎等),以致於遠處侵入性的感染(如腦膜炎、骨髓炎、蜂窩組織炎、敗血症等)。流行性嗜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球桿菌,可分為有莢膜與無莢膜二大類;有莢膜類又可分為a、b、c、d、e、f共六型;其中以 b 型(Hib)最具侵害性,主要為五歲以下之嬰幼兒為主(圖一)。歐美西方國家的 b 型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在 Hib 疫苗未上市之前,是嬰幼兒腦膜炎最主要的致病菌。
雖然東方國家的 b 型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調查(每十萬人中1.9-5人)顯示,此型病菌在嬰幼兒的侵襲性感染盛行率遠遠低於歐美西方國家的數目(每十萬人中33人至數百人);但血清學研究顯示,一大半的臺灣幼兒,在一歲前有受感染過後的抗體反應。長庚兒童醫院於民國七十一年至七十三年間收集全省 20 所醫院所作的統計研究顯示:九成的侵襲性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侵犯五歲以下之嬰幼兒;而 2 個月至15歲兒童之細菌性腦膜炎中,以流行性嗜血桿菌的感染佔了近三分之一(38/108),為數最多(圖二)。所以臺灣的嬰幼兒並非能幸免於流行性嗜血桿菌的威脅。或許人種、用藥習慣、生活的環境、氣候及監測係統等等都會影響到其差異。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傳播:
流行性嗜血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既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細菌,所以其傳染途徑主要是靠呼吸道的飛沫傳播;它具有高傳染性,好侵犯 5 歲以下之嬰幼兒。侵入幼兒體內後潛伏期約 2-10 週。影響發病與嚴重程度的因素包括宿主、環境與病菌等三方面(圖三)。宿主因素方面,除嬰幼兒外,對於潛在疾病有抗體功能不全者(如鐮型血液病、抗體補體缺乏與無脾者),需注意其為危險群。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臨床疾病、併發症與後遺症::
流行性嗜血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細菌,正常人(包括嬰幼兒)的咽喉部是其主要的棲息處,一般不會引起疾病,或是只造成局部咽喉症狀而已。偶兒在嬰幼兒引起一般局部性的感染(如咽喉炎、鼻竇炎、會饜炎、中耳炎、肺炎與膿胸等)。具莢膜的菌株,尤其是 b 型流行性嗜血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較易引起侵入性的感染(如腦膜炎、骨關節炎、骨髓炎、蜂窩組織炎、敗血症等)。在 Hib 疫苗未上市施用之前,它是所有兒童細菌性腦膜炎最主要的致病菌,縱使以適當的抗微生物製劑治療與處理,仍然有 5%-37% 的死亡率。存活下來的病童亦有 8%-45%不等的神經系統方面之後遺症,如聽力障礙、肢體痲痺等。而會饜炎則好侵犯三歲左右之幼童,患童呈現突發性高燒、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煩噪不安、流口水、頭後仰而下巴前傾等症狀,處理不當易造成缺氧窒息。臺灣地區雖然少有確定個案之報告,但對其此高危險疾病不得不防。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實驗室檢查與診斷:
…
本文篇幅太長詳見http://www3.vghtc.gov.tw:8082/ped/family/disease/influ.htm
2005-12-18 11:56:4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caves(巧翁) 6 · 0⤊ 0⤋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
流行性嗜血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細菌,可引起一般局部性的感染(如咽喉炎、鼻竇炎、會饜炎、中耳炎、肺炎等),以致於遠處侵入性的感染(如腦膜炎、骨髓炎、蜂窩組織炎、敗血症等)。流行性嗜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球桿菌,可分為有莢膜與無莢膜二大類;有莢膜類又可分為a、b、c、d、e、f共六型;其中以 b 型(Hib)最具侵害性,主要為五歲以下之嬰幼兒為主。歐美西方國家的 b 型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在 Hib 疫苗未上市之前,是嬰幼兒腦膜炎最主要的致病菌。
雖然東方國家的 b 型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調查(每十萬人中1.9-5人)顯示,此型病菌在嬰幼兒的侵襲性感染盛行率遠遠低於歐美西方國家的數目(每十萬人中33人至數百人);但血清學研究顯示,一大半的臺灣幼兒,在一歲前有受感染過後的抗體反應。長庚兒童醫院於民國七十一年至七十三年間收集全省 20 所醫院所作的統計研究顯示:九成的侵襲性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侵犯五歲以下之嬰幼兒;而 2 個月至15歲兒童之細菌性腦膜炎中,以流行性嗜血桿菌的感染佔了近三分之一(38/108),為數最多。所以臺灣的嬰幼兒並非能幸免於流行性嗜血桿菌的威脅。或許人種、用藥習慣、生活的環境、氣候及監測係統等等都會影響到其差異。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傳播:
流行性嗜血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既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細菌,所以其傳染途徑主要是靠呼吸道的飛沫傳播;它具有高傳染性,好侵犯 5 歲以下之嬰幼兒。侵入幼兒體內後潛伏期約 2-10 週。影響發病與嚴重程度的因素包括宿主、環境與病菌等三方面。宿主因素方面,除嬰幼兒外,對於潛在疾病有抗體功能不全者(如鐮型血液病、抗體補體缺乏與無脾者),需注意其為危險群。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實驗室檢查與診斷:
流行性嗜血桿菌的培養並不困難,在一般含血液成份(如Chocolate agar)的培養基上可形成較特別的菌落與溶血環,以茲辨別。對於腦脊髓液,可用 Hib 抗原偵測。尿液的抗原偵測法一般並不適用,因為無症狀的咽喉帶原狀態、最近的 Hib 疫苗注射與糞便中的污染物等皆會影響偵測的結果。當然適當檢體(如關節液、化膿組織、腦脊髓液等)的革蘭式染色,也是最快速的參考診斷方法。血清抗體檢查一般用來作為流行病學分析研究。近年來分子生物技術,如聚合媒聯鎖反應(PCR)等,於快速診斷上提供了更大的助益。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治療: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治療除了及早給于適當的抗微生物製劑外,對於特殊感染部位的處理與預防亦相當重要:
》抗微生物製劑:以前 ampicillin 及 chloramphenicol 是相當有效的,但抗藥性目前相當普遍(b-lactamase多為陽性),所以須使用第二線以上之抗微生物製劑。
》流行性嗜血桿菌腦膜炎除給于適當的抗微生物製劑外,對於大於二個月大之嬰幼兒,需考率給于類固醇製劑,以減少後遺症。
》流行性嗜血桿菌會饜炎為急症,需注意維持呼吸道的暢通(如減少幼童刺激、氣管插管或氣切等)。
》化膿感染部位儘量引流。
》支持性。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摘要:
◎流行病學: 西方 >> 東方國家
-致病體:H. influenzae (莢膜型a - f);陰性球桿菌
-傳染途徑:呼吸飛沫;高傳染性(<5 歲)
-潛伏期:2-10 週
◎臨床表癥:局部感染、中耳炎、喉炎、鼻竇炎、肺炎與膿胸、組織炎
危險因子(<2歲及無脾對黏多醣體免疫差)
◎檢驗:抗原與抗體反應、培養、PCR
◎併發症:急性會饜炎、肺炎、骨關節炎、腦膜炎、敗血症等
◎治療及預防:支持性、疫苗(成份複合型, PedvaxHiB, MSD)、抗生素預防與治療
※b 型流行性嗜血桿菌疫苗:
》侵襲性流行性b型嗜血桿菌疫苗種類:
》Protein結合型b型嗜血桿菌疫苗特性比較
》疫苗注射對流行性b型嗜血桿菌去除效果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臨床疾病、併發症與後遺症::
流行性嗜血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細菌,正常人(包括嬰幼兒)的咽喉部是其主要的棲息處,一般不會引起疾病,或是只造成局部咽喉症狀而已。偶兒在嬰幼兒引起一般局部性的感染(如咽喉炎、鼻竇炎、會饜炎、中耳炎、肺炎與膿胸等)。具莢膜的菌株,尤其是 b 型流行性嗜血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較易引起侵入性的感染(如腦膜炎、骨關節炎、骨髓炎、蜂窩組織炎、敗血症等)。在 Hib 疫苗未上市施用之前,它是所有兒童細菌性腦膜炎最主要的致病菌,縱使以適當的抗微生物製劑治療與處理,仍然有 5%-37% 的死亡率。存活下來的病童亦有 8%-45%不等的神經系統方面之後遺症,如聽力障礙、肢體痲痺等。而會饜炎則好侵犯三歲左右之幼童,患童呈現突發性高燒、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煩噪不安、流口水、頭後仰而下巴前傾等症狀,處理不當易造成缺氧窒息。臺灣地區雖然少有確定個案之報告,但對其此高危險疾病不得不防。
還有b 流行性嗜血桿菌感染的預防、侵襲性流行性b嗜血桿菌感染危險因素沒貼上來,因為貼上的話會超過2000字以上,如果還要可以去參考資料裡看看。
2005-12-18 12:33:4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K 2 · 0⤊ 0⤋
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以下簡稱hi),本身並不會引起感冒性的病症,而是因為早在1892年流行性感冒大流行,造成歐美地區數千人死亡,而微生物學家從大多數的患者口腔中培養出hi細菌,又因它只能在含有馬血或羊血的培養基中生長,而將此菌命名為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所以,嗜血桿菌並不會「吃血」,而會造成大流行的感冒症狀也不是嗜血桿菌,而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參考資料http://health.healthonline.com.tw/article/p226.html
2005-12-18 11:40:1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天川靜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