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觸覺防禦症是怎麼產生的?
症狀有哪些?

2005-10-20 13:57:02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健康 疾病與處置 其他:疾病

2 個解答

談觸覺與觸覺防禦不要碰我!作者:周燕貞觸覺是個體形成過程中第一個有功能的系統,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這樣的功能就已經具備了。也就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我們摸媽媽的肚子時胎兒正好醒著,這時候寶寶可能就開始去踢了。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由於語言、動作技巧、認知發展等與外界互動管道尚未成熟,所以主要是靠觸覺來探索這個世界的。嬰兒會藉著觸覺來安定情緒及幫忙自己進入夢鄉,也會透過口腔內豐富的觸覺細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形象與外界環境。觸覺與情緒過去許多學者,為了探究觸覺與情緒發展的關係而進行研究;這其中,要屬哈洛(HorLow)博士的實驗最讓人印象深刻了。在1959年,哈洛(HorLow)博士利用與人類接近的哺乳類──猴子做實驗。他將出生6-12小時的小猴子與母猴分開後,同時提供小猴子兩隻「代理母猴」:一隻是由鐵絲做的,且身上有奶瓶可哺乳;另一隻是絨布做的,卻沒有餵食功能。研究結果發現:當小猴子肚子餓的時候,會去找「鐵絲媽媽」,但是只要肚子不餓,多半會挨在「絨布媽媽」的懷抱裡;而當環境有些風吹草動,小猴子一緊張,就立刻跑到「絨布媽媽」懷裡躲起來。在這個實驗裡,證明了嬰兒時期親密的接觸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比營養來得重要。如果讓小猴子單獨和「鐵絲媽媽」或「絨布媽媽」生活,則發現與「絨布媽媽」生活的小猴子較有安全感,能較主動去探索環境,也比較不會依戀媽媽;而跟「鐵絲媽媽」生活,因為挨起來並不舒服,無法滿足小猴子的心理需求,而使小猴子在情緒上,明顯出現暴力、不安、易怒的行為。所以在某些傳統的觀念裡,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去抱他,會養成孩子容易依賴的壞習慣,這種說法其實並不盡然。觸覺的反應與問題觸覺反應觸覺的接受器位於皮膚,當有刺激發生時,身體即會透過接收器的神經末稍產生局部電位,局部電位再引起局部電流,然後形成動作電位,傳到中樞神經系統,最後由大腦皮質做出適當的解釋。正是因為這些解釋,使得人體對不同的刺激產生不同的反應。人體對觸覺刺激的反應,可以分為保護性及區辨性兩種反應,而兩者的反應必須取得平衡,才能使觸覺系統發揮最佳功能。1.保護性反應(protective system)大腦在自然界億萬年的演進過程中,學會了在面臨危險時,形成一套神經反應的方式:先引發注意力集中,並準備迎戰或逃離。這是單純的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2.區辨性的反應(discriminative system)協助身體判斷哪裡正在被碰觸,並立刻覺知所碰觸的物體、形狀、質地、溫度……等訊息,使個體能夠安靜下來,進而能夠瞭解觸覺刺激的意義何在。這是大腦進行的精密觸覺辨識反應。觸覺問題的影響當一個人的觸覺系統產生問題時,經常會連帶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的功能表現。包括有:1.精細動作問題:影響進食、穿衣、寫字……等精細動作的功能。2.構音問題:由於臉、口腔的觸覺接收器無法接收到正確的訊息而造成構音的問題。3.影響視知覺及認知的發展:由於嬰兒時期主要是以二度空間來視物,並透過觸覺的探索(例如:用手、嘴巴,甚至身體任何一部份來感覺身體),而逐漸發展出三度空間的概念,因此嬰兒的觸覺問題將影響其視知覺及認知發展。4.聽覺防禦:耳朵的觸覺即“聲音”,故“聽覺防禦”指的即是對於無害的聲音過度反應,或過度地偏好特定的聲音。5.自我刺激/傷害:個體可能會以自我刺激或自我傷害的方式來企圖安定神經系統,使其“感覺能好一點”。6.觸覺防禦: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過度反應,產生觸覺防禦的問題。7.對情緒及心理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嬰兒出生後,觸覺刺激是其情緒穩定最主要的來源之一。母親與嬰兒之間的接觸,除了刺激大腦發展外,還成為嬰兒發展人際關係的第一步。什麼是觸覺防禦?觸覺防禦是指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有嫌惡或避免的行為。對於有觸覺防禦的孩子來說,即使只是手臂上的碰觸也可能對其產生很大的威脅,就像沒被馴服的動物稍微被碰一下的反應一樣。這些孩子在臨床上常表現出下列的行為特徵。一、逃避觸摸:不喜歡或避免特定質料或款式的衣服,或相反地偏愛某特定款式質料的衣服。喜歡排在最後,以避免和其他小朋友有碰觸行為。會躲開預期中的碰觸或與人有碰觸的活動,包括避免被摸臉。避免與人有身體接觸的遊戲,有時會比較喜歡獨自一個人玩。二、對於無害的碰觸有嫌惡的反應:當被舉高或摟抱時會掙扎、厭惡。討厭某些日常活動,例如洗澡、剪指甲、剪頭髮、洗臉、刷牙。討厭碰觸繪畫顏料,包括:指畫、漿糊或沙。三、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有異常的情緒反應:對於他人輕碰其臉、手臂、腿時,會有攻擊性的反應。當身體較靠近他人時會顯得緊張。對於碰觸會有厭惡、退縮、負面的反應,包括和較親近的人有較親密的關係。觸覺防禦該怎麼處理?治療上當發現或懷疑孩子有觸覺防禦的問題時,家長可帶著孩子求助醫院或機構的專業職能治療師,來為孩子評估實際狀況,並從中諮詢改善孩子問題的方法,甚至請治療師安排治療課程。在觸覺防禦治療上,有三大原則必須遵守:1.提供個案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深壓覺、本體覺及線性的前庭刺激(編者註)。2.增加自發性(active)的觸覺活動,例如可以將設備都用粗粗的織物覆蓋或包住,當孩子在設備上活動時,便會得到大量的觸覺刺激,而並非只是用強迫的方式來增加孩子的觸覺刺激。3.當孩子出現緊張、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現象時,教導孩子做深呼吸來緩解這些交感神經的作用。教育上除了治療師提供的專業治療外,當孩子在學校上課時,老師亦可利用簡單的環境安排與活動設計,來幫助孩子減輕因觸覺而產生的困擾。如此不但可使孩子在課程中更順利地學習,長久下來,亦可減緩孩子觸覺防禦的程度。一、一般課堂上的安排:可以穿加重的背心(可利用多口袋的釣魚背心或登山背心,在每個口袋中均勻地放入沙袋來增加重量)。設計一些需要用力或出力的手功能活動。例如:剪有厚度的紙、做橡皮擦擦拭的動作、擦大範圍的黑板……等等。對環境稍加安排,如:A.座位安排於角落或最後一排,減少被他人碰觸的機會。B.當接近孩子的時候,以正面的方式靠近。C.碰觸前先予以告知,而對於臉、脖子等敏感度高的部位不碰。D.教室儘量採用自然光。E.將桌椅角用東西包住,以減少移動時發出刺耳的聲音。F.教室裝上窗帘。二、遊戲活動:提供身體深壓覺和阻力性的活動 壓馬路:讓孩子仰臥或俯臥在墊子上,用大籠球在其身上滾過去。做繭自縛:讓孩子躺在毛毯的一端,將毛毯裹到身上,再向另一端滾動,讓毛毯把孩子裹起來(頭不可含在內)。洗泡泡澡:讓孩子進入球池,假裝洗泡泡澡。必須洗到全身每一個部位,包括手、腳、腿、手臂、前胸、後背、肚子、肩膀、頭、臉等部位;洗好後離開球池,再用毛巾稍微用力擦乾身體每一個部位。掙脫:將孩子以棉被或毛毯裹緊後(注意頭不可包含在內),要求孩子自己爬出來。三、手的部位觸覺刺激活動泥畫:將顏料和入漿糊、麵粉、黏土或沙子中,讓孩子用手去攪拌,可以只是讓孩子經驗顏料在手上的感覺,也可以用它做畫、捏塑,亦可用腳去塗抹或畫畫。瞎子摸象:讓一個孩子用毛毯將自己裹起來,由另一個孩子來摸,並猜猜看摸到的是身體的哪一個部位,亦可將摸人的孩子雙眼矇上後再摸。尊重孩子的不同雖然一樣是碰觸,自己主動地碰觸(active touch),或被別人碰觸(passive touch),腦的解釋就會完全不一樣。有觸覺防禦的孩子也許能自己玩羽毛或棉花棒,但若是由別人使用羽毛或棉花棒碰他時,便會馬上感覺不舒服。一般而言,母親的碰觸最舒服,能被接受的程度也最高;而陌生人的碰觸則是最不舒服的。因此,不論在治療或課堂上,治療師與老師需要先贏得孩子的信任才能獲得碰觸的默許。雖然這些孩子對觸覺的排斥往往讓旁人很難理解,然而惟有多尊重孩子的感受,才能為孩子帶來更多成長的空間。

2005-10-20 13:59:4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寶鴨 7 · 0 0

觸覺防禦現象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陳達德主任《職能治療師》小明是個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在學業上表現平平,對於國文與數學學習尤其困難,且喜歡閱讀圖畫書籍;雖然四肢健全但似乎動作老是不靈敏,且總是容易撞東撞西不太會閃躲,尤其是操弄小東西的時候,更顯得笨拙;但最嚴重的是小明的人際關係問題,常常會對於同學無心或單純的碰觸而過度反應,甚至回頭就打,而且不喜歡參與團體遊戲,總是躲在一角,情緒容易暴躁等等。或許對於這一切,老師與家長都會很直覺得認為是個人氣質性的差異,不足以大驚小怪,但同時卻也可能忽略了一種孩童的發展問題---觸覺防禦。觸覺防禦(tactile defensiveness)的定義是:生物體在不同的情境狀況下或有意義的使用狀態中,對於各種碰觸的情感性意義或碰觸的經驗,無法適當地解釋與反應。在自然界億萬年的的演進過程中,動物在感覺到危險時,會最先形成一套神經反應的方式,使精神集中,並促使神經系統和肌肉內臟上的改變來準備迎戰危險或逃避危險(fightor flight),這套神經反應系統﹙即前外側系統[anterolateral system]﹚既敏感但卻又原始粗糙、辨別性低。然而在演進的過程中,動物開始發展出了較精細感覺的神經反應系統,藉由較高的區變性來更精細地了解周遭環境改變與危機的程度,並因此產生更有效率更省精力的動作反應;於是較精細的感覺(即背柱內側丘系通道[dorsal column pathway])系統便開始局部壓制了單純迎戰危機或逃避危機的原始反應形式,同時形成了新的方法來處理對外在刺激、物體形狀和構造等等的感受。意即大腦開始抑制了原始保護防禦性的反應,使得個體能保持冷靜,進而更能注意並了解觸覺刺激的意義。對觸覺防禦的孩童來說,手臂上的碰觸可能是很重大的威脅,就像對沒被馴服的動物稍碰一下時的反應一樣,其對重大威脅的自然反應通常都是生氣、迎戰、或逃避。有觸覺防禦現象的兒童在臨床上常出現的行為特徵有︰ 1. 逃避觸摸︰a.不喜歡或避免穿特定質料或款式的衣服,或相反地偏愛某特定款式質料的衣服       (如柔軟的質料、長褲、袖子)。b.偏愛排在隊伍的最後以避免和其他小朋友有碰觸。c.傾向躲開預期中的碰觸或和人有碰觸的活動(包括避免被摸臉)。d.避免玩有身體接觸的遊戲活動,有時表現偏愛獨自一個人玩。 2.對無害的碰觸有嫌惡反應︰a.當被舉高或摟抱時覺得厭惡,會掙扎。b.討厭某些日常生活活動,包括洗澡、沐浴、洗臉、剪指甲、剪頭髮。c.討厭刷牙,看牙醫。d.討厭繪畫的顏料,包括避免手指畫、漿糊或沙。 3.對無傷害性的觸覺刺激有異常的情緒反應︰a.對別人輕碰他的手臂、臉、腿有攻擊他人的反應。b.當身體較靠近別人時會顯得很緊張。c.對於碰觸有厭惡、退縮、負向的反應,包括和較親近的人有較親密的關係。 觸覺防禦經常不是單獨發生的,往往伴隨其他次發性的問題,例如之前提到的動作計畫困難、動作預測能力缺失、精細操控手功能缺損等等精細觸覺相關功能不彰的問題。觸覺防禦可能是造成情緒度穩定的因素,而觸碰更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個有觸覺防禦問題的兒童或成人往往還會經歷種種社會上的次發性問題,例如情緒管理障礙、人際互動能力不良、甚至反社會人格等等。 但是要注意的是,當個案表現對無害的碰觸有嫌惡反應時,觸覺防禦並非唯一的解釋,事實上,觸覺防禦現象需要小兒復健團隊專業的判斷評估才能確定,所以家長與老師對於類似狀況也不需太早下定論,但對於行為表現上有明顯符合或懷疑的孩童,則是建議能儘早接受專業評估,專業治療,以免錯失早期治療契機、並能盡量減少發展上的不良影響。http://home.kimo.com.tw/jashr/%A8%E0%B5%A3%B5o%AEi%A4%D1%A6a/%C4%B2%C4%B1%A8%BE%BFm%B2{%B6H.htm

2005-10-20 14:01:5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