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氣血循環與臟腑之間的關連為何?有人說氣血循環與臟腑有一定的時辰,
昰真的嗎?如果是該注意哪些?
2005-10-01 21:22:45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roger 1 in 健康 ➔ 其他:保健
第一節 陰陽脈之意義
正經十二經脈含三陽、三陰脈,手、足具足合共十二經脈。故臟腑、陰陽經脈具有表裡相互配對者。在陰陽經中除其臟腑名外,有其代表氣勢的經名,茲將其說明如下:
一、陽經
太陽經:指陽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吾人身體的最表層,感受外邪後,亦最先發病之經脈。
少陽經:有陽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半表、半裡,屬於太陽與陽明之間,故為太陽與陽明兩經之樞紐。
陽明經:是陽氣發展之最後階段,亦是在太陽和少陽兩經陽氣之基礎上,繼續發展之意義,故陽明者為兩陽合明之簡稱,其位置在太陽與少陽之裡面,故有陽明為合之稱。
二、陰經
太陰經:有陰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三陰經之最表層,故有太陰為開之稱。
少陰經:有陰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之中間,故有少陰為樞之稱,亦即本經在兩陰經之間,起著樞紐之作用。
厥陰經:是陰氣發展之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之方面轉化過程,亦即是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之裡面,故有厥陰為合之稱。
第二節 陰陽經脈之配對
在中醫學上五臟屬陰屬裡故為內,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有相互表裡配偶之意,而陰經屬陰、屬內,陽經屬陽、屬外相對,所以陰經和陽經同臟腑表裡關係一樣,配成一對一對,其配對情形如下:
手太陰肺經(裡) 配對 手陽明大腸經(表)
足陽明胃經(表) 配對 足太陰脾經(裡)
手少陰心經(裡) 配對 手太陽小腸經(表)
足太陽膀胱經(表) 配對 足少陰腎經(裡)
手厥陰心包經(裡) 配對 手少陽三焦經(表)
足少陽膽經(表) 配對 足厥陰肝經(裡)
參、色身經絡循行路徑
在談經脈循行時,均會用到一些名詞如起、止、上、下、出、入等,均有其特定的意義。凡經絡的開始叫「起」,經絡的終止叫「止」,從下向上行的叫「上」,從上向下行的叫「下」,由外到裡的「入」,由深而淺的叫「出」,直走的叫「直」,平行的叫「橫」,半橫的叫「斜」,交叉而過的叫「交」,進而又退的叫「卻」,和本臟腑相連的叫「屬」,相表裡關聯的臟腑叫「絡」,沿著走的叫「循」,去而復回的叫「還」,彼此和某組織並行的叫「挾」,由此而直達另一處的叫「抵」,通過某一組織的叫「貫」,走過其他經周圍的叫「行」,經過某一組織旁邊的叫「過」,環繞在某組織四周的叫「環」,兩支相並的叫「合」,另出分支的叫「別」。
第一節 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路徑
吾人的色身十二經脈循行有兩種層次,一為十二經筋,行走體表肌肉系統之穴道,主要分佈在四肢,其次在軀幹及頭部,經筋發病主要為痹病之症,身體肢節失去感覺,活動功能,肌肉拘急、不收等症。另十二經別,為十二經脈另行分出之一種循行身體較深部之經脈幹線,全身半側共十二條,其循行方式,主要自正經經脈分出後,經過軀幹、臟腑、頭頂等處,最後仍流回到正經經脈中去,在循行過程中,除六陽經之經別,均流回原來之陽經外,六陰經之經別,也流入與其相表裏之陽經去。故十二經之主要作用,非僅為正經經脈循行之補充徑路,同時亦加強溝通互為表裡之陰經絡與陽經絡的聯繫功能。
一、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次第
靈樞逆順肥瘦篇亦云:「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知陰陽經絡的走向是全身經絡連結的路途,吾人全身經絡的走向如下:手三陰經絡由胸腹走向手掌端後,連接手三陽經絡起自手指端走向頭部,再連結足三陽經絡由頭部走向腳掌端,最後由足三陰經絡的腳趾端走向腹胸部位。
第一輪為肺(裡)、大腸(表)、胃(表)、脾(裡)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太陰肺經(裡)由胸腹走向大拇指端,交食指起的手陽明大腸經(表),由手指端走向頭;再由足陽明胃經(表)從頭部走向腳趾掌端,最後連結足太陰脾經(裡),由腳趾掌端走向腹胸部。
第二輪為心(裡)、小腸(表)、膀胱(表)、腎(裡)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少陰心經(裡)起自胸腋窩處走向手小指端內側之少衝穴,連結小指端外側的少澤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脈(表),由手指端走向頭部,在頭部連結足太陽膀胱經(表)走向腳掌小趾端,再由腳掌心中的湧泉穴起經足少陰腎經(裡),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二輪結束。
第三輪為心包絡(裡)、三焦(表)、膽(表)、肝(裡)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厥陰心包絡經(裡)起自胸處走向手中指端之中衝穴,轉連結無名指端之關衝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脈(表),從手指端走向頭部,在頭部轉連結足少陽膽經(表)走向腳掌無名趾端外側,再由腳大趾的大敦穴起經足厥陰肝經(裡),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三輪結束。
下表中經絡名稱前的數字,即是全身正經十二脈的連結次序:
陽 經
陰 經
2.手陽明大腸經
1.手太陰肺經(金)
10.手少陽三焦經
9.手厥陰心包經
6.手太陽小腸經
5.手少陰心經(火)
3.足陽明胃經
4.足太陰脾經(土)
11.足少陽膽經
12.足厥陰肝經(木)
7.足太陽膀胱經
8.足少陰腎經(水)
二、特別功能經穴說明
某些經穴具有某種功用,特依其功用給予名稱,先說明其意義如下,行者當自體會各功穴之作用,以作為調身之參考。 原穴者:指經脈流注時,有如水渠之流水,源源不斷地流過似地。
輸穴者:輸穴意即水流逐漸輸注到更大之水渠樣,而原穴與輸穴者有異曲同功之效,某些原穴被當做輸穴者。
經穴者:指位於腕、關節或踝關節附近,其經脈流注好像較大之河水迅速流向似地。
合穴者:指經脈流注時,有如各處江河會合流入大海者,均位於肘關節或膝關節之部位所入為合,或指手腳三陽經之合穴。
功穴者:係指行者調身時,必需會用到之經穴,亦即胸腹部體表和臟腑生理、病理反應有密切關係之經穴,也是臟腑經氣聚集部位。本名叫募穴,行者欲通某一功穴,可意守此穴,氣具足時即可貫通此穴。
井穴者:均位於手指或足趾之末端,指在經脈流注時,有如水流開始之泉源者。
療穴者:係指色身有病時,可以按摩或針灸此經穴,而得治療者。修行者在打坐中可意想療穴處,可自然打通其穴,使血氣暢順達治病之目的。
會穴者:即指腑、臟、髓、筋、血、骨、脈、氣等八種色身生理機能,各有會聚之穴。又稱八會穴,六腑取稟於胃,腑會太倉(任脈中脘),臟會季協(足厥陰肝經章門穴),髓會絕骨(足少陽膽經,又名懸鍾穴),筋會於陽陵泉(足少陽膽經),血會於膈俞(足太陽膀胱經),骨會於大杼(足太陽膀胱經),脈會於太淵(手太陰肺經),氣會於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膻中穴)。
腑會於太倉穴,是任脈經的穴,位於中脘胃部,六腑都取稟於胃,所以腑會於太倉。故太倉中脘穴能治一切腑病,尤對胃腑的各種疾病均能治療,灸中脘穴治慢性胃腸炎。
臟會於季脅,季脅是厥陰肝經的章門穴,章門是脾募五臟都取稟於脾,所以臟會季脅。故本穴主治臟病,灸章門穴尤有疏肝行氣的特效。
髓會絕骨穴(又名懸鍾),屬足少陽膽經,主骨而諸髓都屬於骨,所以髓會於絕骨。故本穴主治一切髓病,能治骨髓炎。
筋會陽陵泉穴屬足少陽膽經,肝與膽合,肝主筋,所以筋會陽陵泉,故陽陵泉穴能統治一切筋病。所謂筋者即關節軟骨,故本穴是關節病的特效穴。
血會膈俞穴,項下第七椎脊旁一寸五分,位於心俞之下,肝俞之上。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會膈俞。凡是血病,均應取治本穴,如吐血、血熱妄行,心肺二經嘔血,臟毒便血不止,都宜治灸膈俞穴。
骨會大杼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沖脈之俞,衝脈與腎之大絡,起於腎下,蓋腎主骨,膀胱與腎合,故為骨會,凡骨病應取治於本穴。
脈會太淵穴,屬手太陰肺經,在掌後陷中寸口部位,因為肺朝百脈,故脈會太淵。脈搏有變異時,可取本穴。
氣會於膻中穴(三焦外一筋直兩乳間),是上焦之所治,號稱氣海,三焦又是原氣的別使,所以氣會於膻中。呼吸性疾病,如氣逆、喘息,可取本穴治之。
2005-10-02 06:06:1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