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就是如標題所說,什麼叫做精神官能症?

2005-09-18 07:22:0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健康 心理健康

3 個解答

何謂精神官能症 精神官能症是一組疾病的統稱,它包括了幾種類型的精神疾病。原先精神官能症被認為是神經症,意思是說病人的神經細胞功能發生了障礙,後來精神醫學家發現此病的發生雖然會表現出神經細胞功能方面的障礙,但是它的病因卻夾雜了先天體質腦細胞功能的脆弱與後天生活環境的心理因素。後來,為了強調精神(心理)因素在此病發生上的重要性,就將它命名為精神官能症。此病包括了下列幾種不同類型的疾病:焦慮性精神官能症:以緊張不安的情緒為特徵。歇斯得里性精神官能症:以代償性的身體與精神症狀來取代心理衝突為其特點。畏懼性精神官能症:以不尋常的害怕為主要症狀。強迫性精神官能症:主要臨床特點是不可抗拒的荒謬思考與行為。憂鬱性精神官能症:以心情的低落鬱悶為主。衰弱性精神官能症:以全身衰弱、疲乏為特徵。慮病性精神官能症:以執著認定有身體疾病為病狀。此類病人有個共同點,就是病患都強烈的意識到自己有心理或身體的不舒服,而刻意尋求醫療,不像精神病患者的不願就醫。一般說來,此類病患都具有強烈的不安與緊張的感覺,嚴重到令自己很痛苦的地步,而且病況大都時好時壞。久之,因緊張、不安而引起自律神經功能過份亢奮、失調、並引起肌肉的長期緊張,因此病患最容易感受到的是長期的身體疲倦、無力、失眠、肌肉酸痛、頭暈、心跳快、腸胃不舒服等。這些症狀就是引導我國人認定它是「神經衰弱」的主要原因。病人雖然再三的做各種醫學檢驗,卻無法查出身體那裹有病,往往痛苦終生而無法言論,在這種情況下,病人不是自憐自怨、無奈地過日子,就是到外追尋一般醫藥廣告裡的「神經衰弱」秘方。事實上,神經衰弱只是這組群疾病的病人在病久了以後呈現出來的共同特點。如果不能把握「根本」,找出它的原始疾病類別並給予正確的治療,只有徒增困擾與痛苦。精神官能症在我國人民中,可算是相當普遍的疾病,有任何這些身體、心理症狀的人,軌應當求助於精神醫療才是良策。 精神官能症的症狀表現 精神官能症的基本症狀是焦慮,由焦慮再引發出來各種精神方面及身體方面的症狀,所以精神官能症的症狀可以分成精神方面及身體方面兩個部份來敘述。典型的焦慮症狀是一種無特定對象的害怕感覺,病人覺得不安,心理面好像在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情似的,但仔細推敲起來又找不出到底在擔心害怕什麼事。由於心神不安,做事情可能就無法專心,覺得記憶力變差,有時候脾氣會變得不好、容易生氣。睡眠不好也是常見的症狀,包括不易入睡及容易醒起來。在身體症狀方面,焦慮會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因而造成下列症狀中的一部份或大部份:在心臟血管系方面,可能有胸口緊、心跳加快或心悸的情形,使病人誤以為得了心臟病;呼吸系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消化系方面可能有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等;泌尿生殖系方面可能會頻頻上廁所,或有月經失調的現象等;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有口乾、皮膚潮紅、冒汗、食慾改變等。另外在焦慮緊張時,肌肉會自然而然的繃緊而無法放鬆,結果造成肌肉疲勞而出現頭痛、腰酸背痛或全身無力的症狀。當焦慮程度太厲害而無法忍受時,病人出於生物自衛的本能,會試看想辦法減輕這種心理上的痛苦,而在所採取的方法不恰當時,就會出現臨床上所看到的一些特殊症狀。例如重複洗手或查看房門有沒關好,或一再重複想一些連病人自己也覺得沒有意義的念頭,想藉此減輕焦慮,這就是所謂的強迫症狀。有些人則對某種情境表現得過度害怕,例如不敢單獨出門或接近人多的地方,或有特別迴避某種東西的一類所謂的畏懼症狀。另外有些人在面臨無法忍受的焦慮時,會出現象徵性的身體症狀以減輕痛苦,例如害怕夜間擔任站哨的士兵,在忽然間得了夜盲症而無法再擔任站哨任務,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轉化症狀,病人把精神上的焦慮在下意識中轉化成身體症狀。還有一種情況是以喪失記憶的方式來處理某些會引起焦慮的經歷以求暫時舒解掉焦慮,這種藉喪失記憶來處理的方式就是所謂的解離症狀。 心理危機的反應──焦慮的發生 心理危機指的是個人因面臨了某些內在或外在的刺激、壓力成挫折,而必須動用更多的能力成使用前所未用的方法去克服這些壓力成挫折,才能使個人維持原來的心理平衡狀態。造成心理危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來自心理社會壓力,而這些壓力帶來的衝突大都與重要親人別離或與性衝動、攻擊心或依賴性慾望約滿足與否有關。常見約有身體重病、重大的失落(如重要親人死亡)、重大失敗(如破產、聯考失敗)個人在面對危機或壓力時最常見的反應是逃避和攻擊;在此種情況下個人會表現出焦慮反應,如在心理方面會有緊張、憂慮、煩躁、害怕或恐慌;在身體方面會表現出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關的身體現象,如:心悸、盜汗、手抖、腹痛、腹瀉、頻尿等;另外在行為方面,則會有失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產生。碰到焦慮時,個體會嘗試學習新的適應技巧以克服焦慮,另外也有可能退化到早期孩童時代的處理方式,如某一國中學生,因功課不好,在受到老師責罪後,可能表現出吮吸手指頭的現象;太太在與先生吵架後,馬上跑回家向母親哭訴等。或經由使用各種不同的防衛機轉,以維護自己心情的安寧,但防衛機轉的過度使用,反而會帶來各種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情緒問題,如青少年因手淫而引起嚴重之罪惡感,而以反覆洗手來企圖洗去心中的罪惡感(利用抵消作用的防衛機轉),但反覆洗手又會使個人產生情緒上的困擾而再度產生焦慮。其實,危機包含「危險」和「機會」,如果個人能學習到新的適應技巧,則可使個人性格更臻成熟;反之,無法學習到新的適應技巧時(如退化或過度使用防衛機轉)可能會因此而造成各種適應上的障礙或各種精神官能症的症狀。 正常與異常之間 在大家對精神官能症有了一個概念之後,或許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好像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症狀,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患了精神官能症呢?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來判斷一個人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到焦慮不安、極度的恐懼、憂鬱,重複的出現惱人的意念成強迫性的動作,以及過份擔心自己是否身患重病等,而其程度已經嚴重到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時,這個人很可能就是患了所謂的精神官能症。比如說,當我們感到有些疲倦,腰酸背痛,或胃口不好時,通常會不以為意,然而有些人都顯得非常擔心和憂慮,他們到處去求醫,害怕自己會不會得了不治之症,就算醫師檢查後認為一切正常,他們仍然不太放心,為了這些小毛病而心情恐慌不安,甚而到惶惶不可終日的地步,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精神官能症的例子。一般而言,當我們遇到重大壓力時,多少都會出現一些焦慮不安的情緒反應,像聯考前夕,很多考生會因為緊張而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或唸不下書等,這些都可算是正常的反應;不過若是因為緊張而引起嚴重的頭痛、失眠、胃痛、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使得準備考試的效率大打折扣時,這位考生可能便是焦慮的程度過高而到達精神官能症的程度了。又如一般人在遭遇失敗時,都會有一陣子變得情緒低落,他們或許會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感到未來一片灰暗,不過隨著時間的沖淡,感傷會逐漸減少,他會慢慢恢復原來的信心,重新再一次接受生活的挑戰。但是有些人在受到一點小小打擊後,便會自怨自艾,從此一蹶不振,久久無法恢復,若是到達這種程度,就屬於精神官能症了。正常與異常之間有時候很難做明確的分野,這和症狀的程度,個人對症狀的感受,以及本身對挫折的應變能力都有相當的關係。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情緒狀況感到怪疑時,就應儘早請教精神科的醫師、護士、或社會工作員等專業人員,以對本身的問題作進一步了解,並謀求解決之道,如此方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身心痛苦。 精神病和精神官能症有何不同 精神病和精神官能症是精神疾病兩種大略的初步分類。除了人格違常,智能不足及少數其他精神疾病外,大部份的精神疾病都能夠歸入這兩類,以便做進一步的詳細診斷和治療。精神疾病所導致的精神機能障礙,無論是精神病或精神官能症,程度都有輕重之分;但一般說來精神病的障礙程度比較嚴重,而影響到患者的病識感,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的能力以及和現實環境適當接觸的能力等等。一個精神病患者會發展出對於外界環境奇特的感覺經驗和思考方式,這些通常是不容易被了解而且比較不尋常的,和真實的情況有段差距。另外患者往往覺得自己並沒有病,拒絕醫療或家人的幫助。而精神官能症則和精神病不同,它通常和心理及社會適應有較直接的關聯,而缺乏可以檢查或證明得出來的身體和器官上的毛病。精神官能症患者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病識感,會主動尋找醫師或別人的幫助;他們的經驗和想法並沒有和外在現實環境脫節或混淆的現象,通常仍在社會所能接受的範圍內,而且還可以維持相當程度的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在發病前後,他們在個性和人格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當然,精神病和精神官能症除了程度與病態上的差異外,也牽涉到一些神經生理學上的不同。一般說來,精神病患者也會有精神官能症的症狀;但是精神官能症患者卻沒有那些屬於精神病的特殊症狀。在社會上,由於這兩大類疾病有這許多的不同,因此也造成這兩類病人被接受程度上的差異。精神病患者因為較不容易被了解,大家的認識還不移,相形之下精神官能症便比較能夠被接受。 家庭人際關係與精神官能症 精神官能症的發生與病人性格及心理社會壓力均有極密切的關係;而家庭人際關係在個人性格發展上及形成心理社會壓力的來源士都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家庭人際關係與精神官能症間的關係,可歸納成下面幾點:1.家庭人際關係影響精神官能症形成的原因:根據家族研究報告發現,某些性格的形成,如:焦慮型性格,強迫型性格及憂鬱型性格深具家族性;也就是說父母親的養育態度與小孩從小對父母的耳濡目染,都會對個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神經質的父母可能會教出神經質的小孩;父母過度的溺愛,可能會養成小孩過度的依賴性;要求過嚴或過於完美主義的父母,會使得小孩變得具有強迫性傾向,而表現得過分注重社會規章,自我要求過高、潔癖、過度負責而缺乏彈性;父母的婚姻破裂及家庭不溫暖都可能造成小孩沒有安全感,進而發展成各種特殊的性格傾向,如:對他人表現敵意、不信任、敏感、退縮;特別是父母早亡,會使個人將來發生精神官能症的比率增加,尤其是焦慮型與憂鬱型。2.家庭人際關係是精神官能症形成的主要誘因:心理社會壓力的主要來源為家庭人際關係方面的衝突與挫折。最常見的問題包括:父母婚姻不和、離婚、分居;本人婚外性行為、夫妻不和;兄弟間的競爭;婆媳糾紛或姻親糾紛;懷孕及生育等。這些事件對於特殊性格的人(將在下章中討論)都極易造成特殊的心理壓力、衝突或挫折,而再度引發個人早期的內心衝突,而造成情緒困擾。3.精神官能症會造成家庭人際關係的障礙:得了精神官能症會明顯地發生主觀的焦慮,而這些症狀極難為外人所察覺,故極易造成家庭關係或人際關係的衝突,如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偷懶;或因特殊的症狀如性無能而造成婚姻關係破裂;煩躁不安的情緒會造成夫妻、親子關係的衝突,自卑及恐懼出門症狀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樣地,良好的家庭人際關係亦可避免精神官能症的發生或使症狀減輕而有助於其治療與預防。 參考資料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sydanny/information/information1.htm

2005-09-18 07:22:4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05 05:54:3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1 0

精神官能症其實是一種泛稱,現在有一新名詞,「身心症」。
精神官能症分類

*焦慮疾患   *心性障礙



焦慮疾患又可以分成
一、焦慮症
二、類身體化障礙
三、解離症
四、偽病

焦慮疾患定義

焦慮疾患輕重程度

1輕度焦慮
 1.知覺能力提高。
 2.對相關及有意義之事物注意力增強。
 3.警覺性提高,可使用問題解決法處理問題。
 4.失眠、易怒、不安、哭泣、抽煙。



2中度焦慮
 1.知覺範圍變小,選擇性注意某些特定細節,無法面面俱到, 十分機警。容易變的神經質、吹毛求疵、合併身體症狀。
  2.聲音抖動、音調改變、心跳增加、身體搖曳。



3重度焦慮
 1.未能注意整個環境,把焦點放在細鎖小節上,如世界末日一 般,無法學習。
 2.血壓上升、心跳增加、頻尿、噁心、頭昏。
 3.自動性行為朝向馬上解決問題,取代解決問題。



4恐慌又叫嚴重度焦慮
 1.明顯之散亂、無法注意到發生什麼事。
 2.感覺害怕、恐懼,產生解離,幻覺增加、失去現實感。
 3.不能解決問題,無自制力、並且無法接受外界溝通訊息,   久之人格畸型。





一、焦慮症

焦慮症分類
1恐慌症
2全身性焦慮症
3恐懼症
4強迫症
5創傷後壓力症欣然幽默、慷慨大方、但喜怒無常、易受環境改變。

1恐慌症
1.需三週出現三次以上
2.經常合併曠野症發生

2全身性焦慮症
又叫泛慮症,長期性焦慮,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

3恐懼症
1.有特定不安的對象,情況或處境。
2.又分為懼困症、懼社交症、單純恐懼症。
3.恐懼類化現象,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蛇。
4.恐懼症有特定對象,但對象受類化影響,隨時改變。

4強迫症
1.有強迫思想衝動和行為發生,令當事者難過不安。
2.強迫症是個話地自限者,故初期入院先順應其強迫行為,至末期時則採取適當限制對象。

5創傷後壓力症
1.又稱重大打擊後症、反應性精神病、病態式哀掉症。
2.急性型─發生事故六個月內解決病況。
3.遲延型─發生事故六個月後才發病。
4.慢性型─發生事故六個月以上未解決病況。

二、類身體化障礙

類身體化障礙分類
1轉化症
2身體症
3慮病症

1轉化症
 1.通常女生男生的比率是二比一,好發年齡青春期到壯年初期 。
 2.病人通常受心理挫折影響,出現轉化症。

2身體症
  又叫心身症,好發三十歲以下,女性見多。通常與心理挫折有 關。

3慮病症
 1.病人因為過度關心自己健康,而影響日常生活。
 2.慮病是一種退化作用、求救行為、自衛機轉。
 3.病人常常不相信醫師,所以有經常找醫師求診的習慣。

三、解離症

解離症分類
1心因性失憶症
2心因性朦朧症
3多重人格
4自我感喪失

1心因性失憶症
 1.暫時性、選擇性遺忘某些重要資料。病因常因某些創傷或挫 折有關,非氣質性病變,病人常常不關心自己的毛病。
 2.發作時定向感混亂,意識混亂,無目的漫游。
 3.潛抑、否定、隔離。

2心因性朦朧症
 1.突然性、意外的失去自我認同與定向感。一旦恢復,對曾經  發生情境卻毫不知情。
  2.潛抑、否定、隔離。。

3多重人格
 1.病人通常有兩種以上人格,各具特色及完整功能,但其中有 一主宰,人格彼此間互不相知、一切在潛意識進行。
 2.潛抑、否定、隔離。

4自我感喪失
 1.病人失去現實感,如手腳不是自己的、自己言行失控、自己 不是原來自己,故社交和職業功能障礙。
 2.潛抑、否定、隔離。

四、偽病

偽病分類
1心理偽病
2身體偽病

1心理偽病
 1.又稱泛精神病,病人受意識產生嚴重心理疾患
 2.治療時易受暗示,常發生抗拒、或濫用物質使病情更嚴重。

2身體偽病
病人受意識支配,促使身體症狀出現,其改變快速,期待住院。常  合併物質濫用,病人對自己生病不開心,住院時有操縱行為,不守  常規,常違抗醫囑。

@心性障礙

1性慾倒錯
2性功能失常

1性慾倒錯
意指無法從事兩性成熟性交活動得到滿足,即性愛方式與一般人有  所不同。常見性蕾期發展有缺陷,青春期定型,生病時間超過六個月。分類如下:
1.暴露症:好發二十歲至四十歲之間,與強烈閹割焦慮有關。
2.戀物症:病人即少主動就醫,也沒特殊治療法。
3.戀童症:常見男性,偏好八歲至十歲者,與病人自己性功能信心能力不足有關。
4.性虐待與性被虐待。
5.扮異性症:經常與戀物症、同性戀混和出現。
6.窺視症。
7.其他:戀獸症、戀屍症。

2性功能失常
泛指一般夫妻無法預期魚水之歡,因性功能失常發生:
1.早洩症。  2.性冷感症。  3.性交疼痛症。

2005-09-18 07:26:1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Fion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