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可不可以愈詳細愈好...!!
因為簡報要用..謝謝

2005-09-07 05:39:01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古意新解 7 in 健康 其他:保健

2 個解答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它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徑路。“經”指經脈,有路徑、途徑的含義,縱行人體上下,溝通臟腑表裏,為經絡系統中直行的主幹,較大;“絡”有網路、聯絡的含義,橫行於經脈之間,為經脈所分出的側支,較小。經與絡縱橫交錯,遍佈全身,架構出人體氣血運行的〝網路〞。

經絡概念的認識源于戰國時期的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書中對經絡有很詳細的論述:

《靈樞·本藏》曰: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是對經脈絡本質特徵最典型的概括。“行氣血”是經絡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正因為人體記憶體在經絡,才使得人體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臟腑得以榮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

《靈樞·海論》曰:
“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明確說明經絡具有聯絡臟腑,溝通內外的功能。

《靈樞·經脈》曰:
“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強調了保持經絡通暢,以利血氣運行的重要性。

上述《內經》關於經脈的論述,形成了傳統的較為完整的經絡概念。這些認識是後世理解經絡概念的主要理論依椐。

經絡學說是闡述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佈、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門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經 絡是氣血運行的〝網路〞,它的作用非常廣泛,意義非常重大,正如《靈樞·經脈》中所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現詳述經絡的作用如下:
一、 在生理上,經絡具有聯絡臟腑,溝通肢竅的作用;由於經絡縱橫交錯,內聯臟腑,外絡肢節,能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聯繫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的作用,它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器官而濡養周身,從而完成和調五臟、灑陳六腑的生理功能;經絡具有抗禦外邪,保衛人體的作用。經絡系統中的絡脈為衛氣所充,散佈全身,密布皮部,當外邪侵犯機人體時,有著抗禦外邪的作用,是保衛人體的屏障。

二、在病理上,當經絡的生理功能失調時,會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病邪壅阻或氣血不暢會產生實證;經氣虛陷、氣血不足會產生虛證。因為經絡在人體有內外相連的特點,既可成為傳注病邪的途徑,又可成為體內臟腑組織器官病理變化的反映系統。如內臟病變可以由裏達表,從而在體表相應部位出現不同的症狀和體征。

三、在診斷上,經絡學說是指導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在中醫的望、聞、問、切中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如望經絡顏色,是臨床望診的內容之一;切手太陰肺經寸口以及趺陽、太溪等脈,經絡穴位的察診等,是臨床切診的主要內容。此外根據經絡循行部位所出現的病候還可判斷疾病所在的部位和與之相關的經脈臟腑。

四、在治療上,經絡學說在藥物歸經理論的形成、發展和成熟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根據經脈循行與主治特點進行循經取穴以治療疾病;根據經絡學說,內臟病變可通過針刺其皮部的方法進行治療,經絡瘀滯、氣血痹阻可刺絡予以治療,經筋疾病可以“以痛為腧”進行針刺治療。

總之,人體的經絡,是氣血的通路,起著決生死,調虛實的作用。如果身體的經絡不通,就會發生疼痛、瘀血、腫瘤等病理現象。經絡學說貫穿於針灸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整個過程,是中醫診療疾病的獨門功夫。
-------------------------------
談經絡系統的演變
經絡到底是什麼呢?針灸學教科書黃維三老師編著的《針灸科學》引用《靈樞.本藏篇》:「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和《難經.二十三難》:「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而營於身者也。」所以,經絡為人身血氣運行,所經過與聯絡之通路;而經絡的系統,在經脈部分,可分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及十二經別(1)。

  這種十二經脈立論成於《靈樞.經脈篇》,除了對經脈下了定義,也記載經氣的流注。《靈樞.營氣篇》提到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接著依序為足太陰脾、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爾後自晉朝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元代滑壽《十四經發揮》、明朝楊繼洲《針灸大成》、清代吳謙主編的《醫宗金鑑.刺灸心法》,乃至黃維三老師編著的《針灸科學》等針灸專書,都依從《靈樞.經脈篇》的論述。然而1973年在長沙漢墓馬王堆發現兩種經絡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只論述人體十一脈的循行、主病和灸法;1993年,四川綿陽古墓發現一件人體漆雕,其體表縱向分布紅漆描繪的線條,與《黃帝內經》記載的經脈循行分布相似,但只有十條,此出土器物後來被命名為「人體經脈漆雕」,其成品年代約在西漢年間(3)。

  由於《黃帝內經》、馬王堆帛書和四川綿陽「人體經脈漆雕」的年代相近,因此三者經脈的不同點,或許可以反映早期經絡學說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對於欲探討經絡實質的今人而言,有極大的啟迪作用。

比較三者經脈的數目差別
  四川綿陽出土的人體經脈漆雕總共有十條經脈線,正面從頭頂經胸腹至腳繪有兩條線,與《靈樞.經脈篇》的足陽明胃經相似;背面有三條線,兩條從頭頂兩側經背脊兩邊至腳,與足太陽膀胱經類似;一條由鼻尖經頭項背腰正中達尾骨端,與《難經》所載的督脈循行基本一致。漆雕外側面從腳經股外側到腋下,與《靈樞.經脈篇》的足少陽膽經有點雷同。兩上肢內側各有三條線,分別與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相似;但手的外側其線條就比較複雜,手指尖端有三根,分別從手的食指、無名指和小指端發出,到手背後相互聯絡,與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有點相似。因此若從《內經》的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的觀點來看,即十二經脈缺足陰經,而奇經八脈僅有督脈一條。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書《陰陽十一脈灸經》與《足臂十一脈灸經》,兩者統稱為「帛書十一脈」,因為兩者都只有十一條經脈的記載,從文字記載和內容分析,一般認為是《黃帝內經》以前的著作。帛書十一脈記有足脈六條和臂脈五條,所缺一條相當於《靈樞.經脈篇》的手厥陰心包經。事實上,在《內經》一書中,有的篇章也只提到十一條經脈,如《靈樞.本輸篇》有手少陰而無手厥陰,但所列的穴位卻是手厥陰所屬的穴;又如《靈樞.陰陽系日月篇》,也是缺手厥陰經。以上三者之比較,請參考表一。

  如前所提,《黃帝內經》確立人體正經的經絡線為十二條之後,似乎就不見後世醫家提出質疑或否定;近代從事經絡研究,由皮膚電阻著手研究的如日人中谷義雄、中國祝總驤,或前蘇聯所研究的ARDK,也都導出十二條正經,只有德國傅爾電針,提出手足共二十一條經絡的新理論,如表二(2)。

比較三者經脈循行
  由於人體經脈漆雕沒有文字記載,因此無從得之各經脈的起止關係及是否有循環流注觀念。依漆雕上的描繪的循行路線分析,十條經脈中,除似足少陽膽經的經脈外,均上行達頭;與十二正經中僅六陽經上達頭部不太一樣,但《靈樞.九針十二原》載著:「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而走空竅」,反而以人體經脈漆雕更符合這個觀點,

  帛書十一脈所記載的起止點多位於手足腕踝部,如《陰陽十一脈》寫肩脈止於手背、太陰脈止內踝上廉;且除肩脈和太陰脈的循行方向為遠心性外,其它脈的循行都是向心性(4)。

  《靈樞.經脈篇》對經脈的循行主要出現幾個變化:(一)增加經脈之銜接的分支,以建立經脈依次流注說;(二)增加體內經脈屬絡臟腑的循行線,以強調經脈與臟腑之間的聯繫;(三)提出經脈流注次序;(四)對經脈起止點,與帛書十一脈不同處,是由腕踝部延至相應指端,便於手足表裡經的銜接。如何出現經脈循環觀呢?在《內經》中顯示係透過古人對自然界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現象觀察,所推測出的假說,如《素問.舉痛論》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靈樞.癰疽篇》說:「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5)。

  《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約在西元前722至221年,而西方醫學一直到1616年,哈維由解剖才發現人體循環系統,之後血循環、淋巴循環和體液交換系統相繼被發現,為西方醫學帶來一大革命。《靈樞.經脈篇》所提出的學說,似乎也統一了早期的經脈紛岐,其經脈循環觀雖出於自然觀察與哲學推論,如此構成的理論架構與臨床可資之應用,使得二千年來無人推翻它。

比較三者經脈聯絡概念
  兩經或數經在一平面上通過,發生交叉現象,稱為經脈之交會,經脈交會呈現經絡之間相互聯絡的特點。西漢人體經脈漆雕則描繪的交會處多報20多處,其中最多的是在上肢和頭部。《內經》有經脈交會的觀念,如足陽明胃經,「…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帛書十一脈則沒有特別提及經絡交會的情形,而人體經脈漆雕描繪的交會情形又與《靈樞.經脈篇》所載的大不相同,如人體經脈漆雕的手太陰肺經,到頸部以後先後與手厥陰心包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都有交會聯絡。近代《針灸科學》則依《針灸大成》和《類經圖翼》二書,統計諸經會穴的總數共有108穴,而以頭與軀幹部位最多。

  「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是經絡的一大特性。由人體經脈漆雕10條循行的經脈中,除足三陽經和督脈的循行外,其於均未達胸腹,而直接走頭項,因此還看不出經脈與臟腑的關係。帛書十一脈雖然沒有在脈名前附加臟腑的名稱,但《陰陽十一脈灸經》有三條脈,《足臂十一脈灸經》有二條脈的循行分布到臟腑,且與《靈樞.經脈篇》所載略不相同,如表三所載。有人從帛書十一脈所記的陰脈5條、陽脈6條的數字,反映了脈與五臟六腑的相互配合,獨缺手厥陰脈,是因為心為「君主之官」,《靈樞.邪客篇》說:「其藏堅固,邪弗能客也……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6)但人體經脈漆雕卻有手厥陰脈,所缺者為足三陰經,似乎又對前述推論提起否證。

小結
由考古學的發現,以及《靈樞.經脈篇》與《內經》其它篇在經脈數目、循行及與臟腑聯繫關係的不同,可見早期經絡學說本身並不統一,甚至足見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兩者原本相互獨立,但如此更顯示經絡學說的啟源,自有其獨立觀察所得的真實性。
《靈樞.經脈篇》取十二經脈,顯然受了「天人地相應」的思想所致,如《靈樞.五亂篇》:「經脈十二,以應十二月」;《靈樞.邪客篇》:「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靈樞.經水篇》:「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相同」,所以「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靈樞.經脈篇》的十二經脈學說,影響二千多年來的針灸學,甚至當今的台灣中醫學院的針灸教學,明瞭十二經脈學說事實上是經演變與推論的假說,或許能誘發針灸教學的改革,以及思考經絡觀念的應用。
參考資料
黃維三,針灸科學,第四版,台北:正中書局,p117-122,民78(1989年)。
鍾傑,傅爾電針入門,正光書局,p1-7。
梁繁榮等,從西漢人體經脈漆雕看早期經絡學說,中國針灸,(4):49-52,1996。
李端、谷世吉吉,從經絡學說的起源考證經絡之實質,中國針灸,(10):619-621,1998。
黃龍祥,經絡學說的演變,中國針灸,(3):43-46,1994。
林昭庚、鄢良,針灸醫學史,第一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p31,1995。
-------------------------------------------------
http://64.233.179.104/search?q=cache:glTmLkOMak8J:www.ntcm.com.tw/maga/m10/m10-02.htm+%E4%BA%BA%E9%AB%94%E7%B6%93%E7%B5%A1%E7%B7%9A&hl=zh-TW
http://www.cgmh.com.tw/new1/new8808-301.htm
http://www.doctors.com.tw/right/SERCH_THEME.ASP?IDNO=900206005
http://www.cgmh.com.tw/new1/new8808-301.htm
http://apbbdir.openfind.com.tw/cgi-bin/APOL-CD/GCd?Fun=sb&Fn=60/16/13/2



這些 都是我在網路上看到的 網址如上
您可以去參考看看 希望對您有幫助 ^_^

2005-09-07 05:52:2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lulu 2 · 0 0

如果我刊登的資料不夠詳細的話,煩請參考最下面的【相關網站 】,
再連結進去看看是否是您要的資料。

到底什麼是經絡? 針灸科主任 孫茂峰醫師
什麼是經絡?

我們小的時候讀瞎子摸象的故事,瞎子沒有見過大象,用手觸摸,摸到象腿的說大象像柱子,摸到身體的說大象像牆,摸到耳朵的說大象像扇子……,然而大象不是柱子、牆、扇子,大象只是大象。

具體如大象都很難摸出牠是什麼樣子了,更何況「經絡」這個有點抽象的名詞。「經絡」到底是什麼呢?故事告訴我們用摸的,用「觸覺」來認識大象,我們又要用什麼方法來認識經絡呢?

談經絡之前得先提「針刺」(acupuncture)過程中「得氣」的現象及「針感」。所謂得氣是施針者手上有如魚吞鉤的感覺,感到針被肌肉吸附緊沉;所謂針感是受針者針刺之後,在進針的部位有溫、熱、冷、涼、麻木、腫脹、刺痛的感覺,受針者感到有氣似電流沿著某一徑路延伸、放射出去。針刺技巧如燒火山、透天涼及身體的某些特定區域,都會影響針感的傳送。這個徑路也就是一般所理解的經絡(meridian、channel)。中國古醫書《黃帝內經經脈篇︾描述經絡系統共分為14條,分別為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肝經、膽經、任脈及督脈。《黃帝內經素問︾記載人體共有365個針刺穴點,這些穴點浮出體表,而經絡深藏在體內,並不是穴點的連線。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氣血循行的路徑,經絡與內臟相連繫,供養內臟及組織,一般又把經絡描述為與內臟相連的,連接橫面的,連接縱面的,還有細小的孫絡脈及奇經。古人可能是觀察針刺後人體有針感、氣感的現象,依氣感的傳送而具體描繪了人體經絡線圖(如附圖)。宋朝的王惟一把14條經脈線及穴位刻劃於人體模型上,並認為相關的病變會反應在相關的經脈線。

想研究、解剖經絡的很多,自古即有《黃帝內經靈樞︾記載:「十二經絡深藏於肌肉內,除了太陰脾經以外,肉眼不可見;經絡內氣血的循行可藉觸診而知。」這段文字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用人體的眼睛——「視覺」,看不到經絡。那麼如今醫學、科技有了長足的進步,有沒有什麼儀器方法可以「看」到、「摸」到經絡呢?到底經絡的本質是什麼?

1958年Szillard曾報導皮膚病患者的皮疹由額部按膀胱經的循行路線排列到足趾部,在膀胱經針刺23次即痊癒。1977年Schldt報導慢性中毒患者沿肺經循行路線出現骨化現象。1981年Tiberiu等人用碳放射性追蹤劑想找出經絡與淋巴管的關係,未果。1983年中國學者研究後認為經絡系統可能與內分泌神經介質等體液有關。1984年Bossy用放射性同位素做實驗,認為淋巴系統可能在經絡系統中佔有長足的份量。1990年Lazorthes等人認為用放射線追蹤劑看不到經絡系統。1991年Bensoussan研究四肢上的經絡與週邊神經的徑路,主張兩者有點關連,例如肺經與肌骨骼表皮神經、心包經與中段神經、心經與中間表皮神經等有關,但是都只有部份關連。

此外,有些穴點的作用與所在部位的神經皮節有關。例如背部膀胱經上的某些穴點名稱,即為其作用的內臟而名之。這些穴點也位於其相對應的神經皮節上,很難有氣感感傳,其作用也都不超出神經皮節所分佈的區域。但任脈上的穴點就較易有氣感感傳,其穴點的作用也限於其所在的神經皮節,例如膻中,位於第4胸神經皮節,常用來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中脘在第8胸神經皮節,用來治療胃部不適;關元在第12胸神經皮節區,用以治療泌尿系病症。有些背部膀胱經及胸腹的穴位其功能,由其所在的神經皮節決定,但是某些穴點的功能卻與其所在的神經皮節無關,例如肝俞,位於胸神經皮節,卻有治療眼疾的功用;風門位於肩胛骨上部,而有治療鼻塞的作用。又如少府穴(屬心經)及後谿穴(屬小腸經),這兩個穴位同位於一個神經皮節區內,但其功能大不相同,可知神經皮節與經絡不能混為一談!又切除神經系統會影響針刺的功效,但神經系統與經絡系統絕不相同。

針感循經感傳的現象

1973年上海學者研究脊髓癆、重症肌無力、小兒麻痺後遺症、臂神經叢損傷、脊髓橫斷面損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肌營養不良、脊髓空洞病等病人的針感及肌電圖讀值,發現肌營養不良的病人,肌肉沒有電學反應,但仍有針感,而脊髓空洞病人的針感強弱與痛覺及溫度的感覺有連帶關係,顯示由脊髓內誘發的針感與痛覺及司溫度感覺的感覺系統有關。氣的感傳確實沿古書上描繪的經絡線傳出,但與神經傳導的方向相反。例如,關元穴的氣感,可傳至生殖裂及會陰兩個穴點,分別通過了3個神經皮節區。

1979~1984年中國學者研究循經感傳線,發現四肢針刺得氣後,氣的循行徑路與古書描寫的經絡線吻合,頭部者則不吻合,而軀幹者稍有吻合。黑龍江、廣西的學者也獲類似的研究結果。1984年間中國學者發現循經感傳不是只有中國人有,幾內亞人體內也有類似現象。

1984年山西學者研究針刺對心血管病人的影響,針刺內關穴,氣感可上達胸部,氣感一達到病位,可馬上緩解臨床上的病徵(例如痛、喘息)。

1984年中國學者研究針刺足三里穴對胃部的影響,觀察X-光片,實驗顯示有氣感感傳的病人與沒有氣感感傳的病人,其胃部蠕動情況不同。針刺足三里穴,若有氣感傳至腹部的人,胃部蠕動幅度大增,而沒有氣感傳至腹部的人,其胃蠕動頻率變小。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針刺對人體的生理反應,不是只藉中央神經系統完成。

1984年中國學者也發現依神經纖維粗細不等,神經傳導的速度每秒約0.5120公尺,而針刺氣感感傳的速度較慢,每秒只有10公分。

1984年中國學者研究10位有循經感傳人士心包經的肌電圖,發現經絡線處的肌電圖振幅大於非經絡處。19841986年中國的研究也證實肌電圖讀值與循經感傳現象(propogated channel sensation)關係密切。

1984年北京學者利用遠紅外線儀,測量循經感傳與體表溫度的變化,發現確有循經感傳線的存在,肌電圖及遠紅外線是兩項用以測量循經感傳線的利器。Caspani 1979年也報導用紅外線熱象圖法,可以描記完整的經絡分佈圖譜。 由肌電圖的數據,氣感傳出線所通過的神經皮節區不只一個,降溫及機械壓力都會影響感傳等特點,顯示氣感循經感傳的現象,只局限於表面的週邊神經,因為降溫或機械壓力並不會影響大腦皮層的活動。

另有一派人士卻主張循經感傳的現象雖可藉體表肌電圖測知,但卻是中樞神經系統激發而起,他們假設神經衝動由某個部位傳至脊髓,再由脊髓上傳至腦幹及大腦皮層,才產生氣感意識,證據是截肢後的病人會有幻肢痛(phantom limb sensation),有些仍有幻覺的氣感。1977年Shenberger報導利用歐姆定律,強調人死後針灸經絡仍存在。又局部注射生理食鹽水、局部或脊髓注射普魯卡因、脊髓切除(spinal sections),都有阻斷循經感傳的現象。病人腰部麻醉後,循經感傳,施針者手上如魚吞鉤的針感,還有肌電圖的變化都消失了。這些現象推知循經感傳與脊髓反射有關,或者由一藉脊髓來調節的系統控制。中國學者研究也發現阻斷痛覺及溫度感覺的通路,就沒有循經感傳的現象。

經絡與電學實驗

氣循經感傳的軌跡,可藉肌電圖及體表溫度的變化而描繪出來,此外也可測量電勢及導電度而知。

1950~1960年代,日本人及法國人用12伏特的直流電通到人體表面,發現穴點與附近組織相比,導電度較高,所有穴點連線即所謂的良導絡(Ryodoraku)。1959年福建學者、1981年中國學者,亦用動物做實驗而測出類似的結果。這些實驗是由體外通少量的直流電到皮膚,再測量不同皮膚區域導電度及電勢。其後學者為防止與電極接觸的皮膚區域極化,利用橋迴(bridge circuity)或交流電偵測器來做實驗。1974年Ghaznavi發現用200千赫(kHz)高頻率的電流,最適合偵測穴位點的存在與否。1979年Fraden及Gelman也認為高頻率(100Hz以上)及弱電流的條件下,所測量的皮膚電阻較準確。1979年Chen及Xie利用交流電橋迴,測量兩穴位點間的電阻,他們發現電阻的變化與五俞穴點、氣的流注(flux)相吻合。例如商陽穴電阻最高,而曲池穴最低,並宣稱該實驗可重複,失誤的機率只有4%,與測量電阻的電極重量(5克500克)及操作時間的長短無關。目前學者們同意所謂的穴點是皮膚上具高導電度(指電的通透性)的區域(與非穴點相比)。1979年McCarrol及Rowley用複極電路(multielectrode grid)做實驗,認為非穴位區皮膚的低電勢,乃因測量穴位區皮膚時殘留電流所致,與Chen及Xie的實驗結果不一致。

1979年Becker等人測量交流電勢,而區分了古書上描繪記載的經絡線與非經絡線,並認為經絡系統可能是訊息傳輸系統(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與神經系統不同。

1979年Richmanis等人報導心經比對照部位交流阻抗較低,電容較高。

Heinrich Voll研究Jing well穴,1975及1987年的報告顯示,健康人的電勢(electrical impedance)是恆定的;1973及1976年也有學者報導手術前後電勢會有變化。

1984年Madill研究發現,病人的情緒、交感神經興奮的程度、皮膚濕度、皮膚的厚薄、迷走神經過敏(vagotonia),都會影響電勢值。

1996年台灣學者崔玖認為經絡是人體器官、電荷的傳導路徑。1996年陳國鎮認為經絡是電的良導體且有優勢方向性。

聲、波與經絡

1977年萩原暉章用超聲波診斷攝影觀察腎俞、志室穴的橫斷反射波,發現穴位中央部位呈體液性反射波且有心臟樣的搏動。學者Honhihckhn認為穴位組織不像其周圍組織那樣緻密,因而局部的超聲波吸收系數有所不同。穴位部位組織的聲速與其周圍組織亦不同。但1984年中國學者研究聲波在經絡線及非經絡線傳導的速度,未果。

克里安照相術

克里安照相術(Kirlian photo-graphy)是在兩個不同電容的金屬片間通交流電,此交流電為高伏特低安培的無線電流,當這種弱電流通到樣本之後,因不同的樣本表面都有一層特定的氣膜(aura),置兩極間的底片可攝得該樣本的特殊生物相(bioplasmic pattern)。

1974~1975年間Kightlinger等學者宣稱,利用克里安照相術可區分穴點、經絡的存在,但其他學者認為證據薄弱。

1978年Luciani報導電壓25,000伏特,頻率100千赫微安的照相術觀察食指、小指,在指外側可觀察到發亮的線,很像中醫掛圖上的經絡線,但其他學者認為證據薄弱。

後記

一提經絡,腦中馬上浮現古書中人體的經絡實線虛線圖,但經絡可能只是個抽象的觀念——訊息傳遞系統,經絡與週邊神經、神經皮節及中央神經系統有關,但絕不相同。由所收集的文獻,歸納研究經絡的方法及工具,有肌電圖、遠紅外線、碳放射線追蹤、放射性同位素、電勢、導電度、聲波及克里安照相術。又研究經絡的材料有人、動物及高等植物。

【相關網站 】
http://galen.med.virginia.edu/~pjb3s/Acupuncture.html
是一個有關網路上針灸資源的索引;這些網站是提供一些基礎的資料如針灸的簡單介紹、針灸學會的介紹
http://www.nricm..edu.tw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網站,內有該館收錄大陸期刊的目次,1990年之後期刊目次可向該館影印獲得。
http://www.tmc.edu.tw/medimage/chinese_medicine/default.htm
該網站有人體經絡圖及這些經絡位置的說明,
http://www.holisticmed.com/www/acupuncture.html
該網站收集一些有關針灸網站、學會、論壇,收集地區以英美為主
http://www.hint.org.tw(此網站需申請帳號才能使用其資料庫)
該網站收有北京中醫研究院 傳統醫學資料庫,該資料庫有一部份收為1984年以來大陸地區針灸、針麻資料。

2005-09-07 05:58:0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