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糖尿病是遺傳下一代嗎?

2005-07-01 06:38:04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changchih 7 in 健康 疾病與處置 其他:疾病

5 個解答

糖尿病分2類
1.幼年型糖尿病(IDDM).必須從小施打胰島素.帶有遺傳基因
2.成年型糖尿病(NIDDM).主因為食物攝取不平衡+肥胖.可藉由藥物控制
  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會遺傳的啦!所以你無須擔心喔~

2005-07-01 07:03:5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謹針對問題回答: 兩型糖尿病和遺傳都多少有關, 但相對而言,
第一型(亦即青年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和自體免疫關係較大,
第二型(亦即成人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和遺傳關係較大.

但無論如何, 糖尿病的遺傳並非單一基因, 而是多基因遺傳.
易言之, 父母有糖尿病, 只表示子女得糖尿病的機會較大,
並不表示一定會發病.

2005-07-01 06:58:1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Manstein 7 · 0 0

遺傳還是最主要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危險因子是肥胖﹐體重過重的人﹐體內胰島素的工作效率會大打折扣﹐影響到血糖的穩定﹐特別是腰圍過粗的人更為危險。所以飲食過量﹐熱量過剩﹐缺乏運動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壓力﹑酗酒﹑胰臟疾病﹑血壓血脂肪過高等也都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懷孕時血糖過高的人(妊娠糖尿病﹐因內分泌改變而導致血糖過高)﹐或是生下來的娃娃比較巨大的孕婦(出生體重大於4000公克)﹐也有較大的糖尿病風險。


美國糖尿病學會則建議以下情形應進行糖尿病篩檢:

1. 年齡45歲以上的人﹐如果篩檢正常﹐每三年再篩檢一次。

2. 年齡45歲以下如果有下列情形﹐應該定期篩檢:
a. 肥胖者
b. 父母親有糖尿病
c. 懷孕時血糖過高﹐或生下的嬰兒體重超過4000公克
d. 高血壓與血脂肪偏高的人

2005-07-01 06:54:3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什麼是糖尿病
一般而言,人體會將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轉變成葡萄糖,充當身體的燃料,而胰島素是由胰臟所製造的一種荷爾蒙,它能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熱能。糖尿病指的是人體內的胰臟不能製造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血糖濃度就會升高形成糖尿病。

糖尿病發生的原因
根據目前研究所知,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體質有相當程度的關連,而肥胖、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營養失調,也都會促使糖尿病的發生。但是糖尿病絕對不是種傳染病,它不會傳染給別人,也不會受別人的傳染。

誰易得糖尿病
1.家族有得糖尿病的人
  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的家屬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5倍以上。
2.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
  40歲以後,100人中約有10人會罹患糖尿病,因此步入中前後應特別留意。
3.體型肥胖的人
  糖尿病的初發病例中約有60%是肥胖的人。

糖尿病症狀有那些
通常來說,糖尿病並沒有太多明顯易察的瘲狀,民眾往往是經由醫師檢查後才得知自己罹病。而在血糖逐漸升高後,糖尿病病人才會有尿多、口渴、飢餓、疲勞、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的出現。

2005-07-01 06:40:0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糖尿病大別為第1型(前稱IDDM)與第2型(前稱NIDDM)。無論是第1或第2型糖尿病都可以說是遺傳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產生的。第1型的病理機制目前指向慢性自體免疫反應,而第2型則為胰島素抗性與胰島功能失調所致。基本上,第1、第2型的成因都與遺傳息息相關,只是第1型糖尿病與人類的白血球抗原(HLA)基因的關連十分具體,而絕大部份的第2型糖尿病,儘管與遺傳的相關性較第1型更為密切,但迄今仍無明確的候選基因(candidate gene)。至於環境因素方面,一些個案報告或流病調查指陳病毒感染(尤其是coxackie B 病毒)或食物成份(如牛奶或煙燻食品中的亞硝基胺nitrosamine等)可能與第1型糖尿病的發生有所干係,但兩者的實際角色依然不夠明朗。第2型糖尿病致病因素,一般觀察都指向偏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集中腹部的體脂肪分佈(central obesity)、體能活動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過度攝食、纖維素攝取不足、以及服用某些降血壓藥物等等。其中只有涉及肥胖的危險因素最受肯定,其餘因素經深入(交叉)分析後,其相關性就往往不那麼篤定。而臨床上,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葡萄糖失耐(IGT)或妊娠性糖尿病(GDM)的病史,也無不強烈暗示將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高於常人

有道是「預防勝於治療」,若能針對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策定整個社會(population strategy)或高危險群(high-risk strategy)偵防對策,或有望達成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根本阻絕或延滯糖尿病發生的崇高目標。然而事實上,糖尿病遺傳因素迄今仍無著力之處,惟環境因素則似乎尚有些許努力餘地。

針對第1型病因,國外有人從事鼓勵餵食母奶,或避免早期接觸動物蛋白(以免誘發自體免疫反應)的臨床試驗,也有些學者召募第1型病患的同胞手足(具備類似遺傳標記與自體抗體),研究使用胰島素(口服、注射)或nicotinamide等的效應。任何有關第1型的預防性研究都應該統合進行且應符合嚴謹的臨床試驗規範。以目前國內環境而言,短期內大概無法完成類似的預防第1型糖尿病研究。至於全民進行第1型篩檢(除非設定研究範疇),根據美國衛生總署(NIH)1994年以及美國糖尿病學會1997年發表的專家建議皆認為不足取。(特別是「中廣」型肥胖)為最重要致病因素,因此體重控制便成了預防第2型糖尿病發生的最有效手段IGT演化成第2型糖尿病的機會。如今歐美都有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試圖比較改變生活習性、服用傳統口服降糖藥物(如sulfonylurea、metformin、acarbose)或嶄新的胰島素作用增強劑(insulin enhancer)如troglitazone等,對比控制組在預防IGT演發成第2型糖尿病的成效。其中在美國境內,號召4,000人參加的前瞻性糖尿病預防計劃(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DPP),已自1996年開步,DPP 計劃在2001年時檢討非藥物(生活習慣)及藥物治療(metformin或troglitazone)的預防功效。儘管這些試驗的結果尚有待揭曉,國內也不可能立即學步跟進從事藥物預防,但國外側重健康生活態度的努力方向卻是值得我們取法的南針。

面對國內日益老化的人口,特別是體型肥碩、四體不勤,而又具備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險群,著手預防對策,理應是樁「事半功倍」的投資。而已發病的人,如果能夠透過共同照護網,力行「早期發現、妥善治療、定期追蹤、全面照護」的各項具體措施,必可達成二級與三級預防 ─ 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率與殘障或死亡率的保健目標。
至於第2型成因中,由於肥胖
。此外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重建健康生活態度,均衡、減量飲食,加強體能活動,也在中國大陸及其他地區被證明為可以減少
參考資料
http://www.ilshb.gov.tw/dm/%BF}%A7%BF%AFf%AA%BA%A6M%C0I%A6]%AF%C0%BBP%B9w%A8%BE.htm

2005-07-01 06:39:4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Mei Yu Love Tony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