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詳細描述"鑄劍/刀術"
並須說明引用之參考資料(如書籍、期刊、雜誌、小說、網路、名人專訪……)
引用文獻之寫格式:
作者、標(題)名、期刊名(書名)、期號、頁起-頁止、年代
Core 問題:
1.了解其鑄刀之整體且詳細之過程
2.了解其所加入之各種成份及加入須序

2005-05-16 18:27:54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汽車與交通 鐵路

3 個解答

鏗!鏗!鏗!一陣陣的打鐵聲從新莊老街傳了出來。原來這裡有一家百年歷史
以上的「王家打鐵店」,生產各種農具、菜刀以及日常器具。難得的是,這家
打鐵店始終堅持慢工出細活,器具皆以人工製造,不同於機器生產,稱得上是
老街有名。事實上,現代人對於在高溫熔爐邊,鐵匠揮汗打鐵的畫面已是很少
見到。王家打鐵店以堅硬耐用而深獲使用者的好評,甚至遠至日本也有人前來
參觀學藝,因此博得「新莊打鐵王」的封號。王家打鐵店就位於尤協豐豆乾店
的隔壁,至今已傳了三代,老闆王叔明表示,新莊早期以農業為主,對錘、鋤
、銖、租和刀等農具需求甚大,因此在民國四十年間,新莊老街集結了十多家
的打鐵店。但隨著工商業取代農業,打鐵店紛紛關門,如今僅剩下王家打鐵店
一家,更且是日夜不綴、年復一年地經營傳承下去。

目前王家打鐵店以生產菜刀、建築用具以及工廠用的工具為主,由於在製作過
程中,經過反覆敲打冶鍊的過程,而相當堅硬耐用,用久而不鈍,比起金門菜
刀有過之而無不及,吸引許多人特地到此訂做各式鐵具。至於價錢也相當便宜
,一把菜刀僅需五、六百元。如果您來到了新莊老街,順道來王家打鐵店體驗
古早味,絕對讓您不虛此行。
刀子:(做法→包鋼)3層

先加熱變軟(用鋼做),放到一個模具內,夾起來,再拿去燒,會變

(鋼夾在鐵內)

得像醬糊(要做什麼形狀就很方便),再快點製成自己要的形狀

(要先將旁邊的鐵袪除)

包鋼:



→外→鐵。



→完成

(外鐵內鋼)中間放一塊鋼,像三明治。刀子的利鈍是靠鋼。

一般刀子都是鋼做的,只是形狀不同,當鐵拿去燒後,鐵會熔化像水一樣,再把鋼放在中間,鐵就像醬糊一樣,把它黏起來之後,再做後續的工作。

一般工具類

材料:全鋼

鋤 頭:(貼鋼)2層

利用鐵,利用上平下斜的方法,在用硬鋼,鐵軟→硬度不夠。

利用上鋼下鐵,目的→磨損速度,自然造成刀口。

→刀片【上平下斜】利用上鋼下鐵的方式製成,原(鋼)

(鐵)因是讓兩個磨損速度不相同,鐵被麼損較沒關係,但如果在長期被磨損的

情況下,刀就不會長期保存〝利 的狀態



難易度→包鋼難於貼鋼

差 別→2層

→3層

過程→差不多

選擇材料

包鋼→先剝開再加鋼

貼鋼→在上加一層鋼

焠火→目的:將鋼硬化(鐵不會硬)

利用高溫急速冷卻材質,冷卻速度愈快愈硬,用油較有韌性,水較硬。

再插入→土拌沙加水,(內有水,插在裡面讓它自然冷卻,較硬,不易損壞)焠火,只有前端,後怕擠斷。

油→使刀子有韌性

水→做出來的刀子很硬、很脆、沒韌性,因水做的速度較快。

*每種刀皆要焠火。

*只有工具類才要插進瘁火箱內。

放進高爐內燒,小東西約20秒, →蓋房子、

修理會用到。

刀子從冷到開始加溫,約2分鐘,燃燒速度快。



*有三個物質1 水 2 油 3 空氣

*如果把剛打好的鐵放在一旁,刀子會繼續燃燒,(因後面的溫度會往前燃燒)刀子就不會像原本的硬度,就會有韌性。

*把剛打好的鐵放入泥土中,因泥土能保持尖尖部分的硬度(自然冷卻),東西較不易損壞掉。

*溫度就像蹺蹺板一樣,溫度高、硬度高、韌性低;溫度低、硬度低、韌性高。



燃 料:焦煤(燒焦的煤炭)

經過挑選的煤炭較輕,再經過打造,製作其過程中,也不會產生惡臭難聞的黑煙,造成空氣汙染。

2005-05-28 20:42:5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19 07:44:5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兵以人靈,人以兵顯——談武俠小說中的刀與劍(完全修訂版)[原創] 作者:海長青     兵以人靈,人以兵顯——談武俠小說中的刀與劍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淵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諸侯紛爭,戰事不斷,構成了一部血淚交融的戰爭史。在冷兵器時代,我國的兵器是相當複雜的一大系統,僅常規兵器便有盡人皆知的十八般。其中刀和劍可以稱作是我國古代短兵器“大家族”中最享盛譽的兩大“寵兒”,它們因其短小精悍、揮灑應手而倍受兵家武將們的青睞,不僅為重臣武官視為貼身衛士,而且不少文人墨客也不惜功底為它們寫下千古佳句。在源于唐代傳奇的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中國武俠小說中,刀與劍同樣是兵器中的王者,無數俠士豪傑仗之痛斬仇人頭,盡誅背信棄義之輩,不亦快哉。正所謂千古文人俠客夢,刀與劍正是文人圓夢的最好象徵。  刀是我國古代一種單刃的砍殺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脊厚刃薄,適於劈砍。若是論年齡,刀可以說是劍的老大哥,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便用石頭、蚌殼、獸骨打制出了各種形狀的刀。古人不僅把刀作為勞動工具,還隨身攜帶作為防身自衛的兵器。早在黃帝時代就有一種用玉石磨製成的刀,刀身十分精緻,並刻有花紋圖案,專門用作儀仗飾物。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可謂青銅兵器的始祖。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極大的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致,鑲飾美觀而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騎兵隊成為了作戰主力,馳騁千里疆場。因此單純的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適合劈砍揮殺的鋼刀越來越成為“熱門”兵器。不僅需求量急劇增加,而且對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三國時劉備令工匠造刀五千把;孫權命造刀一萬把;司馬炎也曾一次令人造刀八千把。那時刀已當之無愧地成為主要兵器之一。在戰場上的廝殺格鬥中,許多將領往往長矛短刀並用,遠刺近劈,威力無比。西漢時大將李廣之子李敢便是“左持長矛,右執短刀,躍馬陷戰”。  劍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地位和權力的象徵,非常尊貴,大家在故事演義中經常看到可以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帝皇權力。其實刀在古代同樣是一種地位尊貴的兵器,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准許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從外形上要求精**觀,刀身通體雕刻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例如東漢中山穆王劉揚生前的佩刀,全長一米多,刀身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工藝之精細,裝飾之華麗,令人歎為觀止。兩漢三國時,諸國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幾近嗜好,不惜花費重金,延請名師,耗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煉製寶刀。那時最有名的制刀匠是阮師,據說他造刀“受法於寶青之虛……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輕微無絲發之際,斬堅剛無變動之異”,堪稱稀世寶刀。還有蜀國的精元,他運用當時的先進淬火技術造刀,具有獨到之處。曾受諸葛亮之命,在斜穀造鋼刀三千把,鋒利無比,被稱為“神刀”。在這些高師名匠手下確實出現過一批堪稱稀世珍品的寶刀,如曹操有五把百辟寶刀,刀身分別鐫刻龍、虎、熊、馬、雀型花紋圖案作為標誌,曹操自己留用兩把,其餘三把分別贈給曹丕、曹植和饒陽侯。曹植為此作《寶刀賦》,形容這寶刀“陸斬犀革,水斷龍舟,輕擊浮截,刃不低流”。孫權也曾親自督造寶刀三把,取名曰“百煉”、“青犢”、“漏景”,平時,他總是隨身佩帶寶刀,愛不釋手。  刀自東漢起迅速取代了劍成為東漢以後整個封建時代最普及的兵器,直到今天,狹刃彎刀(指揮刀)還是各國軍隊的軍官和儀仗隊舉行慶典時必不可少的佩飾禮器。而我國傳統的單刀也是國際武術錦標賽的常規器械,國際武聯從世界武術錦標賽的31個項目中,向國際奧會推薦8個武術套路個人專案列入奧運會比賽專案,其中便有男子刀術。  在起於港臺的新派武俠小說中,當然對刀和刀術有很多描寫,然而跟劍比起來,似乎總要低一頭,好象使用刀的武林人物便沒有使劍的境界高,所幸的是,在幾位大師筆下,還是出現了不少名刀和使刀的高手的,不致埋沒了刀這種與劍齊名的重要兵器。古龍在幾位大師中算是對刀比較鍾愛的,他筆下的小李飛刀、小樓一夜聽春雨、天王斬鬼刀、傅紅雪那柄墨刀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長青在這裏想談的是金庸筆下的四位大刀客。一:胡一刀  長青稱胡一刀為金庸筆下的第一刀客:一個粗豪醜陋的漢子,一柄凜然自威的鋼刀,天空滿飄著鵝毛大雪,旁邊俏立著一位溫柔的佳人,構成了一幅關外的雪景圖。他名字中便有這個“刀”字,胡一刀自己解釋這個名字“我姓胡,生平只要遇到做壞事的,立時一刀殺了,所以名字叫做胡一刀”,正是人如其名,胡一刀正像他所使用的那柄鋼刀,威猛絕倫,傲然不群。然而這樣一條張飛般的猛漢子,為了怕自己死後夫人殉情而孩子無人疼愛,竟然大哭了出來,正是“憐妻未必不豪傑,愛子卻也真丈夫”!為了苗人鳳和自己決鬥時心無牽掛,累死五匹馬一夜之間來回六百里斬了苗人鳳大敵的人頭,且直待第二日大戰後才拿出人頭說出經過,大方磊落,這樣的男兒,才配擁有胡夫人這樣的妻子、苗人鳳這樣的朋友和對手。  胡家刀法可稱是金庸小說裏最著名的刀法了,首創者飛天狐狸為闖王李自成貼身四大侍衛之首,且武功遠遠勝過其他三大侍衛聯手,此後歷代傳人憑此刀法稱雄武林,傳到胡一刀手裏更是新添了不少變化高招,這路刀法已超越了“展、抹、鉤、剁、砍、劈”六字訣,不僅“天”(刀背)、“地”(刀口)兩部分運用得出神入化,而且“君”(柄中)、“親”(護手)、“師”(柄後)三部分也能防身攻敵,胡一刀憑這路刀法與金面佛鬥成平手,幾無敵於天下,可見刀法威力。二:胡斐  胡斐是胡一刀之子,父子兩人占了金庸四大刀客之兩席,似乎有些偏向,然而金庸筆下的刀法以胡家刀法筆墨最多,胡斐更是罕有的幾位精於刀法的男主角之一,且是《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兩部小說的主角(金庸說過,雪山飛狐的主人公應該是胡一刀,但是按照一般常規說法,胡斐仍算是主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胡斐僅是習得胡一刀留下的刀譜,刀法雖精,但都是前人所創,自己並無創新,武功終究未入大師行列,不及其父胡一刀,只能列在第二。  胡斐憑胡家刀法縱橫江湖,勝敵無數,一般的一流高手在他刀下亦難過百招,袁紫衣得神尼悉心傳授,更得天池怪俠和紅花會眾當家常常點撥,武功之高世所少有,然真實功夫終究還是不敵胡斐掌中單刀。他更以一路胡家快刀與劍法天下獨步的無塵大戰數百招不落下風,實是驚人的戰績了,無塵劍法之高,料來便是胡一刀、苗人鳳出手也未必能勝得一招半式,胡斐一個後生小子,竟和無塵鬥成平手,雖說是年輕人一股血氣方剛的韌勁,然刀法之高終究也是不言而明瞭。我喜歡《飛狐外傳》這部小說,有一多半是因為喜歡程靈素,程靈素可以說是金庸筆下的我最喜歡的女子之一,胡斐不知是因為戀袁紫衣在先還是嫌棄她平平的外貌,竟是不能接受她,每當看到程靈素為胡斐吸毒而死時,長青總是神情鬱鬱,胸口如壓巨石,這樣的好女子,怎麼沒遇到真正愛自己而又值得自己愛的男子呢?因此儘管金庸說胡斐是真正的俠,長青還是無法欣賞他,總覺得他根本無法望其父之項背。這麼說不免攙雜了個人感情,但是每當提到胡斐,首先想到的辭彙竟總是“有眼無珠”四字。(本文是討論刀和刀客,本和程靈素無關,但一提到飛狐外傳總忍不住要說幾句)三:血刀老祖  看到這個名字,可能朋友們要大跌眼鏡,金庸筆下四大刀客中這老淫僧竟占了一席?!其實不談善惡,只論武功,談到金庸所寫的刀和刀法,實在不能不提血刀,不能不提《血刀經》,不能不提血刀老祖!  在談血刀之前,先談點題外話——關於連城訣這部小說。連城訣是金庸的一部比較不重要的小說,篇幅並不長,大概是“長中篇”或“小長篇”的格局,讀者們對之似乎是貶多褒少,金庸小說素有“七上八下”之說,幾乎所有讀者都把《連城訣》列在“八下”之中,可長青卻對之十分喜愛,個人認為即便是在金庸的小說中,《連》也可排在前列,這部小說雖不長,但結構嚴密,情節跌盪,書中表現出來的江湖竟飄浮著一股森森鬼氣,令人毛骨悚然,江湖之險惡,人心之難測,躍然於紙上,而主人公狄雲之人生苦境令人直是不忍一睹,感染力是相當不弱的,長青向從沒讀過金庸的朋友介紹金庸小說,長的推薦倚天,短的推薦連城,倒也成功拉了不少人進門,記得高中時向一從不看武俠的同學推薦金庸小說,先說的是《笑傲江湖》,該同學未讀完第一本竟說再也看不下去了,長青認為他沒有“金庸”細胞,失望之餘報著試一試的心態又推薦了《連城訣》,誰料他竟然拼著半夜沒睡一口氣讀完全書,第二天和長青討論良久,長篇大論口若懸河,還為之寫了一篇隨筆,令人瞠目。  言歸正傳,長青認為血刀是金庸所有作品中最有特點、最神秘的刀,不輸于古龍筆下的“小樓一夜聽春雨”,一柄暗赤色的緬刀,如同一條血色的毒蛇,提到血刀,長青腦中首先出現一幅圖畫:月正當空,圓如冰輪,一個寬袍大袖、面目猙獰的僧人站在山巔,袍袖隨風而動,他嘴裏咬著那柄毒蛇般的血刀,惡狠狠望著眼前的十幾個敵人。《血刀經》是武林中頂尖的邪派武功典籍,血刀刀法以“快、准、狠”為特點,且都到了極至,血刀老祖持之力鬥群雄,殺人如麻,且言道“月圓之夜,此刀需飲人鮮血”,震懾之威,不下於刀法之利。狄雲也練成此刀法,並成為血刀的新主人,恐怕此刀日後再不必飲人鮮血,不知光華是否真的會漸黯?四:胡逸之  “百勝刀王”胡逸之在《鹿鼎記》中如曇花一現,出場不久便即如鴻飛而去,然而卻給長青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武林中大名鼎鼎、風流倜儻的“美刀王”,竟會甘為陳圓圓做一個挑糞澆菜的菜農,憑他武功,迫陳圓圓與其遠走高飛可謂易如反掌,但他不但不對陳圓圓稍有不敬,連與她說的每一句話都深記腦中,這一個“癡”字怎生了得?  說到刀法,從胡逸之的綽號便可看出,敢稱“刀王”,且是“百勝”。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傲氣?與馮錫範在船上一戰,刀刀搶攻,斬人要害,刀法之狠辣迅捷,令這個不可一世的“一劍無血”心驚不已,僅此一戰,胡逸之武功在《鹿鼎記》中當可排在前五。而這一戰也是《鹿》中罕見的一場精彩打鬥,馮錫範自出場便自高自大,目中無人,而也確有驚人藝業,雖是靠暗算傷了陳近南,但其本身武功也當不在陳近南之下,江湖中罕有對手,但江心木船一戰,在胡逸之迅猛的快刀攻擊之下,竟處於下風,最後不得不遁水而逃,令人痛快。以此功績,列這位“美刀王”為四大刀客之一。  劍,在我國古代的兵器中同樣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譽為“百刃之君”,劍的意義甚至遠遠超出了任何一種其他兵器,它是華夏文明的一種象徵,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劍不僅是文臣武將們隨身佩帶的防身兵器,更是王侯將相社會地位、身份的象徵,如《正義》上便寫到“春秋官吏各得帶劍”;《晉書·輿服制》上載“漢制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劍,其後惟朝帶劍”;《說文》上也記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則帶劍,無事不得帶劍”。不但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帶劍有明確規定,而且士大夫們所配之劍在長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帶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明確的規定:“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記》)劍不僅在長度和重量上有等級之分,而且在製造、加工和裝飾等方面的選材用料、工藝精細程度上差距也非常明顯,很多出土的劍通身上下精雕細琢、鑲金嵌玉,本是殺人兇器,卻成為綺麗華美、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寶,這都是為了炫耀使用者的顯赫身份。  劍作為兵器的歷史並沒有刀和矛那麼久遠,沒有經過石器時代,是青銅器時代的產物,根據學者們的推測,是由矛頭直接演變而來的。據推測,青銅劍大約創制于殷末周初之際,距今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然而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第一柄劍是西周青銅短劍。這把劍非常短,形狀像一條細長的柳葉,兩刃上端平直,下端稍寬,呈外向的弧線,裝柄部分略瘦,上有兩個縱列的孔,用來固定木柄。類似這種柳葉形青銅劍,在北京琉璃河、陝西寶雞等地都出土過。由於這種劍的有效使用部分——鋒刃的長度還不到20釐米,和匕首差不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這時候的劍還不是戰爭中所使用的兵器,而主要是用於防身自衛的。  從春秋到戰國是諸侯爭霸、戰事連年不斷的歲月。隨著戰爭區域的變更,古老的作戰形式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南方是吳國和越國崛起,爭相稱霸,北部諸侯也企圖吞併江南,奪得霸主地位。於是,戰火自我國北部平原蔓延到江南水鄉。這裏河渠密佈,水網縱橫。曾在北方平原馳騁揚威的戰車,頓時顯得笨拙龐大,無法施展身手。於是,步戰、水戰逐步取代了車戰,佔據了沙場的中心位置。短兵相接的戰鬥日漸頻繁,劍作為近身作戰的得利兵器,越來越受器重。劍的形制也有了新的變化,由柳葉形變為脊柱形劍。這種劍劍莖呈圓柱形,並一直向前延伸,到劍身部分形成劍脊,莖與脊之間沒有明顯分界線,渾然一體。由於增加了脊柱,大大延長了劍身,劍的平均長度已增至50釐米左右,從而大大提高了劍的殺傷威力。這時的劍已成為軍隊近戰格鬥的一種常規武器。  說起造劍,就不能不推崇吳、越兩國。在這堪稱為“寶劍之鄉”的江南故國裏,圍繞著“劍”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故事。吳、越兩國長期戰爭,幾經沉浮,總是把鑄劍作為重要的兵工產業,因此,許多能工巧匠雲集在吳越之地,發揮了他們的才智和技藝。所以吳越的鑄劍技術遠遠超過了中原列國。那時候著名的鑄劍大師有:歐冶子、幹將、莫邪、風鬍子等,他們鑄的名劍留傳於世,被後人視為無價的瑰寶。如歐冶子竭盡精力為越王勾踐鑄造的五把名劍,分別取名叫: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這些劍削鐵如泥,堪為稀世珍品。  戰國前期青銅劍仍是各國軍隊中必備的兵器之一,只是這時的青銅劍已發展為含錫的複合銅劍。這種劍在脊部含有一定比例的錫,呈紅色,質地非常堅韌,經得起砍砸而不易折斷。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是兵器史上的一大轉折。有了鋼鐵的身軀,劍變得更加堅硬柔韌,長度也大大增加。從這一時期出土的鐵劍看來,其平均長度已接近一米,有的甚至超過了一米,如廣州南越王趙昧墓發現的一柄西漢初的長劍,長度竟達到1。52米,堪稱長劍之冠,而解放初衡陽出土的14柄楚劍,其中最長的一柄也達到1。4米,是過去一般銅劍的三倍長。戰國時的鋼鐵劍的使用並不普遍,軍隊中仍大量使用青銅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秦朝末年。秦始皇陵發掘出的大量兵器幾乎都是青銅製品。鋼鐵劍與青銅劍相比,劍身加長,弧曲的刃部伸成平直,並且更加鋒利。當時楚國的鋼劍是最有名的,由於冶鐵煉鋼的技藝高強,鑄出的鋼劍鋒利無比,楚軍中最先裝備了這樣先進的劍,致使他國不敢輕易進犯。  漢代是冷兵器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這種變革表現在一方面是鋼鐵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另一方面是主要兵器的種類發生了新舊更替。首先是由於鋼劍的質量明顯優於青銅劍,優勝劣汰,自然就淘汰了青銅兵器,鋼劍成為軍隊中普遍裝備的兵器。曾經在河北滿城出土了漢武帝時中山靖王劉勝的鋼劍。這柄劍是用一塊煉鐵反復在木炭中加熱滲碳,折疊鍛打而成,刃部經淬火而堅硬鋒快,脊部仍保持韌性,這樣的劍剛柔相濟,堅固鋒利,是非常理想的兵器。三國時,蜀主劉備很重視造劍,曾令工匠“采金牛山玄鐵”鑄成八口寶劍,自己留用一口,其餘分贈給身邊重臣。曹操有寶劍兩口,一名“倚天”,一名“青虹”。倚天劍自佩之,青虹劍令夏侯恩佩之。兩劍都削鐵如泥,犀利無比。《三國演義》中寫到蜀國大將趙雲大戰長板坡,奪得青虹劍,遠者槍挑,近者劍劈,七進七出,血染白袍,勇不可當。曹操的兒子曹丕也酯愛寶劍,他曾請名師鍛造了三把“百辟寶劍”,分別稱“飛星”、“流采”、“華誕”。劍首“飾以文工,表以通犀”,劍身用清漳河水淬火,淬後複煉,煉後複淬,或冷卻後重煉,汰盡雜質,如此反復百次,使劍鋼質純正,劍刃銳利柔韌,所以稱“百辟”。  中國古代劍的黃金時代,是在西漢中期前一千年左右的時間內,西漢後期,特別是魏晉以後,劍突然迅速地少了下去,雖然作為傳統兵器一直流傳至今,但是其普及程度遠不如後來居上的環首刀。探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鐵器特別是鐵制鎧甲的大量使用,應當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劍的優點在於擊刺,皮甲雖有一定的硬度,但畢竟是以纖維組織的皮革製成,在尖利物的猛力刺擊下就會洞穿,因此劍對於皮甲正好是發揮了長處。而鐵堅硬且有韌性,鐵甲在防禦擊刺的能力方面遠勝於皮甲,劍如遇鐵甲,其弱點就暴露無疑了,所以人們很快地棄劍而改為用刀,刀可以奮力砍劈,鐵甲有時在猛烈砸擊下,也會碎裂。文物發掘的統計證實,東漢以後的歷朝墓葬中,基本沒有發現劍的實物。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青銅劍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對劍體反而有保護的功用,雖經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鐵器除了極少數經過表面處理的,往往銹蝕殆盡,使得我們在考證出土的文物時相當困難,我們要瞭解東漢以後劍的面貌,只能從古籍插圖、雕刻和繪畫作品中得到一些。在魏晉至唐代的各類繪畫(如廟宇壁畫、墓室彩繪等)和雕刻作品中,有關劍的比較清晰的圖像一直難以發現,少數類似劍的形象由於描繪不完全,既可解釋為劍,亦可解釋為刀或鞭、鐧等其他短兵器,因此不能作為劍的實證材料。1950年江蘇江寧發掘的拄劍武士像,提供了五代時期劍的形象,這一形象與同時期敦煌壁畫中出現的劍外表基本吻合。我們不難發現,這時候的劍,劍身已呈直尺狀,上下寬窄一致,劍身中間仍是突起的劍脊,身與莖之間有較寬大的劍格,這是後期劍的主要特徵。比較全面、準確地描繪出後期劍的形象的是北宋官修的《武經總要》一書的附圖,這部古籍插圖繪製和雕版都很精緻,應該相信在很大程度上畫出了北宋初期劍的真實面貌,畫中的劍劍身與五代時期相比較顯得短而厚重、劍鋒方而鈍,劍脊處有的開有血槽,劍格上鑄有花紋,某些部位還鑲嵌寶石,劍首扁平成卷雲紋,中間有穿孔,能夠系掛絲絛、綢帶等裝飾物品。元明時期的劍基本上保持了五代以來的形制,敦煌第三窟元代壁畫與大同寶寧寺明代水陸畫上的一些劍,外形上都大同小異。從上面這些雕刻、繪畫中的劍的形象可以歸納出後期劍的發展趨勢,是向直身、細長、輕巧的方向發展,雖然宋代的劍是個例外,顯得短而重,但在其他方面還是一致的,這一發展趨勢與西漢後期的鐵劍保持了連續性。清代的劍的傳世實物就比較多了,其中屬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帝王御用劍最為珍貴,代表了清代劍的最高等級,如乾隆御用的“剸犀劍”,劍身用宿鐵鍛造,劍格劍首用黃金製成,上面鑲嵌了紅寶石和珍珠,劍柄木質,上面纏有黃絲帶,在劍刃近格處,還用金、銀、銅絲鑲出龍、鳳、雲、水等圖案和劍的名稱。劍鞘以木質為底,外蒙鯊魚皮、金桃皮加以包裝,劍鏢和附耳都是金制,裝飾華貴無比,製造也十分精良,雖至今歷時近200年,一經拔出劍鋒仍銳利森森,寒氣襲人。從外型上看,這把劍與寶寧寺水陸畫、敦煌壁畫上的那些劍幾乎是一致的,由此也證實了五代以來藝術作品中所提供的劍的形象基本是準確的。  劍從兩宋開始已只有將帥才能佩帶,士兵中一般不再裝備。元代以後更是逐漸成為皇室顯貴的玩物,因此它在裝飾上總是極盡奢侈。清代時連名稱也發生了變化,提到劍習慣上都要加一寶字,這一時期的劍已失去了兵器的性質,往往只有在閱兵慶典等重要的場合,才當作儀仗、權威的物品而使用一下,平時則用來習武練身、裝飾擺設。當然,在某些特殊場合它仍然是防範非常的武器。  談到劍,就不能不談劍術,我國的劍術歷史也是十分悠久了,在春秋後期就已出現,史籍中也開始出現關於劍術家的記載。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臥薪嚐膽、報仇複國的越王勾踐,曾請了一個埋名隱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劍術家越女給他的士兵傳授劍術。這個越女不僅劍術精通,而且還有一套理論。她說,劍術看起來似乎淺顯而容易,但是其中的道理卻深邃而精妙,有門戶的開合,陰陽的變化。用劍進行搏鬥時,精神要充足,外表要沉穩,看上去安祥平和,像一個文靜的少女,一經交手才知道兇狠如同惡虎。這樣的劍術家可以以一當百,以百當萬。金庸的《越女劍》就講的是越女傳劍這個故事。  劍術不僅在春秋戰國的戰場上發揮著臨陣殺敵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種表演藝術,在這一時期,無論是臨陣打仗,還是擊劍娛樂,劍術的好壞都關係到格鬥者的生死存亡,所以這時的劍術都是非常實用的實戰技術,沒有半點華而不實之處。在格鬥時,往往先以假動作欺騙對方,等到對手開始動作,自己再動。不動則已,一動起來就急如閃電,這樣雖然是後發制人,卻往往搶在對手之前擊中對手(見《莊子·說劍》)。  為了對付匈奴的騎兵,漢朝也發展起了以騎兵為主力的軍隊。騎兵交戰中以砍斫為主,很少有刺的動作。於是,環柄刀便代替了劍,使得劍在戰場上的使用價值大大下降。到了東漢末年,環柄刀幾乎完全取代了劍,成為軍中主要的短兵器。劍作為沙場交戰使用的兵器退出了戰爭舞臺。然而劍在戰場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擊劍的風氣在社會上風行開來,人人喜歡擊劍,喜歡佩帶寶劍,劍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雖然從漢代起,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但是,當時的讀書人卻一點兒不像封建社會後期那些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大家都以能文善武而自豪,許多文人墨客與劍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祖上在趙地就是以傳授劍術而馳名;東方朔十五歲就學習擊劍;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年輕時不僅喜歡讀書,而且喜歡擊劍。漢武帝時,渤海郡博學多文的儒士雋不疑,應邀去見一個大官,看門人要他解下佩劍,雋不疑十分堅決地回答道,劍是君子用以自衛的武備,不能解(《漢書·雋不疑傳》)。陳壽寫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三國志·吳書·物主傳》)。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不少專門講擊劍方法的文章,據《漢書》記載,這樣的文章有38篇,可惜後來都失傳了。東漢末年,劍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不少技藝高超的擊劍家,這些人游走四方,傳授劍術。如在漢恒帝和漢靈帝年間(西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陽城,一個叫王越的劍師就十分有名,教過不少徒弟。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盛大的朝代,特別是在開國後的一百多年裏,萬象更新。兩晉南北朝時期那種靡不振的文弱風氣被一掃而光,整個社會充滿了蒸蒸日上、朝氣勃勃的陽剛之氣。唐代的文人們不但用筆來歌頌兵刀弓馬的軍旅生活,寫出了大量的邊塞詩篇,而且非常喜愛武藝,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是一手握筆,一手提劍。被譽為“詩仙”的李白,15歲就喜愛擊劍,25歲仗劍遠遊,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36歲時還“學劍來山東”。他不僅劍術高明,而且善騎馬,能射箭。唐代的民間武術在套路化、娛樂化的方向上又朝前邁進了一大步,這突出地表現在劍術方面。唐代以前已經有了娛樂化的種種表現,如在戰國時已有叫蘭子的宋國人可以同時玩弄七支劍,其間總有五支在空中飛舞,有些像今天的雜技表演。這種表演到東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張衡的《西京賦》裏有對邊走繩索,邊做這種拋劍表演的生動描寫。到了唐代,持劍舞蹈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友人宴飲時也舞劍助興,如大詩人李白每至酒酣耳熱之際便拔劍起舞“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玉壺吟》)“萬里橫歌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的劍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當他“起舞拂長劍”時,便“四座皆揚眉”。就是體弱多病的杜甫,在年輕時也曾“把臂開樽飲我酒,酒酣擊劍蛟龍吼。”(《相從行贈嚴二別駕》)唐代這種表演性劍術到達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精通劍術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劍術家就是裴將軍,劍一到他的手中,就像有了生命。《獨異志》中對他的劍術有生動的描寫,裴將軍的劍術、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在唐代被人們稱為“三絕”。我們應當看到裴將軍的劍術與實戰已經有了相當的距離,帶有明顯的娛樂化、藝術化特徵,所以能夠吸引數千人。劍術與藝術的進一步結合便是劍舞,也可以稱之為藝術化的劍術套路表演。唐代的劍舞已經達到極高的水平,大詩人杜甫看了著名的公孫大娘的舞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過了50年後,在看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時不禁回首當年,記憶猶新,寫下了千古名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使我們今天似乎還能看到公孫大娘的劍舞如雷霆震怒,蛟龍出水,觀眾驚訝失色的生動情景。杜甫說,大書法家張旭就是因為常去觀看公孫大娘的劍舞而收到啟發,草書大為長進。公孫大娘的劍舞因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藝術化加工,自然與軍事武藝完全不同,就是斐將軍的劍術也與實際的作戰技術有較大的差距,這與後來緊緊扣住攻防格鬥為主題發展起來的武術套路有明顯的區別,這說明唐代的套路武術還不成熟。但是武術,尤其是套路武術,需要極為豐富的動作素材,唐代舞蹈的高度發達,特別是武舞達到一個高峰,為後來武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在今天的世界武術錦標賽設置的20個武術套路項目中,便有男子劍術、男子太極劍、女子劍術、女子太極劍四個套路項目是練劍的,占了全部套路專案的五分之一,劍術講究“瀟灑飄逸、吞吐自如、劍法清晰、剛柔相濟”。國際武聯從世界錦標賽的項目中向國際奧會推薦8個武術套路個人專案列入奧運會比賽專案,其中便有女子劍術(另七個推薦項目為男子長拳、男子南拳、男子刀術、男子棍術、女子長拳、女子太極拳、女子槍術)。  在起源于唐代傳奇的中國武俠小說中,劍這種兵器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一直是兵器中的王者,符合了劍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地位,風起於民國年間的舊派武俠小說中出現了很多能飛劍誅敵的劍仙和仗劍江湖的劍客,起源於五十年代香港的新派武俠小說的幾位大師也十分鍾愛於劍,下面談談長青眼中的武俠小說中九大著名劍客:一:越女  越女即金庸短篇作品《越女劍》中的越女阿青,因《劍俠傳》中稱她是來自趙國的,所以也叫趙處女。她可以說是中國有史以來年代最早最著名的一位劍術大家,《吳越春秋》中記載她回答越王“夫劍之道如之何?”的問題時說“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複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劍術綜論,說出了最上乘武學的道理,無怪越王贊道“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金庸在《越女劍》中對越女的劍術也有精彩描寫,越國的劍士只學到了越女的一絲一忽的劍法影子,便成為了天下無敵的武士,則越女劍法之高,已無需任何贅言。越女在中國劍術史上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到了後世,越女劍法成為了劍法中的一大宗,義守襄陽的大俠郭靖便精於此劍術,越女可說是開創了劍術天地的  一代宗師,長青列她為第一劍客。二:獨孤求敗  獨孤求敗是金庸作品中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從未在作品中真正出現,然而其境界之高,令人無限神往。傳下的兩個傳人更是分別在各自的江湖中大顯身手,出盡風頭。此傲視群雄之一代劍魔,入榜當無疑義。  且看劍塚獨孤遺刻“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乎!”對其劍術無須任何說明,此遺刻足矣!三:楊過  第三次華山論劍的“西狂”,獨孤求敗的第一個再傳弟子。中劇毒在先,斷右臂于後,隨時可能倒斃於地,正是人生最低谷之際,得遇獨孤求敗之劍塚。習得了令其揚眉吐氣、傲視群雄的玄鐵劍法。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個字道出了劍學中的一番新天地,歷來劍法無不以千變萬化的招數取勝,而玄鐵劍重達七十餘斤,比戰場上使用的長槍大戟尤重數倍,便是臂力再強之人也萬難用這柄劍使出什麼精妙招數,楊過習劍,未得一招一式傳授,完全是在大雕的督促下學得了使用重劍的方法,又在瀑布急流中借助大自然的神威增長劍力,終於悟得了“大巧不工”的劍學精義,楊過使劍完全憑藉沛然莫能與禦的渾厚內力,在這等內力運使下已不需要任何花巧劍招,隨便一劈一刺都威不可當,重陽宮一戰,楊過大顯神威,瀟湘子、尼摩星、尹克西之流總也算是武林中一號人物,在玄鐵重劍下竟是不堪一擊!金輪法王五輪齊出,還是抵敵不住神劍威力,在玄鐵劍下,他的五輪簡直如同豆腐一般,楊過以一柄劍壓住金輪法王、達爾巴、霍都三大高手,意氣風發,十餘年後小郭襄聽母親講到這段往事時仍是不禁悠然神往。  楊過持玄鐵重劍幾乎無敵於天下,仗劍魔神技,連威震江湖數十年的裘鐵掌也敗在他劍下,後來又精修到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境界,料想武功已不在當年獨孤求敗最盛之時,此為傲視武林狂劍客也。四:令狐沖  獨孤求敗的第二個再傳弟子,除已隱居的風清揚外“獨孤九劍”的唯一傳人,在金庸筆下,可以說令狐沖是最符合“劍客”這一稱謂的主角,劍客以劍為生命,人劍合一,劍在人在,劍亡人亡,金庸作品中使劍高手雖多,但似乎還沒有如此依賴於劍的,郭靖、楊過、張無忌都精於劍術,甚至蕭峰在聚賢莊一戰中也使用了長劍,但是他們單憑掌力或是使用其他兵器仍然是絕頂高手,唯有令狐沖,一身本領全在一柄長劍,手中有劍,幾乎可無敵於天下,手中無劍,便是隨便一個二三流高手都能輕易取其性命,正是“劍在人在,劍亡人亡”,令狐沖與他的劍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他是金庸小說中最具備“劍客”氣質的人。  一套“獨孤九劍”,竟然可破盡天下武功,不但各種兵器、拳腳、暗器都可破,就是有質無形的內力都可破,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創造了這套無敵的武功。在《笑傲江湖》之前,金庸小說的武功描寫自成體系,總地來說內力是取勝的第一要素,內力深厚,則簡單招數也能發揮巨大威力,內力不足,則招數再精妙也敵不了真正的高手,而到了《笑傲江湖》,金庸在武功描寫上企圖突破自己,於是創造了“獨孤九劍”這套神妙劍法,不再依賴於內力,而是以無招勝有招,料敵機先,攻敵破綻,有進無退,淩厲非常。令狐沖憑此劍法,即便身無半點內力之時,仍是勝敵無數,甚至與武功驚世駭俗的任我行鬥成平手,後來內力深厚之後,更是如虎添翼,龍泉鑄劍谷一戰,直是如鬼似魅,嵩山諸多高手在他劍下竟是擋不了一招半式。岳不群費盡心思練成了辟邪劍法,自以為可無敵於天下,但在令狐沖“獨孤九劍”之下仍是縛手縛腳,甘拜下風。劍魔遺威,竟至於此,獨孤九劍與玄鐵劍法截然不同,但各有一套相應劍義,均達劍術之極詣,求敗之稱,當非虛言。令狐沖有浪子之稱,生性狂放隨意、瀟灑不羈、放任性情、曠達灑脫,而“獨孤九劍”的要旨在於“行雲流水,任意所至,無招勝有招”,令狐沖的資質性格正好配合獨孤九劍這套武功,正如郭靖與降龍十八掌一般,令狐沖與獨孤九劍已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正是人劍合一,浪子令狐乃金庸筆下真劍客也。五:張丹楓  亦狂亦俠真名士,能哭能歌邁流俗。  張丹楓是梁羽生筆下最經典的人物之一,也是整個武俠世界中一類劍客的代表人物,一身白衣,面容俊美,出口成章,劍術精妙,性情狂放,能歌能哭,在許多武俠小說中都出現過這樣的人物,但唯有一部《萍蹤俠影錄》把張丹楓這個代表人物塑造得淋漓盡致,張丹楓亦為狂士,然絕不同于楊過之狂,楊過之狂總是帶著幾分偏激,我行我素,而丹楓之狂,在於他的恃才傲物,不同俗流,是一種儒生之狂。張丹楓是性情中人,當哭便哭,當笑便笑,隨心所欲,任情所之,乃一放曠不羈儒劍客。同時,他也是梁羽生筆下最重要的一位劍術宗師,在梁羽生的小說中劍法冠絕武林,儼然是正派領袖的天山派的創派祖師霍天都便是張丹楓的弟子,張丹楓貫穿了《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廣陵劍》四部小說,在《萍蹤俠影錄》中,張丹楓得了謝天華“萬流朝海元元劍法”的傳授,劍術雖精妙,但尚非一流高手,只有與雲蕾的“百變陰陽玄機劍法”雙劍合璧方能傲視武林(當然,遇到上官天野這樣的蓋世高手,兩人再加上兩人的師父四劍合併也不能勝);到了《散花女俠》,張丹楓已可以雙手使雙劍,一個人施展“雙劍合璧”的絕學,此時方為武林一流高手;《聯劍風雲錄》中,張丹楓已把劍法融會貫通,無須使用雙劍,單劍已可無敵于天下,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劍客,連把內功練到“正邪合一”境界的喬北溟也敗在他劍底;直到《廣陵劍》,張丹楓已是暮年老人,已成為武林中神話般的宗師級人物,才自創了“無名”劍法,開創了劍術的新天地,成為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  在性格塑造上,張丹楓在《萍》中已經非常飽滿,在劍術修為上,則到了《廣陵劍》才得以大成,總之,在長青看來,這位狂放而專情的俊朗儒生無愧於武俠世界中最經典的劍客形象之一。六:西門吹雪  “他吹的不是雪,是血。他劍上的血。”  西門吹雪同樣是一個武俠世界中非常經典的劍客形象,一提到西門吹雪,長青腦海中就浮現出一個場景:無邊無際的茫茫雪地上有一片梅林,無數鮮紅美豔的梅花燦爛地開著,天空兀自飄灑著鵝毛般的大雪,一個白衣如雪的人孤獨地站在梅林中,仰頭望著天空,若不是腰間的那柄墨黑色的古老長劍,仿佛他整個人便要與漫天風雪融為一體。這就是西門吹雪,一個冷到極處的劍客。冷得像一塊亙古不化的堅冰,又如雪山之巔的一株蒼松,他被古龍尊為“劍神”,他與狂放不羈的令狐沖和能哭能歌的張丹楓都不同,在他身上體現的是一個劍客的傲氣,那種惟我獨尊的傲氣。劍就是他的生命,甚至可以說他的人便如同一柄已出鞘的三尺青鋒,高潔、驕傲,西門吹雪的劍不是用來看的,他的劍是殺人的劍,他的劍法是殺人的劍法,對於他來說最美麗的事就是用劍殺人:“這世上永遠都有殺不盡的背信無義之人,當你一劍刺入他們的咽喉,眼看著雪花在你劍下綻開,你若能看得見那一瞬間的燦爛輝煌,就會知道那種美是絕沒有任何事能比得上的。”這是西門吹雪的美學,西門吹雪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的劍,劍對他來說是神聖的,他一生誠於劍道,練劍有所成是他唯一的目標,也是他活著的原因,他對劍的狂熱掩蓋了他的情感,他一生只為求證劍道,他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視同草芥,因為他早已把自已的生命奉獻給了他的劍。所以他才練成了那般隨心所至、出神入化的劍術。正如古龍所言,西門吹雪既不求仙也不求佛,人世間的成敗名利,更不值他一顧,不值他一笑。他要的只是他那一劍揮出時的尊榮與榮耀,在他來說那一瞬間就已是永恆。  冷傲劍客西門吹雪,與浪子劍客令狐沖、狂儒劍客張丹楓可並稱新派武俠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劍客。

2005-05-17 05:39:4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