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情緒化"該如何改善?

2005-04-18 11:52:40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健康 心理健康

1 個解答

「情緒化」這個名詞我想大家都很常聽見,往往在行為與言談之中,卻無法控制,我幫你找了一些資料,希望可對你有所幫助。

在違常人格的分類中,A類型較古怪的人,是完全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好或不舒服的,即使就醫,也是因為「別人覺得」他古怪;相反的,C類型畏懼、逃避性格的人,覺得自己不好,但很害怕被拒絕。而B類型情緒化的人,則介於中間,有時候也覺得自己這樣不太好,但一衝動起來,就什麼都不覺得不對了。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人格違常,其症狀必須是廣泛性、長期且持續的,通常要與患者接觸一段時間才會知道;片面的接觸或反應,有時候只是壓力下或一時某情況下的問題,不一定是人格的疾患。

例如一名患者所表現出來的憂鬱,有時候只是冰山的一角,藏在海面下的一大塊冰山主體,必須經過長時間與其互動,才能有些許的了解,這才是患者真正的人格特質或人格疾患。

B類型情緒化的人,依其精神病理的嚴重性,又可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反社會性人格,某些罪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患者很可能青少年時代就開始出現行為問題,例如偷竊、打架、虐待動物等(並不是有這些行為的青少年就一定是反社會性人格,但反社會性人格的患者,十五歲之前應該都會有此類的行為),總覺得這是社會欠他的,不是他自己的錯,完全沒有反省能力。

目前精神衛生法中,將反社會性人格排除在外,醫師處理這類患者時,也大多只處理他的精神疾患,而不去處理其人格上的問題。

第二種是邊緣性人格,動不動就割腕、自殺,是典型的例子。患者人際關係不穩定,時常在理想化與失望之間擺盪;覺得空虛、情感表現兩極化;衝動控制力差,常以自我傷害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或做為操弄別人的方法,偶爾會出現短暫精神病症狀。

這類患者常見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發症,特別是憂鬱症。對患者而言,其行為與情緒化雖然是為達自我滿足或操控別人,但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不見得是故意或意識化的行為;患者當然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唯有透過治療,才可能改善。

第三種是戲劇性人格,晚近某些媒體處理新聞的態度,可約略看到這類患者的特質。患者要的往往是注意力的所在,表達相當情緒性,常用詞搧動、表淺;與人互動傾向使用外表或不適當的誘惑行為,容易接受暗示;當無法成為焦點時,將感到強烈的失落感。患者常見共發憂鬱現象。

第四種是自戀性人格,這種患者在現今社會上及媒體上並不少見,有人說這是個自戀的時代。患者以自我為中心、貶低別人,缺乏同理心,妒嫉他人的成就,為達目的佔人便宜,想像自己與「高層」有特別關係,一切只為說明「除了我,其他不重要」,這是誇大的自我。

自戀性人格的患者,除了這種「我最大,別人都沒用」的類型外,還有一種自戀,則是一直在尋找理想、可以依賴的個體,例如找到一位「值得信賴」的醫師,一旦有一天醫師請假或掛不上他的號碼,可能就會覺得非常的絕望。

B族群人格違常患者的治療,藥物治療的是冰山上的那一角,也就是處理患者精神上的症狀,例如衝動、情緒低落、焦慮、幻覺等,而冰山下的那一大塊,就必須仰賴心理治療,了解患者的發展過程、背景等,尋求解決的方式。不過國內精神分析治療並不多,大多只能給予支持性治療及危機處理,如果患者有意願,也可做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探討所表現行為背後的原因、過程,治療者與患者的互動、了解、評估,將衝擊患者的內在世界,如果只靠藥物,效果可能會差得多。

2005-04-18 11:59:3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Rino〞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