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本人之前得過此病,請問是不是有方法可以預防?還是要注意些什麼才不會讓他再長呢?

2005-03-31 04:29:41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撒旦愛旅行 7 in 健康 女性保健

2 個解答

子宮肌腺瘤的產生,根據病理組織學的研究,發現是因為子宮內膜的細胞、組織生長的方向錯誤,原本應該朝子宮腔生長的,反而朝向子宮肌肉層生長、散佈性地充斥在子宮肌肉層之間,引起子宮整體性的尺寸增大。子宮肌瘤是肌肉細胞形成的良性腫瘤,也是骨盆腔最常見的腫瘤。
形成的原因:子宮肌瘤形成的因素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白,幾種可能的因素:

1.雌激素(estrogen)的刺激
2.長久的痙攣:子宮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在子宮壁內引起一種肌肉纖
維反應而產生子宮肌瘤。
3.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有人認為子宮肌瘤與生長內泌素有關。

針對子宮肌腺瘤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黃體素、避孕藥、男性荷爾蒙衍生製劑、性腺促進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GnRHa〉等等藥物,治療的原理不外乎營造婦女身體內假性懷孕或假性停經的狀態,而使得子宮肌腺瘤的組織停頓生長、進而萎縮,來達到症狀的解除。當然各種藥物的使用多多少少都會合併有副作用,因此醫師會配合各人體質、各人不同的需求,是尋求臨床症狀的減緩、或是渴望懷孕的獲得,選擇最適當的藥劑進行治療。但是不要忘了,即使是療效最強的GnRHa,也只能發揮3~6個月的功效,在停藥之後半年內子宮肌腺瘤的病症仍然時常復發。一旦這些藥物都無法達到治療的目標時,最後只能憑藉手術縮減子宮體積或是進行子宮切除,才能解除患者身體的病、心中的痛。現今許多的醫學研究都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基因缺陷有所關聯,而我們也知道子宮肌腺瘤與子宮內膜異位症關係密切,在此我們只能期待人類基因圖譜建構完整後,大量相關研究的進行能夠解開子宮肌腺瘤的致病機轉,並且
能夠提供有效的方法進一步治療、預防這個令人痛苦的疾病的發生。

3公分的子宮肌瘤並不需手術治療,如果沒有其他的症狀,只要定期追蹤大小就可以!

抗氧化營養素--子宮肌瘤預防的良方
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機能老化衰退,體內所產生的自由基也愈來愈多,加上外
來環境污染及飲食不均衡所造成的自由基傷害,使得身體老化的速度更快,罹患疾病的機率也愈來愈高。尤其子宮肌瘤及子宮肌腺症更與身體的自由基傷害息息相關。此時若適當的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如SOD、維生素A、C、E、硒及大麥苗等,便顯得格外重要。

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大多數病例都不須開刀,但是要密切追蹤觀察,以及適當的各種保守療法。

處理的原則是依據患者的年齡、生育要求、症狀的嚴重性、腫瘤的大小……等來考慮。

一、生活與飲食對策:一旦得知身體有肌瘤時,應以不憂不懼的平常心來對待;事實上,依「整體醫療」的觀念,肌瘤是身體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它為何會變成這個腫瘤,最需要檢討的身體自身,不但不應有「除之而後快」的態度,反應以最大的愛心及慈悲來看待身體大家庭中的「不良成員」,並導正它,這種平和、友善的心情對於肌瘤的發生不但可抑制且可改善;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肌瘤的病因是氣滯及血瘀,生活自然、輕鬆、充滿愛心,身體自然會氣順血通;近代西方醫學認為肌瘤病因和卵巢功能紊亂女性荷爾蒙過多有關,而好的情緒正是最佳的預防之道。

關於肌瘤患者的飲食應以自然素食為主,嚴格避免食用與動物生殖系統有關的食物或是含有大量荷爾蒙的食品(包括加工的和天然的),這些食物包括乳類及其製品、蛋類,以及以荷爾蒙飼養的動物之肉類;有些植物食物,如石榴、蕃薯、紅蘿蔔、某些豆類……等含有和女性荷爾蒙有關的植物荷爾蒙(如異黃酮),亦應避開。

以高纖、低脂、低糖、素食為主的飲食療法對於肌瘤有減少流血及疼痛的作用,且可使肌瘤纖維縮小。

正確健康的飲食對於情緒有正面影響,病情自然會有改善;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是健康的基礎。

在「正常化」生活與飲食期間,要隨時密切觀察肌瘤的大小,至少每二、三個月內診或超音波掃描一次,並注意症狀的輕重,看肌瘤是否有變化。

二、傳統的中醫療法:由於氣滯或血瘀引起本症,加上肌瘤(或稱石瘕)是實症,但長期失血故血氣衰,引起陽虛;故其治療是辨證施治,最常使用者是加味桂枝茯苓湯、桃核承氣湯……等類的驅瘀血劑,這些對於小肌瘤有其療效,若有氣血虛者,可先服十全大補湯糾正貧血,之後繼服其他活血化瘀方劑。

三、西醫藥物療法:是針對女性荷爾蒙的拮抗作用。

若在四十多歲以上,月經量較多而肌瘤不大的患者可用男性荷爾蒙治療,大量的男性荷爾蒙能抵抗女性荷爾蒙,使子宮內膜萎縮而減少出血,出血時可施予男性荷爾蒙注射或口服連續給藥,但劑量要控制得宜,以免引起男性化現象。

使用黃體酮素也可對抗女性荷爾蒙的作用,使肌瘤縮小或控制使它不再變大,直到停經時,肌瘤可自然萎縮。

近年,有一種稱為性釋素協同劑(LH-RHa)的藥物,可控制肌瘤的大小,它的作用是會使真正的腦內促性腺激素無法使腦下垂體的接受器活動,以釋放黃體化激素,進而卵巢不受刺激,無法製造女性荷爾蒙,於是肌瘤就縮小,三個月內可縮小一半。

這種藥物是製造人為的「停經狀態」,因此就會有更年期的症狀(如熱潮紅),其次要注意的是一停止服藥,肌瘤就會長回去;但是若長期服用,可能就會有副作用。

性釋素協同劑有注射及噴鼻式兩種。

有巨大肌瘤的病患,在開刀前可先使用此藥物,使肌瘤縮小,可將原本子宮切除術改為肌瘤摘除術,而保存子宮,維持生殖功能。

四、其他療法:除了前述的飲食自然療法及藥物療法外,尚有許多的另類療法,包括意念觀想及冥想的自療法、氣功、能量療法、斷食療法……各種祕方、密法等,皆有其理論基礎,部分的療法亦值得期待。

五、外科手術療法:子宮肌瘤快速地生長到很大,造成立即且明顯的症狀時,開刀是合理的選擇。

大量的出血、壓迫的疼痛症狀、因肌瘤變性或肌瘤蒂扭轉而造成的急性腹痛、經前述的各種療法達數(三到六)個月仍無效且繼續快速生長者……等,皆宜以外科處理。

停經後的卵巢仍具有一定的功能,以分泌男性荷爾蒙為主,這些荷爾蒙或直接利用,或於腺外轉化為雌酮,對穩定植物神經系統及調節代謝均有幫助,故五十歲以內的婦女在做子宮切除術時,應盡量保留雙側或單側的正常卵巢為宜。

由於子宮切除對女性心理的挫折感很大,會造成術後的併發症、沮喪、憂鬱……等,並且害怕未來的性生活以及自身的女性化疑問,以上的問題都必須在手術前先給予心理支持及深入討論,使患者「知後才能不懼」,勇敢面對術後人生,積極生活。

結語
子宮肌瘤是「良性的疾病」,許多女性一輩子並不自知,若一旦被發覺也不用擔憂,只要患者與醫師合作、協調,同時進行前述的生活、飲食原則及各種療法的「整體醫療」觀念,並密切追蹤觀察,有必要時才以外科手術治療。

2005-03-31 04:32:5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神隱 7 · 0 0

子宮肌瘤 ( leiomyoma,myoma,fibroid,fibromyoma ) 是最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它是由肌肉細胞形成的腫瘤,40-50歲是發生率最高的年齡,而它絕少發生在初經之前和停經之後。肌瘤可發生在任何含平滑肌的地方,但在骨盆腔卻最常發生在子宮。雖然大部分的肌瘤屬於良性,且不會造成病患不適,但它也可能造成不正常的子宮出血、下腹疼痛、頻尿等症狀。過去對子宮肌瘤的治療多以外科手術為主,包括肌瘤切除、全子宮切除等。但是隨著醫療觀念的改變,保守療法及內科治療也逐漸被認同與接受。台大婦科的病人,因子宮肌瘤接受手術的病例,約佔所有婦科手術的38.8﹪;而因子宮肌瘤接受單純子宮切除手術,亦占所有單純子宮切除手術的58.6﹪,可見子宮肌瘤是婦科中相當重要的疾病。

解剖生理

生殖系統的主要功用是生育,每一個器官及組織為了達到生育的目的均具有其獨特的功能,其功能可從微妙的性高潮與陰道潤滑,至強大的肌肉力量而將胎兒順利娩出。有些組織扮演著保護角色-即預防逆行性感染及輸卵管阻塞的作用;有部分的組織是在支持子宮於最好的位置,以便於精子的進入,及在妊娠期間對逐漸加重長大之子宮有良好的支托。

生殖器官若出現了任何疾病或異常情形,均可能會影響到女性的生殖能力,本文僅以子宮組織做介紹:

子宮(Uterus)是一個外有厚壁、內成中空的肌肉器官,其位於膀胱(前方)與直腸(後方)之間,外形像倒置的梨。子宮正常姿勢為適度前傾(Anteversion),未懷孕之成人子宮,大小約7.5×5.0×2.5公分,其血液供應,主要來自子宮動脈(Uterine artery),為髂內動脈之分支。

子宮可分為:子宮底(Fundus):為輸卵管水平以上之圓頂狀部分。子宮體(Body):為中央漸細之主要部分。子宮頸(Cervix):為下方狹窄、開口於陰道,佔子宮下1/3之部分。峽部(Isthmus):介於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的狹窄部位,長約1公分。

子宮壁分三層:子宮外膜(Perimetrium):即漿膜層,為腹膜的一部分,並沒有蓋住整個子宮。它向前轉折到膀胱的上方,形成膀胱子宮陷凹(Vesico-uterine pouch);向後轉折至直腸,形成直腸子宮陷凹(Rectouterine pouch),即道格拉斯陷凹(cul-de-sac),為骨盆腔最低點。子宮肌層(Myometrium):為構成子宮壁主要部分,它是由外縱、中斜、內環的肌肉層所構成,在生產時,由於肌肉層的協調性收縮而將胎兒擠向陰道及體外。子宮內膜(Endometrium):為最內層,是黏膜組織,其中含有豐富的腺體與基質。主要由兩層構成:功能層(Stratum functionalis):靠近子宮腔,會隨每次月經週期而增生或剝落;基底層(Stratum basalis):是永久存在的,並且會在月經後產生新的功能層。

支持韌帶:子宮闊韌帶(Broad ligaments):將子宮附著於骨盆兩側;子宮底韌帶(Uterosacral ligaments):位於直腸之兩旁,將子宮連到觝骨;子宮圓韌帶(Round ligaments):為纖維結締組織,讓子宮前傾、前屈,防後傾;樞紐韌帶(Cardinal ligaments):即主韌帶,它含有平滑肌、血管及神經,為維持子宮正常姿勢,防止子宮掉入陰道之主要韌帶。

致病原因

子宮肌瘤形成的因素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白下面是列出幾種可能的原因:

Ø 雌性素 ( estrogen ) 的刺激:停經後大部分的子宮肌瘤會縮小,懷孕時肌瘤通常會變大,都顯示其與雌性素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也有不受雌性素之影響。

Ø 長久的痙攣:子宮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在子宮壁內引起一種肌肉纖維反應而產生子宮肌瘤。

Ø 生長內分泌素 ( growth hormone ):有人認為與之有關。

病理變化

子宮肌瘤多半是多發性的,它通常以假被膜 ( capsule ) 與周圍的組織區隔,而在新鮮的標本切片中,顯示平滑肌的渦旋狀。子宮肌瘤自然演變史,是受女性荷爾蒙刺激而持續的成長,從女性的生殖期,直到緩慢進入更年期後就逐漸地變性而萎縮。一般來說肌瘤的變性有以下幾種:

1. 透明性變化 ( hyaline degeneration )

最常見和最輕微的變性,組織學上呈現喪失細胞構造而造成均勻的狀態,占所有變性的65﹪。

2. 類肪黏液性變性(myxomatous degeneration)

即脂變性,約占15﹪。

3. 鈣化性變性(calcific degeneration)

漿膜下肌瘤因缺少血液循環而造成鈣和磷的沉澱,約占變性的10﹪。

4. 壞死性變性(carneous or red degeneration)

靜脈充血和間質出血, 造成子宮肌瘤紅色變性,為懷孕最常見的變性,常伴隨疼痛的感覺。

5. 惡性的病變(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一般報告約有0.1-0.5﹪的子宮肌瘤發展成為子宮肌肉瘤(leiomyo

sarcoma)的可能。

在變性的這段期間,一個很重要的牽制它成長的因素是,肌瘤本身的血流供應,如果供應充沛就會長成巨大的肌瘤。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血流供應青黃不接,它就會慢慢的變性而停止成長,這可以從過去在做子宮肌瘤切除手術中,取下來的檢體病理報告中見到某種程度變性的肌瘤而證實。

發生部位

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均是同一個疾病的不同表現與翻譯。子宮肌瘤(myoma)是子宮肌層的某一個細胞發生了病變,這個細胞慢慢的生長形成一個硬梆梆的肌肉瘤,並和旁邊的組織逕渭分明。子宮肌腺症(leiomyoma)則是由子宮腔內直接穿透進入子宮肌層,而在子宮肌層內衍生出新的子宮內膜組織,就像子宮內膜異位之於骨盆腔,因此有人稱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um)為子宮外異位,而子宮肌腺症為子宮內異位,子宮肌腺症在子宮肌層內的分布是散在性的,叫做”散瘤”,有如拿一把沙往地上一撒,並沒有明顯的範圍。

子宮肌腺症雖然是散的,但其組織如果發育快速,也會在某處形成群落,有點像子宮肌瘤,但因其範圍和周圍組織邊界不明確,就像沙灘上某處沙堆,故此處即稱為子宮肌腺瘤。

依其組織位置可分為下列三種:

一、 間質肌瘤(intramural type):為最常見的子宮肌瘤,生長在子宮肌肉層裡面,如果延伸到子宮寬韌帶就是韌帶內子宮肌瘤(intra-ligammentous)。

二、 漿膜下肌瘤(subserous type):為肌肉層生長出來,而往外向骨盆腔突出,這種肌瘤有的會形成有蒂的(pedunculated)子宮肌瘤,因為其生長空間較大且不受限制,故漿膜下肌瘤都長的較大。

三、 黏膜下肌瘤(submucous type):為肌肉層生長出來,而往內向子宮腔突出,有時也會形成蒂而充滿子宮腔,甚至經子宮頸而突出於子宮外,這種肌瘤是最少見的一種。

 

臨床症狀

子宮肌瘤的存在不一定會產生臨床症狀,其症狀的產生主要決定於肌瘤的位置、大小、是否懷孕及變性(degeneration)的狀態,大約35-50﹪的子宮肌瘤患者有以下症狀 :

A不正常的子宮出血:是子宮肌瘤最重要的臨床表現,大約30﹪的 病人會有此症狀,大部分以月經延長及月經量變多、或者是月經前點狀出血表現。造成此症狀原因,為子宮因長瘤而充血且肌瘤會壓迫靜脈使子宮肌肉層及內膜的靜脈怒張,進而影響子宮收縮而妨礙其止血功能;增大的肌瘤易使子宮內膜脫落增多,有時會伴有子宮內膜增生,這種不正常的出血常引起缺鐵性貧血,所造成的症狀如心悸、易疲倦等。

A疼痛:一般子宮肌瘤並不會有腹痛情形,但在下列情形則會有腹痛現象: 因血液循環不良或感染造成子宮肌瘤變性;有蒂的肌瘤其根部發生扭轉,當肌瘤由子宮口突出時,子宮會有排除的收縮而引起腹痛,若子宮肌瘤壓迫神經或沾連亦會因牽扯而產生痛。

A壓迫症狀:子宮因解剖位置,前臨膀胱,故當肌瘤壓迫周圍組織時,可能引起頻尿、尿滯留、小便失禁及輸尿管水腫等症狀,此外亦可能造成便秘、脹氣、下肢水腫和靜脈曲張等現象。

A不孕:子宮肌瘤因影響精子的運輸、不正常的輸卵管移動及不正常的子宮血流而引起不孕。

A自然流產:子宮肌瘤患者其流產約為正常婦女的2-3倍,且其自然流產的可能於子宮肌瘤摘除前為40﹪,而摘除後為20﹪。

診斷

診斷子宮肌瘤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必須就病人的情況而採取不同的方法:

?內診:子宮肌瘤大多為多發性的,且澎大的子宮表面多半不對稱,故內診對有經驗的醫師而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超音波:不論是由腹部或陰道超音波,都是診斷肌瘤的一大利器。近幾年來經陰道超音波診斷子宮肌腺瘤,已經被證明與核磁共振(MRI)一樣有效,然而核磁共振昂貴的費用,使其不能做為篩檢子宮肌腺瘤之工具。以彩色杜普勒超音波和能量呈像超音波,紀錄血管型式和測量血液流動速率,對辨別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瘤是很好的工具。子宮肌瘤在超音波型態學標準是:子宮肌肉層內有明確界限的非均質性超音波腫塊,且有許多包圍子宮肌瘤的周邊血管存在,我們稱為外部飼養血管(outer feeding vessels);而子宮肌腺瘤則是子宮肌肉層內有較大的、界限不清楚、內含囊狀的非均質性超音波腫塊,並有雜亂分佈的小血管或稱為腫瘤內訊號。以這些超音波型態學標準,能偵測約79﹪的子宮肌腺瘤,對子宮肌瘤則有84﹪的正確診斷率。

?放射線診斷:有時腹部可見鈣化;腎臟攝影可見輸尿管被壓迫;而核磁共振則可清楚看見肌瘤位置和數目,但因昂貴所以極少用。

?子宮擴刮術(D & C):可感覺黏膜下肌瘤所引起的子宮腔表面不規則。

?鑑別診斷:子宮肌瘤除了須與卵巢瘤區別外,亦需注意子宮內膜異位、輸卵管卵巢膿腫、子宮先天異常及子宮肥大的可能性,此外對異常出血的病人,我們須以子宮擴刮術排除惡性增生的可能。

治療

治療的方法,取決於病人的年齡、懷孕狀態、是否仍要懷孕、身體健康的情形、症狀的嚴重程度,及肌瘤的大小與位置,如果肌瘤在臨床無任何症狀,可以不須治療,但須以4-6個月的間隔,於門診繼續追蹤。若肌瘤大小超過懷孕12週大小,或有可能妨礙受孕、肌瘤成長迅速、並有扭轉情形之可能等症狀時,則須治療,子宮肌瘤治療的方法如下:

一、 輸血

出血是子宮肌瘤常見的臨床症狀,當出血量過多,引起之貧血,則須考慮輸血。若情形仍未改善,則考慮是否以手術治療。

二、 手術治療

(一)子宮肌瘤摘除術(myomectomy):當子宮肌瘤患者有症狀又想保有生育功能時,子宮肌瘤摘除是常考慮到的手術方法。但若是病人懷孕,有嚴重附屬性器官疾病,或是手術會嚴重減少子宮內膜表面時,則不考慮此種方法。一般來說,大約1-5﹪的婦女,在接受子宮肌瘤摘除術後,仍有經血過多情形。子宮肌瘤的復發率為15﹪,40﹪的患者術後有受孕的機會;在20年內有25﹪患者仍須接受子宮切除手術;而有2/3的病人,仍須再接受手術治療。

(二)子宮切除術(total hysterectomy):年齡在40歲以上,並且不須再考慮生育之患者,子宮切除手術是最常用的治療。若是子宮肌瘤不大,可考慮經陰道切除;若是子宮肌瘤大而多,除了經腹部剖腹手術外,亦可以腹腔鏡切除子宮,至於卵巢是否保留,除了考慮年齡外 ( 超過45歲可考慮都拿掉)亦需注意其外表型態是否有惡性的可能。

(三)腹腔鏡子宮血管阻斷手術(Laparoscopic Bipolar Coagu-

lation of Uterine Vessels ;LBCUV):此一手術源自於1995年,國外放射科所採用的子宮動脈栓塞療法(UAE)成功治療子宮肌瘤的原理架構,由榮總婦產部自行研發,目前正和韓國、美國幾個醫療團體小組同步進行臨床開發中。是利用腹腔鏡使用的雙極電燒將子宮動脈和卵巢動脈進入子宮位置的血液封鎖,使子宮的血液供應減少,進而萎縮整個子宮和肌瘤,同時因子宮肌瘤造成的相關症狀:如經血過多、疼痛和壓迫不適,也會因此而得到緩解。雖然是阻斷子宮動脈,但仍有陰道動脈的側枝循環及部分卵巢動脈經由輸卵管進入子宮,所以不致於發生嚴重缺血或壞死。

v 針對LBCUV出院後應注意事項:

1. 手術後三分之一患者會有疼痛現象,必要時可服用出院時帶回的藥物。

2. 第一次月經來時五分之一患者會經歷短暫經血較多或經痛現象,也可在必要時服用出院時帶回的藥物。

3. 每一個月回門診追蹤時作超音波檢查,第一次回診時也需抽血檢驗,共需追蹤六個月。

4. 少數患者會在手術後追蹤過程中發現肌瘤由陰道中掉落下來,如有出血、發燒、分泌物過多現象應立即回診。

5. 回診時間盡量安排在經期後。

v目前手術成果如下:



1. 在過去20個月內,已完成550例手術,此創始手術在1999年3月31日完成。

2. 手術成功率:99.5﹪ (2例重度沾粘,1例巨大肌瘤無法操作)。

3.症狀改善:89﹪( 21﹪症狀完全消失 )。

4.主肌瘤縮小:76﹪(子宮縮小:46﹪)。

5.手術後有三人懷孕,仍無生產案例,故無法評估是否影響受孕機會。

6.有10名患者(2﹪)在手術後1-4個月內,子宮肌瘤自陰道脫落。

7.有5名(0.9﹪)接近更年期患者,在術後6個月內停經。

8.手術併發症:1.6﹪(2人輸尿管損傷,4人感染,2人不明原因發燒,1人靜脈栓塞)。

三、 藥物治療

藉此可減少血液中求偶素的藥物,如: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Depo-provera)、danazol、GnRH analoges,可減小子宮肌瘤之大小。使用GnRHa約略可使肌瘤的大小減少40﹪-50﹪左右,





並且減少肌瘤的血流量。但要想藉藥物使肌瘤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目前使用GnRHa的目的,主要在於減少肌瘤的體積,使手術造成的發病率減少,或是藉著子宮血量減少,以改善月經過多的困擾,或是在停經前後,使用GnRHa使病患達到自然停經。不過,每個病人差異性很大,在1992年Fruedman的報告中,肌瘤患者使用Leuprolide acetate 12週以後,有4﹪的人子宮體積增加;24﹪患者體積減少小於25﹪;51﹪患者子宮體積減少26﹪-50﹪;另有21﹪的患者子宮體積減少大於50﹪。此外,雖然血中FSH、LH濃度在使用GnRHa一個月內就會達到最低濃度,但子宮及肌瘤的體積,則要使用12週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有人建議,當肌瘤太大時,先以藥物使肌瘤縮小,再用子宮鏡將肌瘤切除以減少併發症。如果荷爾蒙的補充療法(add-back)有進一步的發展,長期使用GnRHa也許能成為未來治療肌瘤的主要方法。

四、 放射治療

主要是在破壞卵巢的功能,使病人呈現停經之狀態,進而達到止血的目的。這種治療目前已很少使用,但在某些嚴重疾病的患者,如:心臟衰竭;肝衰竭等病患,因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時,仍可考慮以此治療方法。



結論

子宮肌瘤的原因單純,治療也簡單,且大多數不需要切除子宮,復發率小,很少需要追加藥物治療;子宮肌腺症則相反,手術無從切起,因是”散性”的,最好的療法是切除子宮,若部分切除,復發率很高,常需追加藥物治療,因此術前診斷肌瘤或肌腺症,可決定醫師治療的方向

2005-03-31 04:37:2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婷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