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果是父母一方的家族曾有病史,但父母尚未有人發病
那孩子得到的機率是多少?
要怎麼知道孩子有沒有得病?要去哪裡檢查?
tks
(孩子還沒出生)

2005-03-07 17:32:4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懷孕與育兒 懷孕

2 個解答

有關此一主題,因關係到病友下一代子女的婚姻、後代子孫的健康,因此,深受大家重視。 歸納大多數病友所關心的問題,我們請教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也是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胡務亮醫師替我們解答下列問題:

問: 是否產前篩檢的先決條件是要知道帶病的父母是那一型,子女才能被驗 出是否帶因? 若父母驗不出是那一型,則子代產前篩檢並無意義,也無法驗出受精卵(胚胎)是否帶因?
答: 是的,因為每一型的致病基因均不同。
由於目前可提供的檢驗型別有限,應由病友先進行檢驗,確定型別及診斷(因為家屬如果帶因,應和病友相同型別)。如果檢驗結果,病友罹患的不是所檢驗的型別,病友家屬或子代當然也不會罹患檢驗的那一些型的疾病,所以就無法進行篩檢工作。

問: 現在知道小腦萎縮症有許多不同類型,台灣各大醫院目前可做那幾型的篩檢?
答: 臺大醫院目前提供的常規性檢驗有SCA1、SCA2、SCA3、SCA6及DRPLA,非常規性的有SCA7。 其他醫學中心也有提供類似的檢查,或提供諮詢及轉介。

問: 目前台灣小腦萎縮症病友中大概有多少百分比可被驗出屬特定類型? 能否知道各型病患比例?
答: 目前臺大醫院可確定型別的病友以第二型及第三型為主,第三型比率較高,但仍有不少患者無法檢驗出來。

問: 散發型(無家族史)病友是否也能被檢驗出屬於那一型?
答: 散發型病友如屬於目前提供的檢驗型別,同樣也可以被檢驗出,但是散發型疾病大多是由其他非遺傳因素所引起,少數則為基因突變。

問: 因基因突變而導致的散發型(無家族史)患者會不會將疾病遺傳給下一代?
答: 會。 顯性帶因的病友不論基因突變是來自父母,或自己突變,子代獲得致病基因的機率均為50%。但屬於隱形遺傳基因突變的病友,除非另一半也帶因,否則子女為正常。

問: 目前衛生署對檢驗費用(胎兒篩檢)(檢驗高危險群)抱何種態度? 病友,高危險群等...收費是否不同?
答: 目前各醫院提供的檢驗型別及檢驗的收費方式不盡相同。 臺大醫院對病友及病友家屬的收費均相同,但是只有病友的型別確定時才對家屬進行篩檢。高危險群篩檢前需要先接受完整的遺傳諮詢,確定受試者對疾病本身、對可能之受試結果,及自己可能採取的因應措施均有所了解。 臺大醫院目前不進行未成年子女的篩檢。 至於胎兒篩檢,則牽涉到更大的倫理爭議。 目前衛生署很關心這些問題,但是絕大多數遺傳方面的檢驗,全民健保均沒有支付。


產前檢查可在懷孕9至11週時,以胎兒絨毛膜採樣(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或在懷孕16至18週時,以羊膜穿刺術(amniocentesis),來分析胎兒細胞的DNA,以檢查是否有可能引起運動失調疾病的基因變異。 要求做通常成年才發病的疾病的產前檢查是有很大的爭議的,需要有非常小心的遺傳咨商。 因為若在胎兒檢查確定是帶因,還要繼續懷孕的情況時,則面臨另一重大的爭議,牽涉到對無症狀孩童是否應做基因檢查的問題(目前國際的共識是:對無症狀的孩童, 不應做成年才發病且目前無積極治療方法的疾病的基因檢查)。
張忠慶譯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網頁//宋秉文醫師協助校訂

染色體/疾病/遺傳模式



染色體(Chromosomes)

染色體包含了遺傳物質,它可以決定遺傳的特性。 科學家依照染色體不同的大小來編號: 一號染色體在所有染色體中是最大的一對,而第二十二號染色體是最小的一對。 前二十二號染色體稱為 "體染色體" ("autosomes"),即在男女體內皆相同。 第二十三對染色體則男女不同,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性別。 女性有兩個 "X" 染色體,而男性則有一個 "X" 染色體和一個 "Y" 染色體。 X和Y染色體稱為 "性染色體" ("sex chromosomes")。

遺傳基因如何致病?

我們每一個人的遺傳基因,多少含有一些遺傳變異。 大部分的遺傳變異不會致病,稱為(遺傳的)多態性(polymorphisms)。 人類的ABO血型就是一種多態性,由於ABO血型基因的多態性(正常變異)(normal variations)。導致人類有A型、B型、AB型、及O型種種不同血型。

然而,有些變異會大到足以致病,包括運動失調症。 引起疾病的遺傳變異稱為突變或變異 (mutations)。 小腦萎縮症第一型(SCA1)是運動失調症的一種基因突變,小腦萎縮症第一型(SCA1)的遺傳基因突變,直接改變了細胞製造蛋白質的結構或功能。


遺傳基因如何引起運動失調症?

負責遺傳性【運動失調】症的遺傳基因位於神經細胞,人體的神經系統即由神經細胞組成。 神經系統功能複雜,且神經細胞間需要精確的連接.唯有相關的遺傳基因均能正常地發揮其功能,神經系統才能 1) 正常地發展, 2) 精確作用,使個體保有良好的協調力和平衡力,以及 3) 在個體的有生之年保持在健康狀態下,如果一個對小腦發育很重要的基因有了變異,可能使小腦外觀不正常,並且出生就有明顯的【運動失調】症狀,如果維持小腦、脊髓「日常功能」的重要基因發生了突變,即有可能在成年之後才造成【運動失調】,而不影響早年神經系統的發育。 另外有些基因突變則會造成小腦或腦**逐漸退化。

許多遺傳因素均會造成【運動失調】,目前已有三百種以上的遺傳疾病或 "症候群" 和【運動失調】有關。 患者的臨床表現若無其他特點,基本上醫師是很難單就【運動失調】精確地診斷出每一種疾病,兩種不同的遺傳性【運動失調】其臨床表現常常雷同,甚至非遺傳性的【運動失調】,亦常難以鑑別,然而,部分【運動失調】可藉由它們在家族中的傳承被區分出來(就如眾所周知的 "基因遺傳模式")。 對【運動失調】症病患來說,最重要的基因遺傳模式就是體染色體顯性(autosomal dominant)和體染色體隱性(autosomal recessive)。


基因的遺傳模式

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pattern)

所謂體染色體(autosomal)是指致病基因位於體染色體之一段(體染色體屬於任何與性別無關之染色體上)。 體染色體疾病影響男性或女性的機會均等.至於顯性(Dominant)意味著突變的基因(致病基因)能 "強勢控制" 正常基因 (記得,基因是成對的,成對的染色體中每一個染色體都有一個功能相同的基因)。 對染色體顯性疾病來說,正常基因的存在無法阻止疾病的發展。

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常見於許多 成年-病發者 的遺傳性小腦【運動失調】症,包括小腦萎縮症第一型(SCA1)。 小腦萎縮症第二型(SCA2),小腦萎縮症第三型(SCA3),小腦萎縮症第五型(SCA5),小腦萎縮症第七型(SCA7)和齒狀核紅核殼核視丘下核萎縮症(DRPLA)。

有些類型的家族性痙攣下身麻痺【familial spastic paraplegia (FSP)】和原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也是這樣遺傳。


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特色.

* 疾病侵犯男性或女性,有相同的機會。
* 只需一套致病基因就會發病。
* 一般說來,所有帶因者(帶有一套致病基因者)最後都會發病(出現疾病的症狀)。
* 任何人只要不是帶因者,他(她)不會將此病遺傳給小孩。
* 任何帶因者都會將此病遺傳給小孩(無論父母或子女的性別,無論疾病出現症狀了沒或病得有多嚴重)。 對小孩而言,得到疾病基因的機會是百分之五十。




體染色體顯性失調如何在家族中遺傳http://sca.ym.edu.tw/scaweb/scaitem/disease/what/ch01_3.htm

從上表中可看出體染色體顯性失調如何在家族中遺傳。 致病基因標示成 "A", 正常基因標示成 "a" 。 【運動失調】的病人各有一套 "A" 和 "a" 基因(其中後者遺傳自正常的親代)。 其配偶並非患者,來自並無【運動失調】症的家庭, 則配偶的基因兩套都是 "a". 當一位帶有致病基因男性在製造精細胞時,不是 "A" 就是 "a"(只有一種可能)會被放進每個精細胞中。 當其妻子在製造卵細胞時,不是 "a" 就是另一個 "a" 會被放進每個卵細胞中(兩個卵細胞都是正常的)因此,當精子和卵子結合發育成新的胚胎細胞時,新的胚胎遺傳基因同時來自受感染的男性和他正常的伴侶。 帶原男性有一半精細胞是 "A" (帶因),另一半則是 "a" (正常)。 因此,新的胚胎有一半(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會遺傳到父親 "A" 的基因而罹患【運動失調】症。 由帶因父親接受到 "a" 基因(正常)的胚胎,將不會出現【運動失調】症。 但接受到. "A" 基因的個體則會發展成【運動失調】症。 對每一位帶因者的子女而言,每一位均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被遺傳到【運動失調】症的變異基因,此外,子代遺傳到【運動失調】症的機率,是不受子代性別、父母性別及年齡而有所改變,也不會因前一個子女是否已被遺傳到【運動失調】基因而有所改變,也不會受帶因父母是否出現【運動失調】基因而有所改變。 就像有人丟銅板,應該有 "平均" 一半的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若你丟六次銅板可能得到六次 "正面" 結果,也可能得到四次 "正面",兩次 "反面"。 同樣地,當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攜帶顯性【運動失調】症致病基因,他(她)的六個小孩可能全都得到【運動失調】症致病基因,也可能六個全都正常,也可能是其他的組合。 無論如何,患者每生一個小孩,該小孩得到【運動失調】症致病基因機率都是50%。  

人體必須精確地複製100,000 個遺傳基因來製造精/卵細胞。 在這個過程中,基因的錯誤和改變在所難免,偶爾,錯誤會發生在【運動失調】症基因上。 引起【運動失調】症第一次在一個家族中出現,一旦基因突變發生, 它就會代代相傳.有許多【運動失調】病人並無家族史,因此,很困難去判定這些 "散發性" 【運動失調】病例是否是因非遺傳基因而造成的。 或是它代表【運動失調】症的基因障礙第一次在這個家族中出現。. 許多【運動失調】症的專家,都急切地期待【運動失調】症基因檢驗能幫助他們解答這個問題。 如果某人得到了【運動失調】症基因的顯性突變,則他(她)的每一個小孩都有50%的機會被遺傳到【運動失調】症變異基因。 若此【運動失調】並非遺傳,則子女罹病的機會應與一般大眾無異。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pattern)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和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相比,有些許類似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由於致病基因位於體染色體上,體染色體隱性疾病影響男性或女性的機會均等,然而,不同於顯性疾病的是隱性遺傳需要 "雙套" (double dose) 的隱性致病基因才會致病。 只有在兩套隱性致病基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導致基因完全失去正常功能,患者才會發病。 最常見的隱性【運動失調】疾病就是Friedreich氏運動失調症(FA)和運動失調-微血管擴張症(AT)。 其他還有一些少見的【運動失調】疾病也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特色.



* 無論男女,罹患疾病的機會均等。.
* 必須有兩套致病基因同時存在才會致病。
* 單一致病基因之帶因者通常是正常的、健康的、也沒有疾病的症狀出現,但能夠將致病遺傳基因傳給子女。
* 父母雙方需均為帶因者,生下的小孩才有可能罹病,在這種情況下,小孩因得到來自帶原父母 "雙套" 疾病基因而發病的機會是25%。

隱性遺傳疾病的症狀在幼兒期通常早在幼兒期出現,而非成年後,(症狀為何不更早在出生時或嬰兒期就出現,目前原因不明)。

要得到雙套的致病基因,子女必須同時自父母得到一套致病基因。 大多數的雙親都不知道自己帶有隱性致病基因,直到子女有隱性遺傳疾病才會有所警覺。 有時甚至子女發病之後被歸究於其他原因,而忽略到遺傳疾病的可能性,通常,到了第二個子女也出現相同的疾病時,遺傳的原因才被注意到。

為何沒有任何症狀、看似正常的雙親碰巧都帶有相同的隱性疾病基因? 因為單套的隱性致病基因不會引發症狀,所以在家族中只會遺傳給下一代而不自覺。 有些隱性基因相當常見,但有一些則很罕見。 例如,鐮狀細胞貧血症(sickle-cell anemia)的致病隱性基因,在瘧疾盛行的非洲國家極為常見,因為帶有單套(single dose)鐮狀細胞貧血症基因的帶原者不會感染瘧疾,反而比不具變異的人還活得久,因此,雙套的鐮狀細胞貧血症患者才會在非洲盛行。.

就目前所知,有單套的【運動失調】基因變異對個體並無任何保護作用。 【運動失調】基因在美國境內大多數的人種中亦不普遍,但是, Friedreich氏【運動失調】症(FA)基因似乎在 法裔-加拿大人 較其他人種更為流行。 有法裔-加拿大人血統的男女結婚, 和其他背景的人種夫婦相比較, 其子女有較高的機會得到Friedreich氏【運動失調】症(FA),因為夫妻二人可能有比一般要高的機率都帶有一套Friederich氏致病隱性基因。 若夫妻二人互有血緣關係(例如是遠房堂(表)兄妹),更是可能帶有共同致病隱性遺傳基因。 相同的隱性疾病基因也會碰巧出現在無血緣關係的男女身上,但這種情況不是很普遍。
體染色體隱性失調如何在家族中遺傳http://sca.ym.edu.tw/scaweb/scaitem/disease/what/ch01_3.htm
從上表中可顯示出體染色體隱性基因如何在家族中遺傳。 在此案例中,我們稱 "F" 為正常基因,"f" 為變異基因。 假設一對無相關病史的男女,在各方面都十分地正常,但也都帶有一套 "F"(正常基因),和一套 "f" (變異基因)。 當男方在製造精細胞時,不是 "F" 就是 "f"(只會出現一種可能)會被放進每個精細胞中。 同樣地,當女方在製造卵細胞時,不是 "F" 或是 "f" 會被放進每個卵細胞中。 若卵子受精後形成新胎兒,有以下四種基因組合: FF、Ff、fF 和 ff。 被遺傳到FF、 Ff 或 fF 基因組合的小孩全都正常,但有Ff或 fF 基因的小孩會將隱性致病基因傳給後代。 至於帶有雙份變異基因 ff 的小孩,則將會發展成 Friedreich 氏【運動失調】症(FA)。

四種可能的精/卵組合,其中只有一種組合會成為受影響的小孩。 因此,每個小孩罹患Friedreich 氏【運動失調】症(FA)的機率是四分之一,或25%。就像在顯性遺傳障礙中提過的,四分之一的機率不表示剛好四個小孩就有一個會生病,它只是意味著每個小孩得到疾病基因的機會是25%。 帶有Ff 和 fF 基因的父母和小孩都是疾病的 "帶因者"。 帶因者通常不會顯示出疾病症狀,在任何方面亦看似正常,但他(她)們會將疾病基因傳給後代。

張忠慶譯自Living with ATAXIA/宋秉文醫師協助校正



遺傳性小腦萎縮症
感謝臺大醫院神經部楊智超醫師提供本文

  小腦是我們中樞神經系統中很重要的一個構造,它的功能包括了動作的協調,肌肉張力的調節,以及姿勢與步伐的控制。小腦有病變時就會出現許多的症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運動及平衡失調。患者無法很平順的完成一個動作,而執行一項動作的速度也會變慢。我們觀察時可以看到患者的肢體會搖搖晃晃,動作的精準度也會變差。在走路方面,最明顯的就是步態不穩,走起路來東倒西歪,兩腳通常要張的開開地。其他的小腦症狀還包括肌肉張力減低,眼球轉動異常,講話含糊不清等。


  在許多的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當中,就有一群罹患遣傳性運動失調 (hereditary ataxia)的患者,就以小腦的退化及萎縮為主。隨著醫學的進步,近年來對於這群病患的研究也有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靠著遺傳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對於這群患者可以做更詳細的分類與診斷,而對於其致病的機制的研究也有了許多的發現,而其終極目標當然就是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法。


  在以自體顯性遺傳的運動失調中,目前可歸納為十六型,而以脊髓小腦平衡失調(spinocerebellar ataxia 1-16) 稱之, 簡稱SCA1-16。在臨床上的表現除了以小腦的症狀為主外,也有些患者會參雜有其他神經系統的症狀。雖然每一型有其特色,不過有時要靠臨床症狀去分類是有其困難的,所以正確的分類還是要靠基因的診斷。


  台大神經部與優生保健部合作,目前可以做SCA1, SCA2, SCA3, SCA6 及另一種叫做 dentatorubropallidoluysian atrophy 的檢查,同時也成功地診斷出一些患病的家族。我們希望能將這些檢查應用到更多的患者身上,提供給醫師更正確的診斷及治療的參考。


若還需更詳細資料可查優生保建,罕見疾病<基金會>或是遺傳ㄉ方面進行...

2005-03-08 18:20:0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嚕嚕 2 · 0 0

我不太確定!!我算的對不對!!
但你們可以去醫院的"優生保健"問問看!!
(如果沒記錯的話!!反正就是優生什麼的!!)
我要先問問!!他們的病歷是其中依個有還是其他狀況?!

2005-03-07 17:41:5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