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會中法師會唸誦經文迴向給〝那一界的無形者〞據說這樣...就會,減輕祂們的痛苦...《都死了..會有什麼痛呢?應該不再病痛阿..是被懲處的痛嗎?》
還有..人將往生時由於病痛難耐...親屬也會助唸以減輕其病痛..《我姑丈臨死前就是不斷聽收音機的〝經〞..》
我不解的是..
為什麼..〝聽經聞法〞就會得到超度呢?..就會減輕病痛呢?
2007-08-17 02:39:20 · 12 個解答 · 發問者 ? 4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法會中法師會唸誦經文.....如同上課時[老師]用課本在教導學生.....學生必須知道課文的意義....老師講課本才有效果....所以法會中[法師除了念經]還會加說法[解釋經文意義]!!
若能了解經文真意...就能學習[歡喜受自己的所作因果]...當然痛苦就會減輕!
*親屬會助唸以減輕其病痛....因為助念只有一句佛號,簡單明瞭...容易使[將往生者]能集中專注的力量......對自身病痛感覺的確可以減輕...同時專注佛號也可以增加...受佛救度的機緣...
*臨死前就是不斷聽收音機的〝經.....除非將往生者,本身長期勳習佛法..[般若與定力]都很強...否則,一般大眾若無法定心來[聽清經文內容],反而變成噪音....增加將往生者的心情煩躁.....
故聽收音機的經...不如聽佛號單純有效......經文最好由善知識告知,並加以解說...才是適當!!
**..〝聽經聞法〞要得到超度..或減輕病痛......必須聽者了解[經義]又能將心念專注於經文的意義....才能有所顯現.....
所以並不是----〝聽經聞法〞就會得到超度..就會減輕病痛-----這麼單純.......因為只是[建立一座有機緣的橋]而已!!!
2007-08-17 04:53: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6 19:18:2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與其說是超度,倒不如說那些種種的經文多為勸導之意,希望往生者能夠從中得到一些的領悟,放下心中的執念獲得平靜而已;有許多的鬼魂遊蕩在這個世間,主要的原因便是心中還有所執,因此牽絆住他們、無法到達該去的地方,所以會念咒給他們聽的用意,主要便是在於此。
-----------------------------------------------------------
9/8紫屋書院「碟仙Part2鬼月降靈大會」歡迎各界有興趣、想要體驗靈異世界的人士共襄盛舉。
http://blog.xuite.net/spell_book/spell/13027163
免費塔羅占卜─風雲際會五術論壇:http://www.godeye.tw/wicce/phpBB2/
2007-08-18 16:31:3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南無阿彌陀佛
比如說 你現在處於這樣的一個環境
你的後面有惡人ˋ猛獸要追殺你 而你的前面 有兩條河一條是水河 一條是火河 都寬廣無邊際 這兩條河的連接處 有幾吋寬的通道 而這大水的波浪會撲濕通道 而大火也會燒上這通道
這時 你退不得 進不得 若要通過這小道 又怕會掉下水河與火河中 這時候的惶恐不安 是可想而知的
這時 你就會想 我退也死 不退也會死 不如就往這一條道路走去
這時候 忽然這岸有人出聲告訴你 你就往這一條通道走去 就不會死了
對岸也有人出聲告訴你說 你就放心從這一條路走來 我會保護你的 你不用害怕擔心會掉下水河與火河中
於是 這人就下定決心 接受這岸與對岸人的說法 一心直去 而得渡
現在來回答你的問題
>為什麼〝聽經聞法〞就會得到超度呢?
經法是佛說 也就是上面比喻之這岸與對岸的人 當你聽聞到佛法 而信受奉行 就可以超越此岸度脫困苦到彼岸的安樂之境(無有困苦)
身痛心苦 是彼此增長的 因身病而心苦惱 因心苦惱而助長身病的惡化 兩者糾纏 加劇痛與苦
當你內心的煩惱為佛法所降伏時 身體的病痛自然隨之減輕 好比火與木 當木少時 火亦少(木比喻為身病 火比喻為心病)
希望能幫助你了解
2007-08-18 13:35:0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南無 3 · 0⤊ 0⤋
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
地藏答言: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略說是事...
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為造福利,
一切聖事七分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善男女等當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遊魂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
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
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是故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地藏菩薩本願經,囑累人天品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
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
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
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
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結論---
不只要「稱佛名號」、「念菩薩名」、「誦大乘經」,最好還要加上「設齋供養」,
全部作到,萬無一失也 !
至於為什麼...,這是佛法中的「阿賴耶識理論」,太深奧,
講了,你還是不會懂的,
下次有機會遇到地藏菩薩,請菩薩講給你聽,保證會讓你聽得「心生歡喜,踴躍無量」哦 !
2007-08-18 11:03:41 補充:
如果仁者真得想挑戰高難度的佛法,可以參考攝大乘論,「多聞熏習」那一段,
便能了解為什麼〝聽經聞法〞會得到超度 。(看不懂,別怪我 !)
2007-08-23 17:44:12 補充:
咦? 好像還有一題沒回答,那就再來一段吧 !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此法華經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此經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佛告曼殊室利,若見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
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108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
結論---
阿賴耶識理論太深奧,不懂也沒關係。只要知道一點就夠了,那就是...「佛菩薩,很慈悲。」
2007-08-17 11:10:2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善威儀 6 · 0⤊ 0⤋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看不破,放不下,假的也會使人受罪受累。
若聞經之後,大徹大悟,認清真假。
看破人生如夢一場。
從此妄心不生,不再流浪生死。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2007-08-17 10:42:38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2 · 0⤊ 0⤋
您好:另類的解讀:
〈聽經聞法〉就會得到超度呢?..就會減輕病痛呢?
可能嗎?可能嗎?可能嗎?可以告訴您不可能的,
〈聽經聞法〉只是轉移人病痛的注意力,病症還在,否則人就不會有因果病,
〈聽經聞法〉就會得到超度呢?.那.更是不可能?
要談超渡就深了,您必須要能〈通靈〉您才能瞭解〈靈〉的須求,要超渡到那裡?如何去?誰帶靈去?去找誰?一堆的問題?
拜託!既然超渡就沒有牌位,祖先也不用拜了!法會也不用做了!因為已經〈聽經聞法〉超渡了!這一切都是騙人的!
那些法師不也就白學了?不知是否今天的人思想太單純,都被這些專家、大師所蒙蔽,聽經聞法迴向真的如此簡單嗎?值得三思。
講句不好聽!誰超渡的?誰要背因果的責任?只要更靈講去找超渡的人,超渡的人就吃不完兜著走,因果的可怕不可不慎!
2007-08-17 09:45:15 · answer #7 · answered by 羅元竹 7 · 0⤊ 0⤋
無形眾比人更有急迫性解脫或投生善道,人反而會因為富裕而疏懶。
而且無形眾的小五通比人更加具備,如民間養小鬼、藏密供養鬼護法可以方便調查客戶可知梗概。
聽聞佛法、道理時更容易體會得悟,通常是投生善道來精進修行。
2007-08-17 08:58:08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5 · 0⤊ 0⤋
* *那一界就稱幽冥界**那是因為經典裡面所講到了都是因果之事 教人如何不造業 造了業會如何 人在世時有身體上等--等-的病痛之苦
但死後須受在世時所造惡業的果報.苦報 例如--*殺生--*若殺的是父母即是造了地獄的苦報 死後就會下了地獄 去為他所造的惡業付出代價 那裡的苦是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的 非常的苦
因為經是佛所說聽聞就會有很大的功德 那種功德是可以使一切眾生往上昇的 又如剛好超渡那個對象是正在地獄或正在受苦你拉他往上當然就會減輕他的痛苦哇
2007-08-17 07:22:53 · answer #9 · answered by ? 2 · 0⤊ 0⤋
應該是聽聞到宇宙中難得的妙法
而將煩惱汙濁的心境轉成清淨的心境
佛陀出現於人間是為了傳達正確的道理.使人走於正確的道路上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煩惱塵垢無法看見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與其說得到超度.倒不如說是掃去了煩惱塵垢
2007-08-17 04:14:35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哈佛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