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在小的時候,就都有聽過『臭臭』這個名詞!而至於是說『臭臭』到底又會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當然就是大便的俗稱呀!而例如要去上大號的時候,小朋友則都是說『要去臭臭』!而還有拉出來的糞便也就叫做『臭臭』!ㄚ那麼請問有沒有大大知道說為何大便要會有一種小朋友都常常在講的那種俗稱『臭臭』呢?
2007-08-14 19:09:54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胖虎(技安) 5 in 社會與文化 ➔ 語言
不好意思囉!我並非是要問說有關於糞便的專業知識!而我所要問
的則是說有沒有人知道說『臭臭』的這個名詞,它的由來到底又會
是哪裡呢?
2007-08-15 08:12:36 · update #1
那既然尿液也屬於算是一種臭的東西,ㄚ那麼為什麼尿液就沒有人
說是『臭臭』呢?而還有日常生活之中煮飯在用的瓦斯也是帶有著
一種蠻臭的味道呀!ㄚ那麼為什麼瓦斯也不叫做『臭臭』呢?
2007-08-17 11:59:30 · update #2
版主您好~~~
很棒的題目!
今天我們在台灣講的中文,其實可以說是集合了來自各個省籍用詞的精華,融會貫通之後成為非常豐富、多元的發展。
在某些省份的語言使用中,「糞便」一詞有一個比較俏皮些的替代字叫做「臭坨坨」或「臭坨」,望文生義不難想像它就是在形容狀態是一坨一坨的東西,而且味道臭臭的。
再進一步地說,如果要對牙牙學語中的嬰幼兒講到關於糞便,例如訓練小朋友自己上廁所等等,把「臭坨坨」轉換成「臭臭坨坨」或「臭臭」,方便小朋友的口語發音,也是屬於很常見的語言使用習慣。
語言使用與地域性有著密切關鍵,有些地方的民眾較流行說「臭臭」,到了另一個區域,那邊的民眾可能講「便便」比較多。以台語為例,也有些小朋友是唸成台語發音的「塞塞」。
這些當然都不是正式的中文用語,而是屬於日常生活的口語,受到各地方言、省籍、地方文化等不同因素影響,由此也可看到人類語言博大精深的奧妙。
2007-08-17 01:47:2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YLJ 7 · 0⤊ 0⤋
其實我覺得阿仁網友回答得也是很不錯的!
2007-08-25 19:12:3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胖虎(技安) 5 · 0⤊ 0⤋
原因很簡單,因為糞便聞起來就是「臭」,然後大人跟小孩講話
時,不是都會重複嗎?如:吃 「飯飯」、不乖就「打打」之類,因
此「臭」就變成「臭臭」。然後小孩嘛,總會很簡單講出他要做
的事,如:我「餓餓」、我「渴渴」之類,相對的也就有我想「大
大」、我想「臭臭」等等,暸嗎?
2007-08-19 19:19:15 補充:
就像糞便的話小孩就說「便便」,尿液就叫「尿尿」,而「瓦斯」
就明白講吧,免得小孩搞混。
2007-08-15 10:45:0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6 · 0⤊ 0⤋
食物在胃和小腸內進行消化、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的作用。結腸不產生酶,只有細菌起消化作用。結腸內有多種細菌,大腸杆菌70%,厭氧杆菌20%,還有鏈球菌、變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極少原生動物和螺旋體。腸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1、B2、維生素H、維生素B12、B6、蔚酸,葉酸和消旋泛酸。也能產生3-甲基吲哚(又稱糞臭素)、硫化氫使糞有臭味。
正常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質的糞便為棕黃色或黃色,有臭味,硬而成塊,含有很多革蘭氏陽性細菌。食用碳水化物的糞便為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含有很多革蘭氏陰性細菌。正常糞便稍有棕色,這是因有糞膽素和尿膽素,糞便顏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藥物可改變顏色。正常便為鹼性,其高低與在結腸存留時間長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門周遭皮膚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飲酒可引起肛門直腸回應性充血使痔瘡急性發作。
2007-08-14 20:22:2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沒有征服不了的地球 4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