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天理是不是 永恆久遠 清楚明白 紀錄 一切全部 身口意三業無論是多細微的念頭最後 絕對必定 精準公道回歸於付出者身上...
2007-07-30 04:17:04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我好感動好安慰... 你們都很不錯......
2007-07-30 18:22:03 · update #1
[因緣果報]....是非常複雜的牽扯關係....擁有神通,能觀八百世的阿羅漢,都無法看清真實.....
是否~~必定 精準公道回歸於付出者身上???
**有所種因...一定有果...但因為不是單純的一因一果,甚或[果報]產生前的眾多因緣;產生時的眾多因緣....都會互相影響!
簡單的舉例說[只是簡單假設]....假設甲乙二人過去都有殺生的因...但乙在今世,[過去所種善因緣]有所顯現...因此今世雖同樣受果,但乙有善因緣[貴人]相助...故比甲的果報,不痛苦!!----但此並非說甲過去沒種[善因緣]....只是在今世未顯現而已.....
**總之...[未來就是不定]....故可以透過[懺悔;淨心修持;廣結善緣;]行六度波羅密.......來改變未來的果.
-----甚或如[阿羅漢]証悟........而不受後有!!
但無論未來的結果如何不同....但其過程....的確是:
無論是多細微的念頭最後 絕對必定 精準公道回歸於付出者身上
2007-07-30 08:02:3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阿毘達摩大乘經: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解深密經: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萬法唯識......
自相藏識,故能「永恆久遠」也!
因相一切種子識,故能「相應三業」也!
果相異熟識,故能「精準回歸」也!
2007-07-30 12:30:5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善威儀 6 · 0⤊ 0⤋
實實在在真真確切.絲毫不差.
但是注意因果業報有3 種.1.善(善報)2.惡(惡報).3.無記(沒有記入.不構成報應).4微細不構成業報.(會累積到足夠構成業力.才會報應)
因為一切所有行為自己的意識都記錄的一請二楚.所以可以瞞過天下所有人.瞞不過自己.業力是自然牽引的.所以跑不掉.
南無日光佛
2007-07-30 08:07:2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藥師琉璃光佛-給你幸福光明 7 · 0⤊ 0⤋
自己因果,自己承擔.
這是不變的定論.
自己付出多少,好,壞.
在一生中,自己要慢慢承擔一切.
2007-07-30 07:20:3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3 · 0⤊ 0⤋
沒錯 世間一切人事物皆無常 唯有因果是常
古德云「公道世間惟白髮 貴人頭上不輕饒」
在此例舉上偈是大家都看得見的因果
若論世間公道 唯有每人項上白髮最公道
任你年輕時多有財富權貴 臨老還不是一樣白髮蒼蒼
誰也無法逃避無法避免。
若說細微的念頭 除了覺者之外 我等凡夫僅能辯得粗項念頭
細項念頭無從察覺 一彈指的時間有六十剎那
而一剎那有九百生滅 一秒鐘大概可彈個3、4次
四乘六十再乘九百 等於二十一萬六千次
一秒鐘即有二十一萬六千次的念頭 試問誰能察覺?
這還只是方便說 實際數目不止如此.........
2007-07-30 10:18:11 補充:
無論多細微的念頭 最後終將收於阿賴耶識裡頭
這阿賴耶識好比飛機上的黑盒子 紀錄著一切身口意三業力
當然包括上述念頭 有善念則成善的種子 惡念則為惡的種子
如果說讓種子萌芽 有了想法是「因」 而後付諸行動事末的結果是「果」
行善因得善果 反之則然 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 不再贅述
簡單來說 因果就像是鐵鍊一樣 一圈一圈環環相扣
又像是種子長成大樹 樹上生果子一般 而果子裡面又有種子
所以才說「果中有因 因中有果」 一點都不奇怪........呵呵
2007-07-30 06:18:0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常念 2 · 0⤊ 0⤋
您好:另類的解讀:
是要講真話!還是講假話!聽聽就好!
因果天理是不是 永恆、久遠 、清楚、明白 ,紀錄 一切全部 ,身、口、意三業,無論是多細微的念頭,最後 絕對必定 精準、公道回歸於付出者身上。
告訴您〈不一定〉因果有時只是一個道理,而非一個一成不變的定律,由其是在人為處事上,否則人就不會有輪迴,所有的人倫法理都將不存在,大多數人在正常的人文教育下學習成長,少數人是在錯誤的人文教育下學習成長,兩者背道而馳,所以解果不一樣,如您能對自己所有行為負責,您就跳出善,惡之外,如您能瞭解〈天命〉您就可以不受因果果報,但是很難。
參考!參考!
2007-07-30 05:39:3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羅元竹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