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考了三篇文章之後產生的疑問
夏之星系
http://xia4.org/post/405.htm
http://xia4.org/post/406.htm
http://xia4.org/post/407.htm
這三篇文章很詳細的描述了道教的系統。
道家修行分作六個層次:築基、煉精、煉氣、煉神、煉虛、合道。
而系統簡單說可以分成內丹道與外丹道。
其中外丹道已經沒落。
那佛教兩大系統。 一個系統叫「顯」,一個叫「密」。
這兩個系統的層次有辦法區分嗎?
2007-06-18 00:43:31 · 12 個解答 · 發問者 ZRC 1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顯密與修行層次並無關係,
那樣意思就是說,
兩個系統的修持過程完全不一樣?
看了目前大家的回答與意見,
然後找資料。
http://www.yogichen.org/cw/cw46/bmclist.html
佛教禪定實修體系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鈺堂
2007-06-18 09:38:37 · update #1
http://www.yogichen.org/cw/cw46/bmclist.html
佛教禪定實修體系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鈺堂
道位的八個次第
(1)以無常錢
(2)買出離土
(3)築戒律牆
(4)下菩提種
(5)灌大悲水
(6)施定力肥
(7)開智慧花
(8)結佛陀果
2007-06-18 09:38:55 · update #2
http://www.yogichen.org/cw/cw46/bmc09.html
圖表
((不過其實看不懂.....))
五種根本禪定
1、不淨觀
2、慈悲觀
3、界分別(六大)觀
4、因緣觀
5、數息觀
而且還要分大乘和小乘
分顯和密
會不會是太複雜了所以沒有人去分好層次?
2007-06-18 09:39:15 · update #3
(I)「世間禪定」
1.「根本味禪」
2.「根本淨禪」
(II)「出世間禪定」証得阿羅漢果
(九想觀、八背捨觀及十遍處觀)
(III)「出世間上上禪定」菩薩所修的禪法
(1) 自性禪
(2) 一切禪
(3) 難禪(譯註:難修之禪)
(4) 一切門禪
(5) 善人禪
(6) 一切行禪
(7) 除煩惱禪
(8) 此世他世樂禪
(9) 清淨淨禪(譯註:淨字重複,表清淨之相亦不可得。)
2007-06-18 09:46:08 · update #4
A.(天道人道鬼道)乘.......(六道內尚未離開輪迴)
B.聲聞乘 羅漢
C.菩薩乘 菩薩
D.佛覺乘 佛
(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分?)層次境界不同~
(1)以無常錢 A
(2)買出離土
(3)築戒律牆
(4)下菩提種 B
(5)灌大悲水
(6)施定力肥
(7)開智慧花 C
(8)結佛陀果 D
2007-06-18 10:01:25 · update #5
http://www.mahabodhi.org/mla/MP3/2006/061112_CT.pdf
有人做過的統整.......
2007-06-18 10:07:36 · update #6
http://www.xxc.idv.tw/blog/evam_maya_srutam/doc/TibetanBuddhist20050703.pdf
另外一種統整......
2007-06-18 10:09:58 · update #7
http://news.kdais.gov.tw/read.php?server=news.kdais.gov.tw&group=tw.bbs.campus.education&artnum=435&header
這是找到的補充資料
似乎
我問了一個很難解的問題........
就算看了我也解讀不出來
2007-06-21 00:22:44 · update #8
簡單來說
我是想得到類似這樣的答案
道家修行分作六個層次:築基、煉精、煉氣、煉神、煉虛、合道。
築基(在佛家修行算是哪個層次?)
煉精(哪個層次?)
煉氣(哪個層次?)
煉虛(哪個層次?)
合道(哪個層次?)
??(佛家修行是否有更高層次?)
2007-06-21 00:25:44 · update #9
找了一堆資料之後發現
不管是道家、道教、佛家、佛教....
我都理解的太少....@@
2007-06-21 00:26:52 · update #10
http://www.lsfjzx.cn/fj/bbs/dispbbs.asp?boardID=3&ID=76&page=1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答案了....
配合上非主流先生的回答.........
似乎就是最好的解答......
2007-06-24 21:15:14 · update #11
羅漢共分四果:
初果須陀洹:破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
二果斯陀含:破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但貪嗔癡三毒已很薄弱。
三果阿那含:破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嗔結、欲愛結。
四果阿羅和:破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嗔結、欲愛結,
色愛結、無色愛結、我慢結、掉舉結、無明結。
菩薩如[傾聽者]大德所言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十地加上【乾慧地】共分51階,其中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地前菩薩,還不是真正的菩薩 ,十地才是真正的[登地菩薩]。
十 地:
①歡喜地:在大菩提中(無上正知正覺),善得通達,覺心已通達於真如自性,盡能瞭解佛之境界,名為歡喜地。
②離垢地: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法差異之性能,都能明瞭它之同一根源,後來併同一地之性也滅除不住,名為離垢地。
③發光地:內心淨極,自性光明發生,名為發光地。
④燄慧地:自性光明已極,正覺圓滿,名為燄慧地。
⑤難勝地:一切諸法之同異,都不可得,名為難勝地。
⑥現前地:無為真如自性,自然發露淨明妙慧,名為現前地。
⑦遠行地:窮盡真如自性之邊際,名為遠行地。
⑧不動地:一心真如,如如不動,名為不動地。
⑨善慧地:發起真如心之妙用,名為善慧地。
⑩法雲地:於修習菩薩過程中,從此以往,修習之功用已畢,功德已經圓滿,到此方是真正修習佛法正位,所謂慈蔭妙雲,覆涅槃海,名為法雲地。
等覺:由凡夫境界,要求返本還元,證得本性真如,必須要逆轉生死海中之妄想流。如有一修習行持者依照上面所說次序,順行而至於正覺之性海,與諸佛法性相交,名為等覺之位,便和諸佛之菩提正覺相等了。
妙覺:到了等覺位以後,覺性才獲得金剛喻心中大定,由最初乾慧地,如是重重覺行圓滿,方盡妙覺,成無上道矣!
至於[菩堤道次廣論],末學只聞其名,未讀其書,不敢亂言。
但是就末學所知,密宗的層次是由上師評判的。
所謂的[密],所傳之法,是不得公開的,[法],也需上師傳授方有用。
2007-06-18 17:32:33 補充:
以前末學的上師,是先傳[綠度母神咒],但我只學一年,所以對於密法,因不知,所以不敢亂言。
2007-06-24 15:36:38 補充:
很難比對,且修佛或修道,靈光的顏色不一樣,呂祖純陽可說是融合佛道的覺者,以下是他的[百字碑],內容很精確,僅供參考:
2007-06-24 15:37:09 補充:
養氣忘言守 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 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 應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 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 壺中坎離配
陰陽生反覆 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 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 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 明通造化機
都來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2007-06-18 13:29:0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小小 4 · 0⤊ 0⤋
必收一身元氣.
歸於一性之中.
一性分三.
既人身中之,精氣神.
精化氣,氣化神,妙義難論.
2007-06-25 13:56:2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3 · 0⤊ 0⤋
您是想找到後照著修行嗎?
看了佛祖的故事裡面提到
佛祖修行的腳步
1.體認到生老病死等無常,有了人生是苦,要如何脫離苦海的想法
2.入深山找老師至門下修行(當時背景是印度,很多苦行增)
3.老師所教的無法解開脫離苦海的疑惑
4.自行苦修(不吃不喝)
5.被牧羊女所救體認苦修無法脫離苦海
6.自行苦修得証<<重點:他在修行時心裡想了什麼而得証
7.渡化世人<<証道不是終點,証道要能幫助別人
8.行走各地佈道
9.涅盤
重點在於6&7
6.>>有本內觀的書中有提及當時(內觀即)佛祖樹下苦修時想什麼怎麼想,在印度有內觀體驗營
7.>>佛家精神:無私地助人
照著佛祖的故事做一遍+多看佛書 你就知道佛家該如何修行
2007-06-22 09:02:2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佳玲 2 · 0⤊ 0⤋
您好:另類的解讀:
道本不分人分道,不論您所學的是儒家、是道家、是佛家、是耶家、是回家、或是新興宗教,都是在學道,基本上道可分為有形、有為、無形、無為四個道,每個道裡面都分成六個層次,粗、細、微、玄、妙、真、一般人講粗理,老師講細理,科學家講微理,玄理、妙理就超乎人所認知的道理,如此五個理您都弄懂,您才能知道,什麼是真理,天下沒有一個人能瞭解透徹,也沒有一種宗教能傳授,因為〈道〉是活的,〈教〉是死的,如何運用存乎一心,參考!參考!您能瞭解嗎
2007-06-23 04:21:52 補充:
如果您願意,好好照著我的部落格裡面的文章修,該懂的要弄懂,該做到的做到,您就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道理,我所認知與寫出來的也只不過是皮毛,就已經讓人深不可測,還有更深的道理,根本不是人可從幾本經典可一窺奇奧的,而是人的無知迷失於經典之中無法自拔。參考!不信您試試!
勸您好好把人的本份做好,佛不是人人可做,菩薩也不好做,有天您瞭解後,您就會知道?想一想自己,看一看眾生相,如果您是佛!您該如何?用同理心多看看自己,您就知道我所言不假。
2007-06-23 04:33:29 補充:
修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是要用一輩子來修,還不見得修得成,是您累世的修為,才有您今世的果,從自己身上去找累世的〈靈慧〉,而不是外求今生的〈知識〉。
2007-06-24 09:22:30 補充:
現今的宗教思想、教育、學習與學校、思想、教育、學習都是以人為本,但是人除了〈人本〉思想教育學習外、還有更深的無形〈靈慧〉的思想、教育、學習這方面就如缺,如何闡釋就費思量,講的玄說妖言惑眾,講的妙說瞎掰,講出真理別人當您是瘋子,既始〈佛祖〉再世也無能為力,實與道的傳承有關,非時不降、非人不傳,人心的貪婪善變一考就倒,億萬人中難得有一,千挑萬選能成〈佛道〉者鮮也,並非不能而是不夠真心、不夠誠心、不夠忍心、不夠恆心、不夠耐心、不夠忠心、一堆的心都不夠當然學不到東西。
2007-06-26 09:00:53 補充:
現今留下的〈經〉大都被人曲解或是篡改,而〈經〉是不可以去解釋,而是要去印證,問題是今天能印證的人不多,講經的人一大堆,佛講了幾十年的經那一部先講,那一部後講,您如果不知道,您又如能瞭知佛所說的意境,還有佛說不可說,不可說的是什麼?所以佛在滅度之前才說:不要外求,心外無佛的道理,但是今天的人不明,佛所講的都是以〈人〉為〈主〉的人間道,還有六道、靈道、天道┬等等,如此的玄與妙,則講述的不多,所以佛還沒有把〈真道〉講完,醒思!
2007-06-19 08:28:1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羅元竹 7 · 0⤊ 0⤋
看了 可是沒有懂@@".......
2007-06-18 14:19:35 補充:
其實我只是想知道說
修行的人入門是做什麼?
然後
修行到超脫輪迴的人他們接下來要做什麼?
六道眾生皆可聞佛法~
那也有可能三善道的人聞佛法~福慧雙修脫輪迴
證得羅漢果位 (當然說證得者自然知道自己證得)
那到羅漢果位
菩薩發願成菩薩(同上可知道)
佛發願成佛(同上)
哪?
每個層次的差異
是怎樣?之類的.......
2007-06-19 17:29:58 補充:
非主流和傾聽者的回答已經很接近我覺得像答案的回答了.........
而各位的回答也讓我有更多的了解.........
在讓時間多一些流轉....說不定有更好的答案
2007-06-18 10:12:1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ZRC 1 · 0⤊ 0⤋
簡言之
顯教屬頓悟
密教屬漸契
頓悟者,頓息妄念
漸契者,漸契菩提
頓悟屬理,漸契屬修
理是聞思,修指行証
兩者是一不是二
顯教注重方便引導
密教注重次第精進
也可以說顯教是引導眾生入門,密教接引眾生成就
密之義,非指秘密,而是自心自悟,因為自心只有自己知,他人不知,故稱為密
六祖壇經:惠明向能大師請益得法後
更問:除此歷代聖人所言之密語密意外有無更密?
能大師答言:與汝說即非密,密在汝邊!
意思是指,若由有來告訴你,你無法體會,只有自己去體會才會了解我所指的密!
就像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體驗,而不是問別人的人生體驗,若用別人的體驗為自己的體驗,永遠也不會了解自己是誰!
2007-06-18 12:54:07 補充:
佛教密法次第
即四聖諦,十二因緣,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道即能通之義,品猶類也。合四念處等法門為三十七,皆是入道淺深之氣類,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處〕,念即想念,處即身受心法也。
一、身念處,謂觀此色身,皆是不淨也。
二、受念處,謂觀領受好惡等事,悉皆是苦也。
三、心念處,謂觀此識心生滅無常也。
四、法念處,謂觀諸法從因緣生,皆無有我也。
2007-06-18 12:54:25 補充:
〔二、四正勤〕,正謂不邪,勤謂不怠。
一、已生惡,令永斷。謂一切惡法,若已生者,當精勤一心決剔,令其永斷除也。
二、未生惡,令不生。謂一切惡法,若未生時,當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復萌生也。
三、未生善,令生。謂諸善法,若未生時,當精勤一心勇猛,令其發生也。
四、已生善,令增長。謂諸善法,若已生者,當精勤一心修習,令其增長也。
〔三、四如意足〕,謂所修之法,如願滿足也。
一、欲如意足,謂希慕所修之法,如願滿足也。
二、精進如意足,謂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如願滿足也。
三、念如意足,謂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也。
四、思惟如意足,謂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也。
2007-06-18 12:54:48 補充: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義,謂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
一、信根,謂信於正道也。
二、精進根,謂修正法無間無雜也。
三、念根,謂於正法記憶不忘也。
四、定根,謂攝心不散也。
五、慧根,謂於諸法觀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謂能破惡成善也。
一、信力,謂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也。
二、精進力,謂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事也。
三、念力,謂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
四、定力,謂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也。
五、慧力,謂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發真無漏也。
2007-06-18 12:55:10 補充: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思惑者,分別曰見惑,貪愛曰思惑也。真無漏者,謂阿羅漢斷見、思惑盡,不漏落三界生死,異於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覺分〕,覺即覺了,分即支分。謂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齊也。
一、擇覺分,謂揀擇諸法之真偽也。
二、精進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也。
三、喜覺分,謂契悟真法,得懽喜也。
四、除覺分,謂斷除諸見煩惱也。
五、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也。
六、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也。
七、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2007-06-18 13:00:07 補充: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
一、正見,謂能見真理也。
二、正思惟,謂心無邪念也。
三、正語,謂言無虛妄也。
四、正業,謂白淨善業也。
五、正命,謂依法乞食活命也。
六、正精進,謂修諸道行無間雜也。
七、正念,謂專心憶念善法也。
八、正定,謂一心住於真空之理也。
六祖壇經機緣品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
一、正見,謂能見真理也。
二、正思惟,謂心無邪念也。
三、正語,謂言無虛妄也。
四、正業,謂白淨善業也。
五、正命,謂依法乞食活命也。
六、正精進,謂修諸道行無間雜也。
七、正念,謂專心憶念善法也。
八、正定,謂一心住於真空之理也。
2007-06-18 13:00:23 補充:
即然兩義是一,諸學道者需要顯密雙修,慧福雙修,理事雙修,慧定雙修,雙修是正,知行合一,圓融無礙!
六祖祖壇經:
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
2007-06-18 13:45:26 補充:
版主 您真的看了末學打的字了嗎?
2007-06-18 16:24:48 補充:
要回家總要知道路怎麼走
要知道路怎麼走總要有地圖
各類果位就如回家所走的路段,看到的不同境界
例如中山南北路喻為佛道,前後共六段
從北路起
一段名入流(須陀洹),正走上回家的路
二段名一往來(斯陀含),心中妄念往來一次即不再生
二段名不來(阿那含),心中生滅妄念不來
中山南路一段,入名無學位(阿羅漢),証一切法空,離欲,悟無生智,止此不再前進,名不迴心阿羅漢
二段三段,名菩薩道,亦名迴心阿羅漢,行六度波羅密
認識路是理悟即顯教,名入門,入不二之法門,開始覺醒(始覺)
行進是漸契,即密教,名証道,証本心淨,本自不生亦無從滅,住無住心
成道即歸本覺,歸本來覺性,通達無取捨,二邊三際斷
2007-06-18 16:34:59 補充:
本覺即無上正等正覺,梵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07-06-18 16:44:06 補充:
証阿羅漢即超脫輪迴
輪迴之義,生滅也,時時受生受滅即輪迴,念起即生,念絕即滅,六道輪迴是自心相,自心相生業力,業力牽引而輪迴
菩薩及佛是假名,不實有,唯心是佛,心外無別佛,心本不生故不滅,心本無失,常自在,念善是菩薩,念惡即惡魔,念善上三道,念惡下三道,故知一切果位不實有,是心做佛,是心做魔
2007-06-18 08:52:51 · answer #6 · answered by 213 7 · 0⤊ 0⤋
陳健民上師有本著作叫佛教禪定,可以找找。把顯密區別很有系統的陳述出來,不過翻譯上不順之處頗多,meditation翻成禪定,意義就差很多。
2007-06-18 08:07:08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5 · 0⤊ 0⤋
密教有本重要的書籍,在台灣也很流行,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
就是解說修佛次第的一本書。
可惜翻譯成華文的時候,有些不流暢,自己讀起來不見得容易。
顯教也有一本重要的相關書籍,就是印順導師寫的成佛之道。
也是解說修佛次第的書。
如果您想要直接由佛經入門,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很好的教材。
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十地,然後是等覺、妙覺,正是華嚴經的主要內容。
不只說理,華嚴經還以非常大的篇幅,介紹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在解釋上述成佛次第的實踐法門。
僅提供給大家一點參考。
2007-06-18 06:39:08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7 · 0⤊ 0⤋
戒-定-慧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專心-明白事裡)
聞-思-修(聽別人所說的話-想看看是否正確-親自去實驗)
福德-智慧(做中覺.覺中做)
2007-06-18 04:09:28 · answer #9 · answered by 哈佛 7 · 0⤊ 0⤋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2007-06-18 00:46:54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大名哥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