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九流十家中的"墨家"最後是如何在歷史中消失的?
2007-03-28 17:14:55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墨家學派的突然消亡,始終困擾著人們。對此,許多墨學研究者多有涉及,且口徑大體一致,即墨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所有這些分析都沒能回答墨家消失的突然性問題。先秦諸子學到了漢代,或顯或隱、或盛或衰,大多有蹤跡可尋,唯獨墨家,卻像謎一樣消失了。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個有著強烈社會實踐精神的學派。正是因爲這種實踐自已社會理想的需要,才使得墨家在先秦衆多流派中,成爲唯一一個有著嚴格組織的學派。墨者們還有著嚴格的自律精神,他們“以繩墨自矯”,嚴格要求自已。所謂繩墨,即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線。而正是這種“以繩墨自矯”、嚴格自律的特徵,才是這個學派被人稱作墨家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爲他們瞼黑或是墨子受過黥刑。正是這種對理想的堅持與執著,墨者們具有一種勇敢的精神,爲了公理與道義,他們可以義無反顧地獻出自己的生命。西漢初年的陸賈說:墨門多勇士。《淮南子》書則說,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些,都是對墨家獻身精神的真實記載。而墨家對於社會實踐的參與,又多以有組織的群體形式出現,於是這種獻身精神,便很容易表現爲一種集體行爲。以崇高的理想爲目標,以嚴格的組織爲規範,以甘願爲理想而獻身爲精神,這便是墨家的總體特徵。當他們以集體的、群體的方式參與社會變革與實踐時,他們能顯示出一種力量。然而,悲劇性的結果可能恰好也就在其中:當這個群體遭受強力打擊時,以他們對正義與理想的執著,以他們寧可死而決不後退的精神,其結果,便不是土崩瓦解而只能是寸草無生了。土崩瓦解尚可收拾,寸草無生則無以爲繼了!
墨家的突然消亡是否可以這樣解釋呢?
先秦墨家作爲一個學術流派突然消失了,但他們的精神與行爲風格卻並沒消失。去讀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寫的《遊俠列傳》,遊俠們那種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赴人之危厄、救人之急難等精神與行事,不就象墨家中人嗎?只是他們的名稱已不再是墨家或墨者,而是被稱作——遊俠!
葛兆光從內部因素分析墨家流派消失原因:墨子一系發展為宗教團體,嚴格的人身依附、團體的封閉性和傳承的專制性以及嚴苛的要求,對技術的追求也淡化了對思想的追求。
李澤厚從外部因素分析:秦漢以來,殘酷的封建剝削思想文化專制,使墨家思想賴以產生與發展的環境消失。
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爲秦漢社會的遊俠。
2007-03-28 18:10: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秋山REIKA 7 · 0⤊ 0⤋
墨子堪稱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墨子魯國人。出生社會下層。最初受業於儒家(《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因不滿儒家維護強權高貴尊尊親親壓抑人性的統治思想,及對儒家強調的繁文縟節和靡財害事的喪葬報有疑慮,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強調要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遂脫離儒家的「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而創立墨家。
這樣的創立背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自然被當權者跟權力受益者視為異端,不消失也難。
2007-03-28 20:19: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秦 6 · 0⤊ 0⤋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墨家主張[兼愛]和[非攻],它的追隨者大多為平民。但因墨家的部份主張違反人性,加上墨子死後,墨家發生分裂,不久即趨為衰微。
2007-03-28 17:18:0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蘋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