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客家人)源起於哪個朝代及歷代客家名人(清朝之前)都可以
請問(客家人)源起於哪個朝代及歷代客家名人(清朝之前)都可以

2007-03-28 13:31:32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麻煩各位越詳細越好~

2007-03-28 13:34:21 · update #1

樓下這位大大可以補充(客家)名人嗎?
有沒有(將軍級)或是大臣級人物?

2007-03-29 09:16:22 · update #2

5 個解答

客家起源: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土著說和中原說。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漢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

一般認為,客家民系是少數南遷漢族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於閩、粵、贛連結地區,經過與當地畲、瑤等人口居多數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於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個漢族民系。其文化的主要特徵及表現出繼承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一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一個群體,其成員就應該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徵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是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

根據族譜和史冊,客家人是指靖康之變後遷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們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這些中原男子與當地的越女通婚,後代繼承了父輩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繼承了百越的風俗,所以客家話具有宋代漢語及百越語的特點。他們與秦人後裔的廣東人及晉人後裔的閩南人的關係並不好。

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一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乾嘉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台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雲:『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閩粵客向台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台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台灣。不過,最早來臺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臺,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對臺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臺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

台灣客家人分佈
臺灣客家人主要聚集在靠山的丘陵地,多形成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箇中代表如:

#海陸(海豐、新竹)腔
桃園縣: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富岡地區。
新竹縣:全縣(除了竹北市及關西鎮部分地區)。
花蓮縣:花東縱谷平原。
#四縣腔(目前之新聞官方語)
桃園縣:中壢市、龍潭鄉、平鎮市、楊梅鎮。
新竹縣:關西鎮部分地區。
苗栗縣:不靠海的內陸地區。
高雄縣及屏東縣:六堆地區
#大埔腔(東勢腔)
臺中縣:豐原市、東勢鎮,石岡鄉,新社鄉。
#詔安腔
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
桃園縣:八德市部分地區、大溪鎮的黃興村。
台北縣:新店市的安坑庄。
南投縣:中寮鄉部分地區。
宜蘭縣:部分地區。
#饒平腔(楊梅腔)
桃園縣:部分地區。
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地區。
花蓮縣:部分地區。

歷史名人
宋湘,袁崇煥,黃遵憲,洪秀全,韋昌輝,丘逢甲,劉永福,宋應星,
馮雲山,楊秀清,李秀成,石達開,丁日昌,宋嘉樹,羅明,羅芳伯

2007-04-02 01:42:34 補充:
宋湘,字煥襄,號芷灣,清代中葉著名詩人。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或又字自如),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生於廣東嘉應州。晚清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2007-04-02 01:43:57 補充: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洪仁坤、洪火秀,客家人,清嘉慶十八年生於廣東花縣(今花都區)福源水村,後來移居到官祿土布村。洪秀全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領袖,建立太平天國,稱「天王」.

韋昌輝(1823年或1826年-1856年),又名韋正,廣西桂平縣金田村人,壯族,是太平天國早期重要的領導人之一。韋昌輝被天王洪秀全封為五王中的北王.

丘逢甲(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1],1912年2月25日逝世於廣東),本名丘秉淵,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是一位臺灣詩人和教育家。

2007-04-02 01:45:33 補充:
劉永福(1837年—1917年),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中國清朝時軍人。

宋應星(1587年—1666年),字長庚,江西奉新北鄉雅溪牌坊村人。中國明朝著名科學家。

馮雲山(約1815年—1852年),廣東花縣(現廣州市花都區)人,是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所封五王之一的南王,稱七千歲。馮雲山是洪秀全最早的支持者,是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

楊秀清(1821年—1856年),原名嗣龍,廣西桂平客家人,太平天國重要領袖之一,被天王洪秀全封為五王之一的東王.

2007-04-02 01:47:37 補充:
李秀成(1823年-1864年),原名李以文,洪秀全賜名秀成,廣西藤縣人,是太平天國重要將領,被封忠王。

石達開(1831年-1863年),別名亞達,外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首封之五王之一,為翼王.

丁日昌,(1823年—1882年),清朝洋務運動主要人物,軍事家,政治家。

宋嘉澍(1863年—1918年5月4日),中國海南島文昌人,原名韓教準,乳名阿虎,英文名字查理(Charlie),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之父。生父是韓鴻翼。他是著名傳教士,是孫中山革命支持者。

2007-04-01 21:38:4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ita 5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9-02 01:44:3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KHUBPZFXIMSI 1 · 0 0

根據1991年《中國遺傳學報》所做的全國人種基因比對後,發現全國漢人中,閩南人(廈門、汕頭)、客家人(梅縣)的民族主體都是南方的民族(佔七成五到九成以上的基因),廣州人的北方血統比梅縣人更低。

2010-03-20 11:12:1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很多革命家及政治人物都是客家人 舉個例子 中國重要的領導人物=鄧小平

革命13次才成功的孫中山!

2010-02-06 08:56:5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胖胖宏 1 · 0 0


客家人由來




康熙22年(1863)清軍平定台灣。翌年設台灣一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由於舊日鄭氏部眾,多半逃亡南洋群島,全台空虛,人煙寥落;加上閩粵沿海人民因生活所迫,大陸沿海居民乃不斷冒險偷渡來台墾殖。早期客家人的來台,大約在清廷平定台灣之後二、三年間(即康熙二十五、六年);那時海禁初開,閩、粵人民因受生活環境所迫,大量東移來台謀生。只是閩南人因為佔地利(閩、台兩地較近,渡台容易)以及人和(台灣在明鄭時代原為閩人的天下)關係,自然較居優勢;而粵東客家人一則來台較遲,二則受各種政令限制(施琅奏請清廷禁止潮、惠人民自由來台)關係,自然居下風。

那時候,客家人渡海來台,原先想在府治(今台南市)附近拓殖;但府治附近已為閩南人佔有,無餘土可闢;乃於東門外墾闢菜園,以維生計。其後,約在康熙27年,清廷續遣部隊中有一隊是由嘉應州徵募的客家兵,人數約有一百多人。他們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役四年後解隊,被安置在濫濫莊(今屏東縣萬丹鄉附近)從事屯田。


大約在康熙30年(1691)左右,客家人聽聞屏東下淡水溪東岸,有大量未墾殖的荒埔,於是冒著瘴癘、番害的侵襲,相率前往開墾。1696年施琅死後,禁止潮、惠人民來台的禁令漸弛,粵東客家人乃聞風接踵而至,於是人口遽增,墾區日擴。


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變時,三十大庄六十四小庄,曾糾合一萬二千餘人組織「六堆義軍」,協助清軍攻剿朱一貴黨眾。事變平定後,清廷封以「義民」者,計有李、侯、艾、邱、朱、涂、劉、陳、鐘、梁、賴、古、黃、林、何等十五姓。由此可見,當時移居該地區的客家人眾多,以及發展的迅速。



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一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乾嘉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臺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圖片參考:http://www2.mtjh.kh.edu.tw/~cyber9202/My Webs/into[1].gif
客家人遷徙圖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云:『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







台灣客家起源

圖片參考:http://www2.mtjh.kh.edu.tw/~cyber9202/My Webs/into[1].gif
客家人分布圖




http://www2.mtjh.kh.edu.tw/~cyber9202/My Webs/02.htm

2007-03-31 17:47:39 補充:
南宋起兵勤王救國的文天祥,領導太平天國運動的洪秀全,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新民主義革命中的朱德、葉劍英元帥和葉挺將軍都是客家人的優秀代表。
http://big5.ccnt.com.cn/china/qiaox-qiaor/qingg-guy/kej-renw/history-12.htm

2007-03-31 17:49:27 補充:
http://big5.ccnt.com.cn/china/qiaox-qiaor/qingg-guy/kej-renw/history-22.htm

上面幾個名人均是偉大的客家人

2007-03-28 13:51:5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中壢宇宣水電衛材張先生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