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杜鵑鳥如何維持體溫? ( 太冷 太熱 怎麼辦? )
如何保護自己?
有什麼社會行為? ( 傳遞訊息 分工合作 社會組織 )

2007-03-27 06:09:2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科學 其他:科學

3 個解答

杜鵑鳥,全長約26公分,全身石板灰色,胸及腹部有若干黑色斑紋,尾羽黑色分布於西伯利亞、大陸東北、華北,冬季南遷於華南、東南亞,在台灣地區為春秋季過境鳥昆蟲為其主要食物,有時也吃蝸牛、青蛙、蜥蜴、果實和幼鳥。
1.杜鵑鳥身上大致可分成八個羽毛區。一隻剛孵出的幼鳥要經過三、四天才會逐漸在那八個羽區長出羽毛的芽。所以,我們觀查小鳥長羽毛時,會發現有些地方是一根根黑黑的芽,有些則是沒有毛的皮膚。而我們之所以在視覺上會覺的整隻都有毛,是因為羽毛長出後向外擴張的結果。鳥的羽毛可區分為二種:掌管飛行的羽毛,比較硬、較長、較大。保護皮膚的羽毛則較軟(例雞毛撢子)。羽毛除在飛行時很重要,還有保溫,抗熱的功能,可將自己的體溫維持在40~41度。我們在看冬天及夏天的麻雀,會發現:冬天的麻雀比較胖。鳥的羽毛有隔絕作用,牠將羽毛膨大,容納空氣於其中,再以自己的體溫加熱空氣,以便保暖。夏天時,小鳥將羽毛平貼在身上,擠去空氣以阻隔外面的熱度。所以鳥除了覓食,休息外,就忙著整理羽毛,保持其一定的敏銳度。

2.杜鵑鳥有托卵習性,自己不築巢,反而將卵產于地上,再銜入他鳥的巢中,予以孵育,來保護自己下一代。杜鵑鳥將卵產在其他鳥類的巢中,杜鵑鳥的卵和寄主的卵顏色相似,而小杜鵑鳥孵出時也模擬寄主的小鳥,寄主分辨不出,一同撫養。

3.杜鵑鳥好像無社會組織之記載,僅見於諸舊記載。在明代李時珍撰本草綱目,有杜鵑之形態、生態記錄:「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鳴,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藏蟄。」,由此來看杜鵑鳥是屬個別行動類,因為它不築巢育子,無群体社會之結構組織。

2007-03-27 07:16:2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孤帆張 7 · 0 0

杜鵑鳥是鳥類世界裡惡名昭彰的「寄生」蟲,具有很特殊的寄生行為;杜鵑鳥的鳥媽媽並不會安份守己地自己築巢、孵蛋,反而趁葦鶯媽媽離開巢的空檔時,偷偷地叼起一顆主人的蛋,然後再把自己的蛋產進巢中(如圖一),就在短短不到十秒鐘的時間內,成功地「偷天換日」,讓自己的寶貝蛋「混」進了葦鶯的家裡。而因為杜鵑鳥鳥蛋的外形和葦鶯蛋類似,從外面回來的葦鶯一時不察,仍然很盡責地繼續孵蛋,杜鵑鳥的寶貝蛋就這樣成功地矇混過關了。

不但如此,等到杜鵑的寶貝蛋一孵出來,還會有更「恐怖」的畫面出現呢!剛孵化的牠們雖然還非常的稚嫩──羽毛還沒有長出來、眼睛也還沒有睜開,就會本能地用背部將其他「正牌」的葦鶯蛋或寶寶,一個個的頂出巢外(如圖二),只留下自己待在巢中,無辜地張大嘴巴獨享葦鶯親鳥所餵的食物。

而說得也妙,雖然杜鵑寶寶的體型顯然比葦鶯大上許多(如圖三),葦鶯親鳥還是會含莘茹苦地把這「寄生」在牠們家的「冒牌貨」撫養長大。大自然真的是無奇不有!

不過啊,雖然這的確是個恐怖的景象,小芽子們可別認為杜鵑鳥的小寶寶是
生性「邪惡」的「壞蛋」啊;因為這是牠們天生具有的「本能行為」,是不能以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來看待牠們的啊!

通常鳥類都自己下蛋並孵育小鳥,可是杜鵑鳥的繁殖習性卻是與眾不同。

杜鵑鳥的樣子和猛禽類中的雀鷹非常相似,牠的背面是灰色的,腹部還有許多細的橫斑。所以當牠飛進森林時,許多小鳥以為是雀鷹來了,紛紛逃離,而杜鵑鳥就趁這個時候,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小型鳥的巢中。

杜鵑鳥每隔幾天才產一個蛋,和其他鳥類每天產一個不同,而且牠專挑鶯、鶇等鳥類的巢下蛋。聰明的牠,因為自己的蛋各式各樣,顏色也有差,所以牠還會找巢中蛋和自己蛋相近的鳥巢,以免其他鳥類發現。

杜鵑鳥比一般鳥類的體型都大,食量也很驚人,而且牠的蛋要比其他鳥類早孵化出來,一旦幼鳥孵出,牠便會使出潛藏的本能,也就是特殊適應寄生生活的習性,把原本巢中的鳥蛋全部推出鳥巢,獨佔成鳥對牠的撫育。

不過雖然杜鵑鳥有此寄生習性,但牠大量捕捉害蟲為食,對人類還算有益。219+48

2007-03-28 17:44:1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隆奕 3 · 0 0

小杜鵑 (英系外來名;台灣鳥類名錄,1969;1995)
學名:Cucu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英文:Little Cuckoo.
全長:26公分





內 容 解 說















杜鵑在中國文學上,牠是文人寫作主要題材,只要涉獵一些中國文學書籍,就可發現有關杜鵑的故事,或詩歌藝文。
惟唐代詩人杜甫有一首杜鵑詩,描寫此托卵鳥特性,亦與望帝傳說相附會,有云:
「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餧其子,禮若奉至尊。」
此見於蜀志(李庸,東漢)之杜鵑鳥名,今台灣鳥類名錄卻將之改稱為小杜鵑,乃由英名Little Cuckoo翻譯之外來名;在杜鵑屬中,牠之體型較小而名。
杜鵑科鳥是著名的托卵性鳥類,自己不築巢,而將卵產在其它小型鳥之巢中,讓他鳥代孵和代育雛。牠們為了托卵於小鳥巢,嚇走小鳥,其胸腹部羽色,長得極似鷹類之暗褐色橫帶紋。其飛姿亦似鷹類之飛翔,盤旋於林間。牠們有“特約”的鳥巢,非每一種小鳥巢都可以托卵。一般均較巢主之雛早出殼;惟眼睛雖未開,卻據其觸覺以背推出其巢主之雛,或未孵化之卵於巢外。據觀察杜鵑科鳥布穀這種本能反應,大約能維持四天,其背部的敏感帶,接觸到任何東西,例如由上面掉下來的果實、樹葉或樹枝,均會引起這種動作(Peterson,1971)。惟巢主亦對於被推出巢外的雛鳥或卵,不但不搬回巢內,反而將牠們銜去遠處捨棄,而獨佔其巢的杜鵑雛鳥,則享受巢主攜回之全部食物。
在台灣,杜鵑為稀有的冬侯鳥,牠們繁殖於東北亞、華東至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產於北方者,冬季南遷於暖和的華南、東南亞、西至非洲東南部等地避寒。
杜鵑科鳥的食性,有特別的嗜好。大部份小鳥對毛毛蟲興趣不濃,頂多只吸取其體液而留下毛皮。惟杜鵑科鳥則與一般鳥類有所不同,毛毛蟲為其喜愛。
杜鵑、布穀及公孫等三者,一般其羽衣雌雄同色,上身至尾部為鉛灰色。惟其中少部份雌鳥則反常,其羽衣呈類似鷹類之褐色(Hepatic phase肝臟色)。雌鳥這種類似澤鵟等之雌鳥羽衣色紋,亦是一種高明的擬態。
http://www.fhk.gov.tw/fhkbook/twness/twness.asp-sq_no=62.htm

2007-03-27 08:29:3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