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鐘錶未發明或未傳入中國以前,日照是標定時間的唯一工具,但中國板圖廣大,在不同季節的日照時間有很大差別,而在東北,東南沿海與西北差了兩個時區,日出和日落的時間也不同,有幾個問題希望各位達人賜教:
1.中國古代都以十二個時辰來表明時間,在漢,唐,宋,元等統一朝代,全國是否有統一的標準時間?以什麼作為標準?如何解決不同時區的時差問題?
2.在京城,省城,縣城會有日晷,砂漏,水鐘,更鼓等報時工具,但在小鎮和鄉村以以何種方法來分辨時刻?
3.報時工具的誤差如何校正?
4.在日照量不同的地區,時辰是否相同?
5.更夫是公家編制或是私營,報時的標準何在?
2007-03-26 14:10:3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先說明時間的觀念,再回答你的問題:
中國人的時間觀
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時間的概念是人類認識、歸納、描述自然的結果。在中國,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輪迴,《說文解字》曰:時,四時也;《管子山權數》說:時者,所以記歲也。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時間的概念涵蓋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運動,《孟子 篇敘》注:「謂時曰支幹五行相孤虛之屬也。」可見「時」是用來描述一切運動過程的統一屬性的,這就是時的內涵。
由於中國古代人們研究的問題基本都是宏觀的、粗獷的、慢節奏的,所以只重視了「時」的問題。後來因為研究快速的、瞬時性的對象需要,補充進了「間」的概念。於是,時間便涵蓋了運動過程的連續狀態和瞬時狀態,其內涵得到了最後的豐富和完善,「時間」一詞也就最後定型了。
~以上引用自維基百科~
~以下我是胡說八道,但自信應該還有幾分道理,希望大家指點指點我思考不週之處:
1. 古代的世界(包含中國跟其他世界),交通並不方便,最快的交通工具不過是馬,根本上不認為「時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差異。假設關羽騎上赤兔馬(日行千里),往西狂奔去追日,你認為他會發現太陽下山速度變慢了嗎?留在原點的人,如果有無線電,或許可以呼叫關先生,相互討論一番;但古代並沒有這樣的東西,所以,時差的觀念並不存在,自然不會去區分時區。古代中國幅遠廣闊,馬上飛遞者,不過日行三百里。就算到清代安徽巡撫寄往朝廷的題本、奏折,限定日子是十五天。都是用「天」當時間單位,小到「時」的單位,根本不可能。
2.日晷的設計是相當簡單的,立上根竹竿就是了。何況鄉下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需要清楚的知道時間。睡遲了晚起,稱為「日上三竿」,那是幾點ㄚ?教育部成語典的解釋~
日上三竿:太陽已上升到三根竹竿相接的高度。表示時候不早了。
有人說大概是8~9點,拜託三根竹竿有多高?用什麼竹子當標準?古代人根本不管詳細的正確時刻。反正就是太陽頂高高的。
3.校正的問題~中國古代的計時儀器有太陽鐘和機械鐘兩類。
太陽鐘是以太陽的投影和方位來計時,分別以土圭、圭表、日晷為代表。由於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機械鐘應運而生,代表有水鐘、香篆鐘、沙漏。不過,還是老觀念,古人的時間有必要這麼準嗎?反正,到另一個地方,還有當地的「標準時間」ㄚ。
京城的標準時間,一出城門就沒人知道了,那校正幹嘛?也沒人曉得不一樣ㄚ!
4.在日照量不同的地區,時辰是否相同?這個問題是肯定的,北方稱為「玄武」,有黑色、寒冷、冬季的意思,也暗指日照不長之意;南方稱「朱雀」,有紅色、炎熱、夏季的意思,也暗指日照較長,較為明亮之意。
5.更夫,古代又稱更卒,舊時打更巡夜的人。福惠全書˙卷二˙蒞任部˙發各告示:其鼓樓更夫,每晚泒定五人,輪更交替。或稱為更卒。
是屬於民防系統的一環,也有屬於地方「甲保」制度的,算是「義務役」吧,報時九點一更,十一點二更,凌晨一點三更,三點四更,五點五更。六更天就亮了,不用報了。這個「時差」甚大,哪有啥標準可言。可能出門時,有水
鐘、沙漏為準,但走幾圈就OOXX,誰管正不正確ㄚ?不信就回衙門瞧瞧標準時間,這一走又不知費了幾時才到,你要半夜敲衙門的大門嗎?
2007-03-27 00:22:43 補充:
黃六鴻之「福惠全書」有清康熙33年(1694)自序,收入《官箴書集成》第3冊。本書另有日本「詩山堂」1850年版本。 算是「司法實務」類的清代官箴書籍。
2007-03-26 20:07:0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秦 6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9-06 07:18:4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YNJMVQZGHMAO 1 · 0⤊ 0⤋
台灣首家合法娛樂城開幕囉!
體育博彩、真人對戰、現場遊戲、彩球
投注高賠率,歡迎您來體驗!
官方網站 aa777.net
2013-12-07 02:00:1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