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在達摩祖師到了御林寺,原本備了獎金台要達摩講經,可是他後來沒有講,就離開了,還有待著笑意走,是什麼意思?

2007-03-25 13:48:18 · 10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小陽無過的回答...我有點了解...但可否再解釋呢?

2007-03-25 18:35:31 · update #1

10 個解答

達摩祖師很清楚,眾生聞心法的因緣還不成熟,講了也無法受益。
祖師菩薩们了不起,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隨意就是隨緣,自在就是不變,不變就自在了。
這是帶著笑意的意思。(一切盡在不言中)

2007-03-26 00:50:24 補充:
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非法。

無說法,是名說法。

2007-03-25 14:22: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f159 7 · 0 0

問我自己.....少欲知足行?
光坐在椅子上.等待人給不是辦法.~~^^

2007-03-31 13:49:17 補充:
官方網站 http://www.tsaofilms.twmail.cc/home.html
你進去點音樂可以試聽 裡頭就有永遠的微笑
原唱是「周璇」 之後有張清芳 蔡琴翻唱

永遠的微笑
作詞:陳歌辛 作曲:陳歌辛

心上的人兒,有笑的臉龐,
他曾在深秋,給我春光,
心上的人兒,有多少寶藏,
他能在黑夜,給我太陽。
我不能夠給誰奪走僅有的春光,
我不能夠讓誰吹熄胸中的太陽。
心上的人兒,你不要悲傷,
願你的笑容,永遠那樣。

我不能夠給誰奪走僅有的春光,
我不能夠讓誰吹熄胸中的太陽。
心上的人兒,你不要悲傷,
願你的笑容,永遠那樣,
唔 ...... ,永遠那樣。

2007-03-31 13:52:12 補充:
沒有歌詞.哼哼旋律也是很有味道.

2007-03-31 09:49:1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菩提達摩,天竺人,為中國禪宗初祖,於中國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乘商船到達廣州。達摩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由於當時在南朝主要流行的是小乘佛教,與達摩理念不合,達摩遂「一葦渡江」至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傳佛心印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15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唐高宗鳳儀二年(677年),六祖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影響漸大。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惠能弟子神會辯倒其餘宗派,使得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


廣州的紀念地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有一小塊的「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的石碑。
光孝寺內有「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2007-03-30 10:39:1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

問:在達摩祖師到了御林寺,原本備了獎金台要達摩講經,可是他後來沒有講,就離開了,還有待著笑意走,是什麼意思?

答:達摩祖師傳的法。以心印心。
他的出現就代表法的身。他的微笑就是講經!

2007-03-30 05:58:3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廣結善緣 6 · 0 0

有句話是這樣說滴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頭下功夫
一字無,,,就很清楚了吧,,,他沒說任何經
心頭下功夫,,,他的一個笑,,,也許只是打招呼,,,也許別有用意,,,,
但,,在場的每個人,,卻都因為"想"猜他系啥意思的關係,,,而回到觀照自己的念頭之中了,,,不再只把心放在他身上等待他要說啥,,,,,
一點淺見,供您參考囉

2007-03-26 08:44:4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

菩提達摩於中國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乘商船到達廣州。達摩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當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余力,而自認很有功德,達摩祖師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當時在南朝主要流行的是小乘佛教,雙方終因會晤不契,祖師「一葦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傳人。後傳佛心印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15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唐高宗鳳儀二年(677年),六祖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影響漸大。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惠能弟子神會辯倒其餘宗派,使得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六祖門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共分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五宗,成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僅存臨濟與曹洞二宗。
禪宗創始於南北朝前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他在佛教釋迦牟尼「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慧遠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宗時世主張學佛不必打坐,禮佛不必讀經,也不必出家,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心靈世界。 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雲游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禪宗並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是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2007-03-26 08:34:59 · answer #6 · answered by 釋徒 6 · 0 0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第三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這段可以做注釋...

2007-03-26 07:57:22 · answer #7 · answered by Lan 7 · 0 0

大師「講經」~不為「獎金」


『待』著笑意  ~ 等『待』法緣人 ~ 拈花 ~ 一笑 ^^



呆呆傻眼 ><

2007-03-25 17:39:39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3 · 0 0

小陽無過......說得很好 事情就是如此
有慧根的人 早識得達摩之意

2007-03-25 16:52:27 · answer #9 · answered by 唯讀之心 7 · 0 0

因為禪宗講求的是頓悟.是要靠心領神會而不是文字敘述

所以達摩祖師如此是要告訴眾僧.經文是要用心去領悟而不是只用耳朵聽就好

片中還有一段情節也是這意思.坐禪並不能成佛.就像磨瓦不能成鏡.佛法是要以心去領會

最後結局也再次帶出這個觀點.達摩祖師問眾弟子對佛法的見解.只有慧可一句話都不說.只對達摩祖師行了三拜.達摩祖師知道慧可已得佛法真諦便將傳法信物傳給了慧可.也就是禪宗二祖

2007-03-25 14:01:16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