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法界緣起」?
「真如緣起」?
「一心緣起」?
「無明緣起」?
「業感緣起」?
「唯識緣起」?
「愛慾緣起」?
「一念緣起」?
「六大緣起」?
會不會另有十二緣起,或者只是解釋名詞不同?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名稱的緣起呢?
是不是不同宗派法別就有不同的名稱緣起,其實內容是一樣的?
再者;名稱,其意義為何?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2007-03-25 13:53:47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華嚴:
哎唷!
你不知道哦!
佛教有空宗與有宗;一下說空,一下有說有,怎會這樣子搞勒?
這個始作俑者,會不會神經錯亂啊!
空又有十八空,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頑空、偏空、執空;有又有十八有,又一不小心就落入頑有、偏有、執有。
然後又說,這個有是相,所以假相,也就是假有,假有就不是真有,所以也到最後也是空。
搞什麼東西嘛!說來說去,還不是這麼一回事!><

2007-03-27 11:03:23 · update #1

4 個解答

一切諸法(有為法),皆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此理稱為緣起。
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無常),為佛陀對於現象界各種生起消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之法則。
阿含經典多處所闡明之十二支緣起,謂「無明」為「行」之緣,「行」為「識」之緣,乃至「生」為「老死」之緣,「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示生死相續之理,同時亦由「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之理,斷除無明,以證涅槃。
此緣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證悟,為佛教之基本原理。
佛陀對印度諸外道所主張「個我」及諸法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均予否定之,而謂萬有皆係相互依存,非有獨立之自性,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徵。
據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四載,佛陀為攝受眾機,所施設之緣起法有一緣起、二緣起、三緣起、四緣起,乃至十一緣起、十二緣起等數種之多。
一緣起,係指一切之有為法,總名為緣起者。
二緣起,指因與果。
三緣起,指三世之別,或指煩惱、業、事等三者。
四緣起,指無明、行、生、老死等。
如上所述,各種由因緣所成立之有為法,皆可稱為緣起、緣生、緣生法、緣已生法。
然據俱舍論卷九及尊者望滿之說,「緣起」與「緣生」之法,兩者互有所別,即若就其「因」而立名者,即為「緣起」;若就其所能生起之「果」而立名者,則為「緣生」。
自教理史觀之,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莫不以緣起思想為其根本教理,於原始佛教,以阿含經之十二緣起說(十二因緣)為始;於大眾部、化地部中,緣起法列為九無為法之一;繼有大乘唯識、瑜伽師地論之賴耶緣起說,楞伽、勝鬘、大乘起信論等之如來藏緣起說(真如緣起說),華嚴宗之法界緣起說,以及密宗之六大緣起說等,形成一貫之佛教歷史思想,而與中論、天台等之「實相論」共為佛教教學之兩大系統。
據華嚴宗之說,當宇宙諸法現起時,由「佛因位」之立場言,稱為緣起,即「因緣生起」之意;若由「佛果位」而言,以其由悟界之本性產生,則稱性起。
華嚴宗又結合判教,分緣起為四種:


小乘之業感緣起:謂世間一切現象與有情之生死流轉,皆由眾生之業因所生起者。小乘諸宗派皆持此說,尤以說一切有部為然。有情眾生之果報有正報與依報之別,正報中有美醜、智愚等諸種差別,依報中有山川、草木等差別。此等果報之苦厭樂愛,千態萬狀,一一皆由業力之所感。有情眾生以身、語、意,日夜造作,所行善惡諸事雖於剎那間即幻滅,然所造之業必於現世或來世招感相應之結果;即因各類業力之複雜關係,遂形成此世界千差萬別之現象。解釋此等差別世界之一切現象,即十二緣起,小乘諸部立之為業感緣起說。其後,主張唯識之諸宗更進而立賴耶緣起之說,並以阿賴耶識為業感緣起之根本。

大乘始教之阿賴耶緣起:法相宗之唯識說,主張一切萬法皆由阿賴耶識緣起。又作阿賴耶緣起、唯識緣起。賴耶,阿賴耶之略,意譯為藏,乃種子之義;意即微細不可知之一大藏識,能藏一切諸法之種子,係一切有情之根本所依。世間萬象皆為此藏識所執持之種子所現行,此稱「種子生現行」;於此同時,彼種子所現行之法,又於藏識中新薰其種子,此稱「現行薰種子」。如是,由本有種子、現行、新薰種子等三法之輾轉相生,互為因果而有「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之關係。

大乘終教之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係指由如來藏之自性清淨心生起一切萬有之緣起論,乃楞伽經、密嚴經等所詮顯之思想。謂如來藏有常住不變之一面,同時亦有隨緣起動而變現萬有之一面。如來藏隨緣起動之次第,先是如來藏之一心被無始以來之無明惡習所薰習,而成為第八阿賴耶識(藏識),再由藏識現起萬有,然如來藏之本性並不毀損,而成為「如來藏為體,藏識為相」之關係。又如來藏之實體有真如門與生滅門二義,就真如門而論,如來藏為一味平等、性無差別之體;就生滅門而論,如來藏隨染淨之緣而生起諸法,例如由染緣而變現六道,由淨緣而變現四聖等。

華嚴經圓教之法界緣起:華嚴教義之緣起觀,屬四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內容。華嚴宗主張,千差萬別之現象界,其法性具有實體,亦即緣起之諸法悉為實體,現象之外無有實體,實體之外無有現象,此即法界之實相。法界之形成,係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關係著宇宙之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攝於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與一切互為主從,相入相即,圓融無礙而重重無盡,稱為法界緣起。法界緣起可分為染、淨二方面來說明。染法緣起,係說明迷界之緣起,乃真如無力而無明(迷)有力之狀況;淨法緣起,則說明悟界之緣起,即真如有力而無明無力之狀況。華嚴教義中,更進一步詳細發揮法界緣起者,另有所謂三性一際、因門六義、六相圓融、四種法界等要旨。此外,針對真理之本體而論說緣起者,即天台宗之一念三千論;與之相對,針對各個現象而論說相即相入者,即為華嚴宗之法界緣起論,此乃繼承小乘佛教之業感緣起論、權大乘之阿賴耶識緣起論等,所完成的實大乘之緣起論。

2007-03-25 14:10:1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佛教因眾生根器,因而隨眾生根器教義不同,而有不同的名辭,大致分為性宗、空宗。
「法界緣起」又分「緣起法界」與「性起法界」︰這是華嚴教海四種法界觀(事法界、理法界、無礙法界、事事圓融法界),它分成五教。
小乘教,但說七十五法,但說人空.縱少說法空,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為緣起.這稱「無明緣起」「業感緣起」︰
大乘始教,廣說法相,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相數。說有百法.說有八識.唯是生滅.依生滅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這稱「緣起法界」
大乘終教中,少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亦會歸性。所立八識,通如來藏,隨緣成立。不生滅與生滅和合而.成非一非異。一切眾生,平等一性,但是真如隨緣成立.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第一義空,該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這稱「性起法界」
「唯識緣起」分「真如緣起」︰真妄二法同一心.以一貫之.因而可交徹一體.它依一心法有,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大乘頓教中「一心緣起」︰,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三自性俱空.八識二無我雙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淨名默住顯不二等.是其意也。
大乘圓教中,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十十法門,各攝法界。「性起法界」
空宗是破法,它破除一切法相,法性自然就顯現.但法性也是空。
性宗是立法,它不排除法相,而且在法相見實相,因為它融合一體。
因此學佛不可在文字上打轉,更不可拿空宗打性宗,或拿性宗打空宗,否則你會混謠不清,修法如果從空宗下手,就要一破再破,破到底為止.性宗就不避一切世間法.此時真俗就合一,所謂的萬法歸宗,一也歸空.空而顯萬法。如果二者混謠不清,會感覺佛法如此含糊,那就枉費學佛了。

2007-03-27 02:50:5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其實佛教的緣起說是一種根本思想,而各種的緣起名辭只是將其從不同角度詳細發揮而已,解釋名詞如下釋:


【緣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緣起即「依緣而起」。「依緣」是指「藉著條件」;「起」是指「發生」的意思。因此,緣起就是「藉著種種條件而產生現象的原理」。緣起就是「緣起的道理」,亦稱「此緣性」(「緣於此」、「相依性」),是指現象相互依存的關係。
  現象是無常的,常常生滅變化,但它的變化卻不是沒有規律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做一定的變化。這變化的法則就是緣起。它和如來的出世與否都沒有關係,它就是法,就是「此緣性」。
  緣起說中最基本的,就是以下這句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而當作法眼(悟的智慧)內容的句子︰「一切集(原因)法為一切滅法。」也道出了緣起說的意義。這一句,意指「因條件而生的現象,也會因條件消失而滅」。


  緣起說是由法印說而產生的。法印說是佛教的根本特徵。因此,緣起說即佛教的根本說,而緣起亦可視為法(佛法)。此在原始經典中亦曾見及。如「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緣起」及「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法界緣起:法界緣起具足說應當是「圓融法界無盡緣起」,是賢首宗基於《華嚴經》的義旨而建立的。
真如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係以「緣起」為主,而於所判立五教之中,除頓教外,分別各說一緣起,即:於小乘教說業感緣起,於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於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於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其中第三的如來藏緣起就是真如緣起。
真如緣起。即賴耶緣起之所緣而生者。謂眾生之生死流轉、還滅涅槃,皆依含真如之如來藏佛性。即一味平等之真如,乃為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之實體,為染淨之緣所驅而生種種之法。其實體有真如門、生滅門二義。就真如門而言,如來藏乃一味平等之體;就生滅門而言,如來藏由染緣而現六道,由淨緣而出四聖。蓋以「真如之體」為因,「因緣之用」為緣,而生「生滅之相」。由此三法而得生滅之果,即現行之賴耶識。
一心緣起:宗鏡錄卷第七十二云,唯是一心緣起法門。以法無自性。隨心所現。所現之法。全是自心。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所以本末相收。皆歸宗鏡。

無明緣起:大乘起信論云,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此釋無明緣起所由) ;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雖舉體動,而本來靜。故云常無念。(顯緣起因體也)
業感緣起:謂世界上之一切現象是有情業力所招感而有。小乘諸部均持此說。此「業感」一詞,係玄奘所用之特殊譯語。如玄奘譯《俱舍論》卷十一所云(大正29‧59a)︰「如上所論十六地獄,一切有情增上業感。」此外,玄奘於唯識系論書中亦用此語,「業感」一詞於中國及日本之佛教界遂漸一般化,而成為教理用語。
「業」是指有情之身語意日夜所造作之善惡事。有情在行事之後,其力用並不消滅,是可招感結果的。善業招感可愛之果,惡業則獲苦果。感受人天鬼畜等總果者,名為引業;其有妍醜智愚等差別者,稱為滿業。在現在世得果報者,謂之順現業;在來生獲果報者,謂之順生業;在來生以後感受果報者,屬順後業,感果及其時不定者,即是順不定業。以此等業之複雜關係、現象為緣,而生起此差別世界的一切現象。說明緣起之始末及其循環無窮之狀態者,即為十二緣起說。〔參考資料〕宇井伯壽《佛教汎論》。
唯識緣起:佛教沒有此一名詞。
愛慾緣起:佛教沒有此一名詞。
一念緣起:宗鏡錄卷第二十三云,如今一念纔起。了不可得。無有處所。是過去佛。過去不有。未來亦空。是未來佛。即今念念不住。是現在佛。但一念起時。莫執莫斷。不取不捨。則三際無蹤。一念圓具十法界。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之法。若能如是一念而達者。則念念相應。念念成佛。凡聖悉等。今古皆齊。故云了了識心。惺惺見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淨心即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萬法。莫染一物。心性雖空含真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如是則十方諸佛。同一法身。若欲念外施功。心外求佛。便落他境。無有得時。遂即前後情生。凡聖緣起。徒經時劫。枉用功夫。所以華嚴論云。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六大緣起:真言宗用語。以「地、水、火、風、空、識」六種元素為宇宙萬法之根本的緣起論。一般說來,顯教諸宗都主張森羅萬象緣起於平等一實的真如。然而,此係遮情門所談,未充分呈露其真相。
  真言宗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為萬有的根本,立於表德門而說宇宙萬有的開展。謂六大為一切萬法的本體,遍在法界,故又云六大體大。而且六大又有互具互遍之義,每一大各具其他五大而互遍,此稱為異類無礙。亦即在將六大分為色心時,六大是物而無非心,心而無非物,金胎兩部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2007-03-26 08:31:5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龍哥 6 · 0 0

十二緣起有的時候叫十二有支,有就是三有,我們會在三有當中輪轉,其中有重重無盡的因緣,大別可以分十二類來說明,所以叫十二有支。這裏分四點來說明:第一個叫支分差別,就是這十二支各別的內涵;支分略攝是把這十二支依照一定的次第,簡單扼要地歸納起來;第三幾世圓滿,是說明這十二有支從因到果需要多少時間;第四此等攝義,是把上面這三個項目沒有說清楚的補足。

2007-03-26 06:41:5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阿傅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