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汴京的地勢環境無險可守,為什麼宋太祖要選擇汴京作首都?

2007-03-24 11:13:55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R.V.P. 7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請針對問題作答

2007-03-24 11:25:14 · update #1

3 個解答

隋代開鑿運河以來,黃河已能貫通淮河,甚至遠達江南,而汴州即處于河南水陸要衝,唐末宣武節度使朱溫的强大,與汴梁的優勢有密切關係。因此後梁以來,除後唐外,皆以汴梁爲都。宋太祖建都後,稱汴梁爲汴京,又稱開封府。
Q:宋太祖何以放弃歷代名都洛陽,定都汴京?
定都汴京的爭論:國防空虛?經濟優勢?
A: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說,宋初,宋廷對選都有一番爭論,宋太祖本其實就想放弃汴京,而改遷於洛陽;他的出發點是認爲洛陽有險可守,亦出於自身對故鄉洛陽的懷念,「樂其風土」,故有意遷都。當時朝中對遷都之事即抱有三種不同意見:
(1)首先,是出于軍事考慮。宋太祖認爲汴京乃平原之地,無天險可守,北方胡騎很容易南下,故應遷都長安或洛陽,以長治久安。
(2)其次,是出于經濟考慮,由宋朝大臣們所提出。當時一些大臣認爲汴河有利各地物資暢通,供養皇室、朝廷百官及十多萬軍隊,幷且保持國家財政富足。如大臣李懷忠提出,汴京有漕運之利,能通江淮,爲「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加上「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即是說汴京之地有漕運之利,足可供養防守的數十萬重兵,根本就很安隱,從而反對遷離汴京。
唐末以來,北方久經戰亂,殘破不堪,水利不修,河北、關中地區物資,未必能支持洛陽。相反江淮地區破壞較少,經濟得以持續發展,農産日增,成爲主要糧食供應地,宋臣亦留意江淮的重要性,有意以江淮支持京師,如宋太宗時張洎認爲:「今天下甲卒數十萬衆,戰馬數十萬匹,幷萃京師,悉集七亡國之士民于輦下,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甸服時有水旱不至艱歉者,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四渠,派引脉分,鹹會天下,舳艫相接,贍養公私,所以無匱乏。」(見《宋史·志·河渠三》)。
又後期的北宋思想家李覯亦言:「當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無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無天下,自可以爲國。」(見李覯《李直講文集.卷二.八寄上富樞秘書》)這就指出應定都于汴京以遷就漕運,獲取江南物資。
(3)最後,是晋王趙光義(後來的太宗,太祖之弟),以定都「在德不在險」的理由,認為不應輕易改動首都,勸阻太祖遷都洛陽或長安。
結果,因爲李懷忠力主定都汴京,連其弟趙光義也大力反對,宋太祖亦無可奈何,最終放弃遷都的念頭。
但太祖已預言說:「晋王(趙光義)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換言之,太祖從國防觀點考慮,早預料定都汴京,無險可守,胡騎長驅直進,三四日可達汴京。如此,宋室必須長期在京師駐重兵,却增加了軍費,以養不可用以爲戰之兵,得不償失,負累國家經濟。
相反,其實宋太祖認為若定都長安/洛陽之地,則可憑險要地勢,抵抗外敵,因此提出遷都洛陽或長安。然而,李懷忠持經濟觀點,指出汴梁經濟優越,可以養活國家。趙光義則從政治角度出發,認爲堂堂大國不可輕率遷都。總括來說,反對定都汴京者,是基于國防考慮,深明汴京的軍事缺陷;支持者,則認爲應以首都遷就漕運。
以上的內容亦可從《續資治通鑒.太祖本紀》看到,其原文如以下:「帝(趙匡胤)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始議西幸,起居郎李符陳八難,帝不從。既畢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諫。鐵騎左右厢都指揮使李懷忠乘間言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帝亦弗從。晋王(趙光義)又從容言遷都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帝曰:“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帝不答。王出,帝顧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http://www.guoxue.com/shibu/xzztj/content/xtj_008.htm)
以國都遷就漕運的必要
全漢升《唐宋帝國與運河》指出,運河就如唐宋帝國的動脉,不可廢塞,否則國運便告衰落。誠然,唐中葉後,關中經濟地位下降,江南逐漸成爲全國經濟重心,首都已十分倚仗運河轉運糧食和物資。唐末以來,北方久曆戰亂,水利失修,到北宋時期,河北漳水流域,已不可耕種。相反,南方的江淮地區,農産却與日俱增,成爲糧食的主要供應地。因此,北宋定都于運河口岸,目的是以國都遷就漕運,獲取江南物資及糧食供應,是一種客觀因素的考慮。而宋時確實自東南地區通過汴河和運河輸送東京的糧米﹐一般為六百萬石﹐有時甚至達八百萬石﹐漕運額大大超過前代,這就是汴京有漕運之利的見證。
然而,歷史經驗說明,唐中葉以來,中央定都長安,可控有江淮地區;相反,五代政權定都汴京,却無法控制南方。北宋時期,江淮己歸于統一,理應如唐中葉般建都長安,以江淮經濟作爲後盾。故此,宋廷定都汴京,遷就漕運,必定有經濟以外的因素,就是五代留下來的陰影。
唐末以來,河南河北俱爲藩鎮所據,中央無力控制,只好利用「中原防遏型」及「江南財源型」藩鎮,保護關中至河南,河南至江淮漕運的暢通。這樣,駐守汴州的宣武節度使,便得以强大起來。換言之,要以其他地方爲都,必須同時確保汴京的效忠,否則國運不保。例如唐末朱溫控制河南,最後便得以簒唐。又如五代的後唐莊宗定都洛陽,結果汴梁被魏博兵控制,莊宗乃亡。因此,要以關中爲都,必須有一支聽命中央的重兵保護汴梁,否則必重演唐末五代的亂局。
由是觀之,宋太祖最後接納李懷忠、及趙光義定都汴京的建議,是考慮到在國都以外,再駐重兵保護一地,在「强幹弱枝」的原則下,是不容許的。面對這兩難情况,太祖只好作出「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的選擇。
其他有關定都汴京原因的文章可看:

http://bbs.xhistory.net/simple/index.php?t1487.html
http://www.fed.cuhk.edu.hk/history/doc2002/%A7%BA%A5N%A4u%B0%D3%B7~%B5o%AEi%AA%BA%B8%C9%A5R%B8%EA%AE%C6.doc
http://www2.fail.hk/forum/viewthread.php?tid=469622
http://www.hkedcity.net/sch_files/a/cca/cca-cck/visitor_cabinet/116791/sung.doc

2007-03-29 18:20:33 補充:
亦要多謝ericaoc01言簡意賅的答案!!

2007-03-25 11:20:5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ARCO 7 · 0 0

真是答得很好,我相信宋太祖長命一點,應該會遷都.那個殺自己哥哥奪位的宋太宗真是可惡!

2007-03-29 11:22:4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Liar大話精 6 · 0 0

歷史

北宋東京(開封)地圖傳說中,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莊公命鄭邴在這裡築城,取開括封疆的意思,命名為開封。

開封在歷史上有多個政權在此建都,有“開封古城,十朝都會”之說。

戰國時期,魏惠王九年(前362年)遷都於此,建“大梁”城。

西漢時梁孝王把開封作為他的封國——梁國的都城。在此之後於此建都的朝代有: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

北宋時開封是“東京汴梁”,人口上百萬,富華甲天下。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滅北宋後,稱為“汴京”。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到中都大興府,改汴京為“南京開封府”,為金國陪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顏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開封府”為統治中心[1]。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為避蒙古軍鋒,遷都“南京開封府”。天興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開封被蒙古軍圍困的情況下,逃出開封,遷都歸德府。元朝末年起義的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把開封作為都城。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一度把開封定為“北京”。

而由明起,直到中華民國撤守為止,開封都是河南省的省會,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1954年,才將河南省省會遷至平漢鐵路(京廣鐵路)經過的重鎮鄭州市。

2007-03-24 11:19:1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Crystal Ng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