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Cs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反應
.
(快快快 馬上要)
2007-03-23 04:53:46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冠瑩 1 in 科學 ➔ 化學
(重點是.... 應該只有兩三行的化學式)
2007-03-23 05:08:07 · update #1
CFCs性質安定不易分解
氟氯碳化物(CFCs),顧名思義,即是含有氟(F)、氯(Cl)、碳(C)的化合物。CFCs的應用範圍極為廣泛,可作為汽車和冰箱等冷凍空調的冷媒、電子和光學元件的清洗溶劑、化粧品等噴霧劑,以及PU、PS、PE的發泡劑等等。
從1930年代合成初期開始,CFCs在全球各工業國家的使用量便不斷增加,主要因為CFCs的化學性質非常安定,不可燃且無毒性,故過去一直被認為安全又理想的化學物質,廠商大量製造,使用者也任其擴散至大氣中。
工業界習慣上以CFC-xyz或CFC-xyz來表示不同化學組成的氟氯碳化物。其中x為碳原子數目減1,y為氫原子數目加1,z表氟原子數目。例如目前工業上常用的CFC-11(CCl3F)、CFC-12(CCl2F2),以及CFC-113(CCl2FCC1F2)等。
CFCs的性質非常安定,一旦被釋入大氣,除非行光分解反應,否則會不斷地累積在對流層中。在CFCs未受管制之前,全世界每年都要排放大約100萬噸以上的CFCs,而這些管制前就被排放到大氣中,總量約在2000萬噸的CFCs,目前大部分仍留存在對流層中。
由於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多位北半球,因此北半球大氣中CFCs的平均濃度較南半球為高。CFCs逸出後會在大氣中迅速擴散,但南北兩半球的大氣,要穿越赤道完全混合,需時約2年。北半球大氣中CFCs的平均年增率為4~5%,而南半球CFCs的平均濃度則較北半球約低8~10%,故南半球的CFCs大約也剛好是以落後北半球2年的時間,而以相同的速率在增加中。
積存在對流層的大量CFCs,會隨著大氣運動進入對流層。對流層的最上部是「對流層頂」(Tropopause),對流層頂的高度各地並不相同,會因季節和緯度而異,以在赤道附近最高,約達18公里;在高緯度而異,以在赤道附近最高,約達18公里;在高緯度的兩極,則只有約8公里,而且夏季比冬季時略高。由於各地對流層高度不同,在緯度30度左右的副熱帶地區,會產生不連續的現象,「對流層頂缺口」。在這個缺口處,上下層空氣混合非常強烈,CFCs等物質便因而趁隙進入平流層。
平流層中的臭氧反應
CFCs所以會對臭氣層造成如此嚴重的傷害,主要關鍵就在其所含的「氯」(Cl)。科學家估計,由CFCs所釋出的1個氯原子,只要數個月的時間,就能使大約10萬個臭氧分子消失。
在正常狀況下,平流層中的臭氧分子,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高層大氣中的氧分子(O2)吸收紫外線,分解成活潑的氧原子(O):
O2+hv→O+O
氧原子再與鄰近的氧分子反應生成臭氧:
O+O2→O3
臭氧也會因受強烈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生成氧原子和氧分,或是與活潑的氧原子作用形成氧分子:
O3+hv→O2+O
O3+O→O2+O2
臭氧就在這些反應中不斷生成與分解,維持著微妙但脆弱的平衡。
氯則會破壞這種平衡。CFCs在平流層受強烈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產生氯,氯會與臭氧反應,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lO):
Cl+O3→ClO+O2
帶有自由基的ClO非常活潑,若與同樣活潑的氧原子反應,便生成氯和較安定的氧分子:
ClO+O→Cl+O2
而這個被釋出的氯,又可以再與臭氧反應,因此氯一方面能夠不斷消耗臭氧,另一方面卻又能在反應中再生。
但過去有些研究認為CFCs對臭氧的破壞有限,那是因為氯和ClO也會和大氣中的其他成分作用,而生成不會破壞臭氧的化合物。其中氯會與甲烷(CH4)作用生成氫氯酸(HCl),ClO則會與二氧化氮(NO2)作用,生成硝酸氯(ClONO2)。HCl和ClONO2被稱為「氯貯存物質」(chlorine reservoirs),因為它們本身不會與臭氧反應,但在某些狀況下卻可以釋出能破壞臭氧的氯。
既然氯會形成不破壞臭氧的「氯貯在物質」,為什麼還會有臭氧洞?而且CFCs主要是由北半球工業國家所排出,在北半球大氣中的CFCs濃度也高於南半球,那麼為什麼至今最大的臭氧洞是出現在南極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顯然南極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狀況,與臭氧洞的形成有密切關聯。
2007-03-23 05:06:1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ita 5 · 0⤊ 0⤋
因為大家都是剪剪貼貼的...。
2007-03-23 20:36:0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CFCs性質安定不易分解
氟氯碳化物(CFCs),顧名思義,即是含有氟(F)、氯(Cl)、碳(C)的化合物。CFCs的應用範圍極為廣泛,可作為汽車和冰箱等冷凍空調的冷媒、電子和光學元件的清洗溶劑、化粧品等噴霧劑,以及PU、PS、PE的發泡劑等等。
從1930年代合成初期開始,CFCs在全球各工業國家的使用量便不斷增加,主要因為CFCs的化學性質非常安定,不可燃且無毒性,故過去一直被認為安全又理想的化學物質,廠商大量製造,使用者也任其擴散至大氣中。
工業界習慣上以CFC-xyz或CFC-xyz來表示不同化學組成的氟氯碳化物。其中x為碳原子數目減1,y為氫原子數目加1,z表氟原子數目。例如目前工業上常用的CFC-11(CCl3F)、CFC-12(CCl2F2),以及CFC-113(CCl2FCC1F2)等。
CFCs的性質非常安定,一旦被釋入大氣,除非行光分解反應,否則會不斷地累積在對流層中。在CFCs未受管制之前,全世界每年都要排放大約100萬噸以上的CFCs,而這些管制前就被排放到大氣中,總量約在2000萬噸的CFCs,目前大部分仍留存在對流層中。
2007-03-23 14:08:3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小東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