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課有提到司馬遷ㄉ歷史.可是並不清楚可以麻煩各味.幫一下.拜託!!
2007-03-21 10:50:56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阿華妹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司馬遷(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生於史官世家。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活。壯遊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日後著書立說的厚實基礎。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封泰山,司馬談以職任太史公而不能從行,憤懣而死。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使他有機會讀遍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櫃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史料。他秉父遺志著手準備編寫《太史公記》(《史記》)。天漢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作聲。「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故意貶低當時討伐匈奴而遭失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家境並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一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於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他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囑他完成的史書。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終於出獄。武帝對司馬遷的才能還是愛惜的,任命他為中書令。從此他埋首發憤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記》。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但最有影響的説法,乃是認爲司馬遷之死是遭到戾太子事件的牽連,為好友任安打抱不平,故被武帝處死。
司馬遷有無妻室後代,長期以來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由於司馬遷的《史記》、《報任安書》及班固的《漢書•司馬遷傳》中對此事均無記載,因而一段時期引起史學界衆說紛紜。後經過史學家們較長時間的考證,才有了比較統一的意見:司馬遷有妻子和後代。史學家根據《鹽鐵論》、唐遂良的《故漢太史司馬公侍妾隨清娛墓誌銘》、明代馮夢龍的《情史•隨清娛》等書的記載,推斷出司馬遷和妻子隨清娛有過一段感人的愛情悲劇。隨清娛,“平原人,從太史令司馬遷,侍姬也。年一十七歸遷。遷凡遊名山,必以清娛自隨”。司馬遷遭宮刑後,其妻隨清娛便帶著兒子和一個女兒逃離京城,來到韓城。不久,司馬遷病逝於京城。此時,久居韓城的妻子聞之,遂悲憤而死,“州人葬之於某亭子下,忘其名”。司馬遷妻子的名字隨清娛是由後人考得的。司馬遷有兩子一女,長子叫司馬臨,字與仲;次子叫司馬觀,字何求;女兒叫司馬英。當初兩個兒子在父親司馬遷落難逃往韓城之時,爲了防止朝廷追捕,便隱姓埋名,大兒子在“司馬”的“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二兒子在“司馬”姓中的“司”字左邊加上一豎,改姓同,並將他們住的村子改名 爲“續村”,意爲司馬氏家族的繼續。又因爲怕官府識破,據方言“續”、“徐”同音,因此將“續村”改爲“徐村”,“徐”字由“餘”字和雙人旁構成,其意思是暗指這個村裏住著司馬遷的兩個後人。而今,陝西韓城仍有“徐村”,這個村裏還住著徐姓和同姓兩個姓的人家,徐、同兩姓至今天還保持著“馮、同不分,馮、同不婚”的風氣和習俗。之所以如此,就在於他們本是司馬一個家族。這也就是人們至今爲什麽在司馬遷的老家韓城找不到一家姓司馬的原因,不過韓城徐村的徐、同兩姓至今保持著司馬氏家族的文化傳統。司馬遷的後裔在徐村已傳至32代。司馬遷的後代在歷史上有影響的大概要算他的女婿西漢宰相楊敞,外孫、即司馬英和楊敞的兒子、西漢文學家楊惲等人。《漢書楊敞傳》記載:“敞子惲,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從史料看,司馬遷的女兒及外孫楊惲,是機智果敢的有才能的人物。女兒方面是我認為比較可信的,兒子方面並無正確而可信的定論。司馬遷約48歲時受宮刑,在此之前是可能結婚生子的。
2007-03-22 14:00: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秋山REIKA 7 · 0⤊ 0⤋
他不是為了寫史記而自宮。(大錯特錯)
他當時被判死刑,最後選擇了「以宮刑代替死刑」。
是「為了父親」,要完成父親未完成的史記大業,忍辱負重。
2009-02-14 06:23:1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烈 2 · 0⤊ 0⤋
司馬遷引刀自宮?呵呵呵...
2007-03-22 11:07:0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秦 6 · 0⤊ 0⤋
應該沒有
太史公為專心作史記
引刀自宮
我並不是開玩笑,這有歷史記載,如需更詳細資料,我必須再查對
2007-03-21 20:40:0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番王 3 · 0⤊ 0⤋
司馬遷(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二月初九/前135年—前90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他兒子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
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對此他曾表示「禍莫大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出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稱《太史公記》為《史記》。「史記」原本乃各國史書的通稱,司馬遷的著述也正是參考戰國時期各國史記所作。但後來因爲《太史公書》的影響,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爲此書專名。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但最有影響的説法,乃是認爲司馬遷之死是遭到戾太子事件的牽連,為好友任安打抱不平,故被武帝處死。
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
2007-03-21 16:22:2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2 · 0⤊ 0⤋
當然有呀,太史公有一個女兒嫁給一個名叫楊敞的人。這個楊敞後來因為支持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廢黜昌邑王劉賀,改扶立漢宣帝劉詢而封侯。
後來楊敞死後,他的兒子楊惲,也就是太史公的外孫,將太史公所撰的曠世巨著─《史記》公諸於世。但是楊惲後來的生活似乎也不比外祖父好過,他先是因為觸怒漢宣帝而免官為民,但因為是侯爵家庭因此謫居的生活依然奢侈,有朋友寫信請他別太奢侈,楊惲回信,大義說:再奢侈也是花我自家的錢,朝廷或外人哪裡管的了?後來這封信不知為何被皇帝知道了,認為楊惲因犯錯被貶仍無悔意,竟判處腰斬處死。
2007-03-21 12:26:3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王子聃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