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道中認為,道是一切的根源,而儒釋道三教,或加上回教、基督教而為五教的教導,不過只是這個源頭的發散。
小弟以為,當人逐漸增長見識智慧後,難免會對人從何而來、為何而來、死後何往產生迷惑,因此需要聖賢的教導來度過人生的種種困境。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世界上果真有這一個道(事實上,關於道的解釋一開始就否決了他不存在此一假設的可能性,因為道是形成萬物的真理),而這個道授命三教聖人(無論何種形式,是聖人感應、或面授印記等等)來世間傳道,這個「初心」是合一的。
但是,三教教義難免有扞格之處,更別說五教了,茲舉數例:
一,出世與入世:若是一個儒生,他想的是學而優則仕,報效國家以民族家國興亡為己任,成仁取義再所不辭;然而道教與佛教徒可能會認為戰爭多是不必要的殺伐,人應該求自己智慧上的解脫而非在此塵世中追求。
二,對死亡的看法:儒家不談死後世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等。而道教和佛教則是嘗試為人們解釋死後的世界以求圓寂涅盤,超脫輪迴之外,成逍遙之仙。
三,對階級的看法:儒家重視「禮」,對於各種名位和階級十分講究,孔子連死後棺材什麼樣階級的人應該用多厚的木材來做都有意見,而佛教卻講「眾生平等」。
諸如此類。
道中對於上頭矛盾的解釋,最重要的一點是「時代不同」,如孟子所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或者是「環境不同」。然而這個說法完全無法服人,畢竟中華文化思想的發揚期就是孔子所在的春秋戰國時期,而老子約與其同時(當然這有學術上的爭議,姑且不論),九流十家並起,如果說兩個道中的重要人物:孔子和老子都在同一時期,那麼如此南轅北轍的說法如何解釋?況且春秋戰國時期眾生不平等的狀況,此處不掉書袋,但相信絕不亞於印度,何以沒有聖人對此批判化解?
當然後代的中國人,不論是鐘鼎山林各有天性,或是用之則進,舍之則藏,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然而千古以來,能被形容為集「儒釋道」涵養於一身者,小弟不才,僅知者蘇東坡一人而已矣。
用實際一點的例子來說明這樣的困境好了,值此亂世,修行人為何不學當年文天祥、岳飛(復初淺言中點名的儒聖)?而要學習如何避禍上身、趨吉避凶(道教思想)及超生了死、結緣渡人(佛教思想)?

2007-03-19 12:46:20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知識遊戲家~兩千題是要答到民國幾年啦~ 6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給冬瓜大大:
「形而上」「形而下」的說法小弟有受用之處,
可惜您並未近一步發揮。

給如水之德大大:
您並未正面回答問題,
本題並不是在質疑優劣、真偽或正邪貴賤,
而是若您熟讀三教經典,
聖人的指導如此不同,
您如何應時得知目前該有的抉擇?
另外,
小弟不認為需聽到佛菩薩說法才能得知真偽,
釋迦牟尼佛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基督說:「我」就是真理、道路與生命,
任何真理都是向內求,向自己內心的佛性求來的,
而不是憑恃外物,嚴格說來,小弟以為仙佛批訓也不應該照單全收。

2007-03-19 13:39:47 · update #1

6 個解答

哈哈!!

樓主,贈您一方便,名『擇善固執』,莫問過去未來,當下即是。

共勉!

2007-03-19 18:47:3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FOX 2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6-30 17:08:1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禮敬善知識平安喜樂。
轉贈一句話,與您共勉之:
「宇宙間沒有宗教,連教〈ㄐㄧㄠ〉也沒有,法就在那裡,看得到的自己拿。」

2007-03-20 10:41:3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眾生雖平等 但每個人都是此世間獨一無二的
怎麼可以只用一種方法來勸導世人呢?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那重點是哪一條路? 還是如何到達羅馬?
世間的瓜果有多少種類? 每一種瓜果都用同一種栽種方式嗎?
如果你是木瓜 你就用木瓜的栽種方式 那你才能結出木瓜
如果你對儒家的修行方式比較有心得 那你就用儒家的方法修行

2007-03-20 10:13:2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凡人 2 · 0 0

阿彌陀佛的開示
......
「二、團結各宗教界,儒、釋、道(包括十宗釋迦佛法)、耶、回……各宗教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不要互相誹謗,說甚麼我正你邪,我道你魔,我高你低,我貴你賤,捉其片面缺點,誹謗不止,互滅道門,實不該也!佛門廣大,八萬四千法門,教教是真,能修持者,邪能歸正,魔能變道,小能向大。必須互助互愛,糾其邪,扶其正,才是佛陀慧命正宗。」......

後學老舉這例子,因為非出自一貫道道親這裡,對於某些不信或疑惑的人最具說服力了。
如果依開始即以人心為出發點,那麼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聽起來都好像很有道理,如何分辨呢。
若非少數幾個親身幸得聞佛菩薩講法的弟子,如何得知真偽呢?憑真智慧呀,這個需要些歷練磨練才能得到。不知有沒有回答到您

2007-03-19 17:21:26 補充:
如何得知真偽-->如何分辨真偽

2007-03-19 20:17:40 補充:
>小弟以為仙佛批訓也不應該照單全收。
正確無誤,但批訓確實能啟信一部分的眾生,不可輕視。
修道貴在認理實修,認真理修道,確非外在形象。後學並未講到"仙佛批訓",但若要討論只能說,相信是信訓文中的理,而非訓文本身這個象,有理則進無理則退。
其實聖人的指導並沒有不同,只是說法不同,不同的是人心的解讀。雖說是以"真我"、佛心本性做主宰,若非大根器的佛菩薩倒裝降世,不能二六十中不離自性,頓法中有漸法,不然您何必把佛經當作布袋般天天抱著不放呢?這是要藉由一點一滴的累積呀。至少這些大根器的佛菩薩不會上來知識 這裡爭個何是何非。

2007-03-19 20:22:23 補充:
二六時中

2007-03-19 13:14:3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如水 2 · 0 0

三教同源或是五教同宗.這種觀點要從行而上概念去解釋.若是落入行而下的概念他是無法講的通的.
所謂器是陰陽相對峙的.他人不好才有你的好或是他人不善才有你善的一面. 才有所謂的一因一陽謂之道.
因緣法則因個人的需要而創立的.你可以選擇適合你的理論論述.

2007-03-19 13:01:28 · answer #6 · answered by 冬瓜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