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過程中, 常有人認為自己是初學, 什麼都不懂, 怕耽誤到別人的時間,怕問得太粗淺, 只是顯現自己的無知, 因此即使有疑問也不問.
有些人, 堅持自己不是證果位的聖賢, 也不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即使有人想學佛也不肯講, 即使有人有問題, 他也不敢給答案, 怕答錯了,
謗了法, 恐怕會下地獄, 不說反而安全一點. 也見到一些狂禪之流, 不管自己是否所謂[直指本心, 見性成佛] 未讀幾本經, 信口開河, 大有六祖惠能重來之勢. 又有一些人, 不管來者是誰, 惑在何處, 一律指示老實念佛.
問題是: 該不該問?何時可問?提問題是否要擔因果?
不答會擔因果?還是回答會犯謗法罪?
2007-03-15 08:08:34 · 14 個解答 · 發問者 錦坤 3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見到大家熱烈回答, 有些回答也深得我心,
不過要提醒大家,
我的問題並未侷限在[ 知識 ] 站上問答,
我指的主要是一般佛學讀書會,
佛教社團討論, 不只是老師講課,
有時也包括出家師父講經之問答.
2007-03-15 10:07:21 · update #1
曾聽法師說法, 他說在家學佛有三種問題:
一是不知自身有病.
二為知有病卻不肯用藥.
三是病未好,急著去藥. 常以分別心,法執為誡.
2007-03-16 16:46:36 · update #2
大德您好:
小弟覺得,該問,有心就可問,或許您內心的疑問也是他人的疑問,如果他人沒有你內心的疑問,但此刻您的內心的確有疑問時,有機緣就該問,有時機緣錯過了,會加深疑問,所以別擔心會不會耽誤別人的時間。
會不會擔因果,絕對會,但並不是只有壞的才會稱為因果,起了學佛的因,成就了成佛的果。
會不會謗法,如果自己內心也不能肯定答案時,就別回答了吧,答錯了,對方堅信你的答案是正確的,這是非常不好的。因為這時就起了錯誤佛法的因。
如果是自己提問請別人回答,那麼小弟建議您,得到答案後反覆的思考,是很重要的,然後同一個問題也可以多方提問,不見得只能問一個人。
小弟的上師開示:當我們有佛學上的疑問,得到答案後,必須要反覆的思考來達到了解,並不能只是老師或是師父說了就好,體悟與確實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不能單單只是知道答案。
2007-03-15 15:28:3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心中分別心.就會有<該問還是該答?不該問還是不該答?>的問題
常見己過錯.不管人是非
佛經只是引導人.每人都自有體悟
佛在心中.不向外求
2007-03-16 08:32:5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我要打10個 2 · 0⤊ 0⤋
佛法不可思議如何問?發菩提心.
佛法不可思議如何答?不作聖解 .
好像曾見過文中說.不住相.....總總.
2007-03-16 07:27:4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心有疑不問易退失佛法。既然有問就必須心空以待。然受與不受必須心帶存疑.是謂佛言︰知其所以,更要知其所以然。
佛法非知識.知識是識性.因此知識易誤入歧途.故佛言︰非行門非佛法.既然是知識,能令受者藉以悟,也就功德無量。因此不在於答者是否見性.而是受者能否體悟。所以不在於言與不言,而在於權實要雙行、真俗要合一,那就圓融無礙。是謂︰佛遍一切處。
2007-03-15 18:35:3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該問---心有疑惑 也許其他網友也有同樣問題 提問與網友切磋討論 佛說---善哉斯問
不該問---如只假藉提問 而只是暗中毀謗 則不該提問
---如提問後 又以貢高我慢 批判回應者 由此自顯高人 何必問耶 ?????
該答---如可善巧方便 深入淺出 回答問題重點 回答能真實利益網友 打字雖辛苦 為利他而苦 何樂而不為 ??
不該答---答非所問 藉口回答而毀謗 或知見偏差 或不懂裝懂---像老番顛一樣 最好別回答
老番顛 ---只是老人話多 閒聊閒聊 !!!
2007-03-15 20:18:30 補充:
jilz 大德 : 一針見血
2007-03-16 13:42:11 補充:
哇賽 ! 都是高人 佩服到五體投地 !
2007-03-15 09:43:4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老番顛 6 · 0⤊ 0⤋
阿彌陀佛~!善哉~!
就好像有位大德所言:這裡是『知識+』而不是『佛寺』~︿︿
討論佛法,是將我們所學、所研究的佛法上,拿出來讓大家互為切磋,並沒有造成什麼謗法罪業。想問就問,這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是嗎~?有疑問就要提出來討論,不然,這個疑問得不到釋懷,反而積壓在自己的知識當中...久而久之,又誤聽信其他謗佛的宗教團體。自己而不知覺的開始被牽著走,然後開始抨擊佛教教義。
問題是出在自己的身上,當然就要靠自己去解決。不然到了最後,積非成是的你,就真的在毀謗佛法了~!
在下,奉勸版主:有問題就不怕提問,也不用怕丟臉~!這裡的善知識大眾,都會以最熱誠的心意,幫你解決你的疑問~︿︿
願你:吉祥˙自在~!阿彌陀佛~!
2007-03-15 09:38:03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清香白蓮˙素還真 6 · 0⤊ 0⤋
疑惑、經驗
問與答, 該問!該答!
諍論、證境
不該問!不該答!
2007-03-15 09:32:19 · answer #7 · answered by jilz 3 · 0⤊ 0⤋
我在初修的時候,每每看到同修下課後圍著上課的師資問很多問題,十分的羨慕,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要問什麼。
我偶而也突然有一些疑惑,想到有問題可以問很高興,可是等到上課時,很奇怪地,又覺得其實我應該是明白的,不必去問,到底明白了什麼,我也說不出來,就是覺得我只是不確定而已,並不是不明白。
後來,有上課的師資告訴我們,不是不慈悲,也不是蔵私,有些問題,只能講個大概,更深入的要自己實證實修去體會,如果講明了,反而會在修行時有所期待,造成妄念。這句話,在我修行日久時,漸漸地體會到了,有些問題,當你問了,別人回答了,因為還是一個相,即使當時也好像聽懂了,其實並不是真的明白了,要等到自己真正體悟到時,才是真正地瞭解了。
所以,當有同修問我問題時,我會就自己體悟到,有實證到的部分回答,不在自己修證層次的部分,我會說我不知道,除非是 師父已經開示過,我就可以說師父是如何開示的,而不會把師父的開示說成好像是自己證到的。
個人覺得不必為了要不要回答傷腦筋。回答問題就是真心和誠心,也要看對方的修行狀況,也不必一鼓腦好像要炫耀自己,不分對象程度和狀況講的很高深奧妙的樣子,但是,出發點就是真誠地回答問題,能說就說,說不出也不必裝高明。個人覺得不必為了要不要回答傷腦筋。
2007-03-15 09:20:45 · answer #8 · answered by SL 7 · 0⤊ 0⤋
一問一答間都是緣份吧....不是每個人都會問..也不是每個人都會一一回答...
在佛法上..有時一句話會使某人有所頓悟..但另一個人卻要用另一種說法才能讓他頓悟.......所以個人認為只要抱持向上心來此學佛都不會謗法的....個人相信每個是何心態來此.自己比誰都清楚.
學佛的人第一個要件當然是要信佛.不相信其他就不用談了.
信佛後.進一步要去體悟經文的意思.並去行修...而日常生活上都用的到...也都離不開佛法.
對於刻意謗法的人以後自有公斷..我們又何必起憤慨而徒增嗔恨呢?
2007-03-15 08:44:28 · answer #9 · answered by 【BRUCE】 7 · 0⤊ 0⤋
此處只是"""知識"",,不是""寺""
因此,小人偶,,只看成""討論""
不看成""傳法,或,說法""",,,,即然非""傳法"",,何來謗法之罪??
當然啦,,,還系要盡力將自己所知,正確的知識,說出,,,以免將來自己有疑時,,,因果報應,,別人也故意指錯路給你,,呵呵
問題是: 該不該問?何時可問?提問題是否要擔因果?
不答會擔因果?還是回答會犯謗法罪?
想問就問,,想答就答,,,想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一切隋緣,,,,
別看得那麼嚴重,,,,又不系穿著袈裟,,上台傳法,,,當然若您表明您系""法師"",,,那您說的話,,就代表""佛弟子""囉,,,,大家都得敬重三分,同樣的,您揹的因果,,也重三分囉!
不管如何方式說,,,都不離因果,,,只是若茶餘飯後的態度,,,別人也是以聊聊的方式信你而已,,,,,若像阿一這樣堅持別人一定要和他一樣,,那,,,那果,,就嘿嘿,,,,自己想囉!
2007-03-15 18:01:17 補充:
若您指的,系法師的話,,小人一點經驗給您參考囉
偶曾提一問題,有位表明是法師的,來說,你誠心問,我誠心答
偶回應,太好了,有法師,願意擔因果,偶就再重新提問一次,並向此法師祈請開示,,,,,結果,,,嘿嘿,,,等了快一星期,也沒見他回答,,呵呵!
由此可知,,,真法師,,,系粉怕""謗法罪"滴,,因,有一故事,有一法師曾因說錯一字,就做了好幾世的狐狸!
不過,透過此方式,你也可得知,對方是否為真法師了,,,因,,,若敢亂說滴,,那定系有問題的,,,
畢竟現代,要找到像廣欽老和尚,這種有實証的法師,,,太難了,,,,
能找到""怕因果""的善知識,已不容易了,,可以參考學習了啦!
2007-03-16 23:22:41 補充:
曾聽法師說法, 他說在家學佛有三種問題:
一是不知自身有病.
二為知有病卻不肯用藥.
三是病未好,急著去藥. 常以分別心,法執為誡.
哇,,系那個法師啊,真系高手,,,太佩服了,,,
跟小人偶貼在牆上,提醒自己的警語,,一模一樣,,,哇咧,,,,太強了
2007-03-15 08:36:48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