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我最近看到有人姓 『 粘 』 → 這個姓氏全台灣有多少人阿??? 可

否請知道ㄉ人告訴我起源跟由來媽?? 我對這些很少看ㄉ姓氏很有

興趣想知道 麻煩哩 3q

2007-03-15 16:53:05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愛情透視鏡 1 in 社會與文化 禮儀

4 個解答

(台灣粘氏)
粘談到彰化縣福興鄉的「粘厝庄」,在其鄰近的鄉鎮應該都能耳聞其名,臺灣唯一的「生女真族」,彰化縣福興鄉「粘厝」居民,經省文獻委員會證實,是由東北吉林附近,金國時代開始南遷,而在臺灣生根的。

依據省文獻會的部分委員查證,目前客居在福興鄉粘厝村的四、五百戶人家,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姓粘,因此外人稱為「粘厝村」,或「粘厝庄」。

女真共分兩支,一之為熟女真,大清帝國即為該族所建,另一支為生女真,西元十二世紀時,族長完顏阿骨打,率族人南侵,先滅契丹人所建的遼國,繼滅北宋,建立了顯赫一百二十年的金國。





「粘厝」的大部分居民,就是完顏阿骨打的後代子孫,先祖父粘忠泉保存下來一份家譜-「漳江粘氏敦業公派下家譜」,該譜上載明,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姪兒「完顏粘」是先祖父家系的「一世祖」。

在漢人撰記的史書上,將「完顏粘」稱為「粘罕」,他是在著名的「靖康之難」一戰時,劫擄北宋徽、欽二帝的金將之金史權威臺大教授王德毅說:女真部族入侵中原後,逐漸漢化,紛紛改姓,「完顏粘」這一支系,卻以名為姓,此為粘姓的由來。可是我國的「百姓家」中,卻找不到粘姓,而「萬姓統譜」中的粘姓亦僅溯志明代,然而,這個奇特的姓氏,使這一族系的女真後裔,再經歷八個多世紀的遷徒離亂後,仍然「認祖歸宗」,確屬不易。

先祖父所保存的家譜中記載,這支粘姓女真族原先住在東北吉林附近,全國時代遷到河南宜陽,山東萊陽一帶到了第八代,其中一支為了逃避元末戰亂‧始遷到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衙口鎮一帶,與清初名將施琅的先世宗族,比鄰而居,粘、施兩族因而通婚,一直到西元十八世紀,清廷鼓勵移墾台灣,粘姓二十二代子孫粘萼,率領部分族人東遷台灣鹿港西南海邊,當時一片荒涼,後來子孫繁衍,粘姓多了,就已村中居民姓氏,命名為粘厝,而今分為「頂粘」和「廈粘」兩村。

一直到現在,「粘厝」的女真後裔,還保存了幾分「部族」的形態,台灣光復前,地方時常發生與他們有關的事與物,就會群起而來,若有外地他人欺侮了他們,就會集體圍攻,「粘厝」的居民總是集體行動,如今已沒有打群架的事了,但某一族人碰到了麻煩,粘厝的居民,往往各家各戶分攤訴訟費用,打「集體官司」,輸贏不說,這種聲勢,可真嚇人。

到了選舉期間,粘厝的二、三千張選票,也一致行動,一張票也跑不掉,前任福興鄉長粘富雄,是粘厝的子弟,在粘姓宗親的支持下,榮登鄉長寶座,同時也曾擔任二屆縣議員。

福建晉江的粘、施兩姓,有傳統的姻親,女真的後裔,在生理上有些特徵,那就是漢人的小腳指甲外側有道裂痕,女真後裔則無,此外,女真後裔的支氣管都不太強,因此患有氣管炎的有很多,儘管如此,女真人在生活習慣上也相當漢化,粘厝的村民皆操閩南語,腔調和福建晉江一模一樣。

在台灣光復以前,粘厝一直是一個寧靜封閉的小村,村人到鹿港,就靠兩條腿,外人更少去,一直到民國六十七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才找到這個埋沒百餘年的女真部族,該會一位編撰委員更從先祖父手中,獲得抄自泉州府衙口鎮老家的年氏家譜,女真後裔的身分來源從此才得以確定。

先祖父粘忠泉是二十七代,「忠」字輩,那份珍貴的祖譜,是民國十二年,先曾祖父跟隨鹿港媽祖回湄洲進香,路過廈門,託宗親粘傳仁抄寫的,那份族譜一直過了十年才寄來台灣,原委託人已經過世,由其子-先祖父代收,因而視為至寶,因為這可能是目前全世界少有的女真家譜之一。

粘厝建有一座粘姓宗祠,取名「桓宗堂」,「桓宗」是金太祖宗顏阿骨打追後粘姓一世祖粘罕的諡封。

  桓宗堂政廳供奉著一尊粘罕的塑像,全盔後垂掛著兩跟羽翎,戰袍上沒有此間一般神袍上所見的龍紋,據考證是女真盔冠後面原來是垂掛貂毛,而不是羽翎,貂皮是吉林三寶之一,也是女真族老家的「土產」,如今此「土產」不易得到,祇有改用「羽翎」了

  民國六十九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客居在台灣省的女真族,曾籌辦了一次女真部族的傳統盛典─宗親大會,生女真語稱「宗親大會」為「猛女默刻」,是生女部族一年一度的盛會,八百多年前,生女真部族的祖先在這種場合中,研商軍事及經濟決策,或繼承王位等問題,八百年後的民國六十九年農曆二月十五日,這些女真後裔亦在粘氏宗祠舉行了首度祭祖大典。在祭祖的當天,一切祭祖儀式,並依照女真族祭祖儀式進行,當時內政部長邱創煥,省府主席林洋港分別以「敦本興邦」,「慎終追遠」匾額相贈,同時還召開了宗親大會,會中決定(1)延續粘姓輩分,續編「福澤餘蔭、興隆鼎盛」八個字以增續世系(2)籌設清寒子弟獎學金(3)改善粘厝庄生活環境,促進健康。

2007-03-15 21:05:02 補充:
粘氏由來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2500334/·sɮ12.htm
台灣粘氏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2500334/·sɮ13.htm

2007-03-15 17:02:5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3 · 0 0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15-04-15 05:54:5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簡單來說他們就是元朝皇族的後代

懂嗎

2014-10-25 01:50:4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鈴井音 5 · 0 0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姓氏之多可在世界居冠。宋人《百家姓》所收以漢族為主,少數 民 族的姓氏幾未收入。其實,我國還有許多少數民族的姓氏,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閩台的粘 姓便是其中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姓。「粘」屬於多音字,既讀作nian,又讀作zhā n,此粘姓讀作nian。

  粘姓人主要居住在福建和台灣,據統計福建晉江市900餘人,石獅市40多人,泉州市500多人 ,南安市1100多人,福州、廈門、三明、漳浦等地100多人,合計2640餘人。在台灣粘姓人 主要集居在彰化縣的鹿港鎮和福興鄉,約有380多戶、6000餘人。此外,在台中、台北、高 雄、屏東、花蓮、台東、南投、嘉義、台南、基隆等地也有粘姓人居住。據說台灣粘姓多達 10000餘人。此外,在美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及香港、澳門也有 粘姓人定居。全世界各地的粘姓人,總計大約在15000人左右。台灣的粘姓來自福建,是在 清乾隆年間越海去台灣謀生的。國外的粘姓,一部分來自福建,一部分來自台灣。 

  粘姓人比較少,然而內聚力很強。在福建和台灣均設有粘氏宗親會、粘氏宗祠,定期地舉行 祭祖活動,並編纂家譜、族譜。粘姓人大多務農、務漁、務商,其中有少數人成為實業家, 在台灣有一部分粘姓人進入政界,充當下級公務員,還有的人從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在福建 的粘姓人,在戶口上均填為滿族(以前由於歷史原因曾報為漢族),在台灣的粘姓人則自稱是 女真族。 
  由於多次赴台,我曾與台灣的粘姓人有所接觸,又曾到福建實地調察瞭解粘姓人的情況,因 而 看到了粘姓的家譜和族譜達8種之多。這只是粘姓家譜族譜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有些粘姓 人不肯向外人出示其家譜族譜,尋找工作相當困難,沒有粘姓名人的協助是難以進行的。 

  這些家族譜編修的時間有早有晚,最早的族譜始修於明代後期,其後又不斷增修。有的家譜 修纂於清代和民國年間,個別的家譜是近年所修。家譜族譜的篇幅不同,有的長達10餘萬字 ,有的只有1萬多字。這些譜書主要是記載粘姓的世系、居住地、祖塋所在,同時也對某些 人的事跡作了記述。 

  這些家族譜均記載,福建粘姓的祖先名叫博溫察兒,元代時曾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於 元朝末年浮海南遊,到達了福建晉江的潯江潯海居住。這裡在元代產海鹽,設有潯渼場。因此,粘姓家譜族譜多題有潯江、潯海、潯渼字樣。博溫察兒的墳墓尚存,在今石獅市永寧鎮楊丹村(石獅市原屬晉江,1987年從晉江 市析出)。博溫察兒是福建、台灣粘氏的共同始祖。
 
  博溫察兒的事跡,史書無傳。家譜稱:「博溫察兒,南合公之子也。知河中府,舊譜遭倭亂 散失,政績事跡莫考,聞之故老,謂公因世亂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居晉江永寧楊丹。」 南合,《元史》卷一六四有傳,附於粘合重山之後,傳稱南合「子博溫察兒,知河中府」( 中華 校點本3467頁)。南合之父為粘合重山,原為金朝貴族,金末為質於蒙古。金亡以後,協助 成 吉思汗略地有功,後為中書左丞相,協助右丞相耶律楚材「建官立法,任賢使能,與夫分郡 邑,定課賦,通漕運,足國用」(校點本3466頁),死於太宗窩闊台在位期間,贈太尉,封魏 國公,謚忠武。
 
  粘合氏即粘割氏,又作粘葛氏、粘哥氏。在《金史》中,有粘哥荊山、粘葛奴申、粘割韓奴 、粘割貞、粘割斡特剌等十餘人,說明粘割氏是女真人中的重要姓氏。女真人的姓氏有白號 之姓與黑號之姓的區別,據《金史·百官志》,粘割氏屬於黑號之姓。清人何桂撰《金史姓 氏考》,遺漏了此姓。陳述先生撰《金史拾補五種》,於《金史氏族表》內指出:「《遼史 》 三六屬國軍有粘八葛,又捲七0屬國表壽昌三年二月,粘八葛酋長 請復舊地。此粘割氏,或即其後裔也。」若此,則粘割氏是女真人中出現比較早的一個姓氏 。 

c

2007-03-18 04:18:3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