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則身危的下一句是?????典故呢??
功高震主則身危的下一句是?????典故呢??
功高震主則身危的下一句是?????典故呢??
功高震主則身危的下一句是?????典故呢??
2007-03-12 05:25:11 · 8 個解答 · 發問者 ? 6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17 03:50: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3 06:21: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1400703.pixnet.net/blog
2014-08-03 04:45:4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18 11:50:3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12 15:00:2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名滿天下者不賞
古人說得好:「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所以韓信
被殺前才會慨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事實上,韓信用兵誠然如神,但是在侍奉主子這方面的分寸卻拿
捏的頗差。要知上司永遠是上司,他不可能和你做推心置腹、肝
膽相照的朋友;所以不必對他有所奢望,況且能同甘苦,卻無法
共安樂的人比比皆是。劉邦之前有越王勾踐,劉邦之後有明太祖
朱元璋。像宋太祖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溫和手段來剝奪功臣兵
權者,算是少之又少。韓信於劉邦受困於縈陽時強求齊王的封號
在先,於劉邦追擊項羽兵敗時,拿蹻在後!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又
不懂君臣間分寸的掌握,其死於非命乃是必然的結果。
2007-03-12 05:36:01 · answer #6 · answered by 鬼島傳奇 5 · 0⤊ 0⤋
鍾會功高震主而遭疑,眾將不服而孤立,結果身敗名裂。
鍾會在收擒鄧艾後,十分得意地說:「吾今日方趁平生之願矣!」這時姜維對他說:「昔韓信不聽蒯通之說,而有未央宮之禍;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死。斯二子者,其功名豈不赫然哉,徒以利害未明,而見幾之不早也。今公大勳已就,威震其主,何不泛舟絕跡,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子遊乎?」鍾會大笑道:「君言差矣。吾年未四旬,方思進取,豈能便效此退閑之事乎?」
姜維對鍾會所說的這些話,儘管其目的是用激將之法,敦促鍾會盡快反叛,但這些話若從正面來理解,的確講出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當年在項羽與劉邦相持不下的時候,齊人蒯通曾前後兩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韓信擁兵自重。蒯通說:「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可惜韓信沒聽蒯通的勸告,結果在未央宮被殺。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曾勸文種在功成名就的時候趕快離開越王勾踐,急流勇退。文種沒有接受范蠡的建議,最後終致被逼自殺。
鍾會當時也正面臨這樣的選擇。他與鄧艾攻取西蜀的功勞,已大大超過司馬昭之「吾父子兄弟三人有大功於魏」的自詡。因為司馬懿父子多年征戰,也僅是保住邊關,阻止吳、蜀的侵犯而已。若論功行賞,鄧艾、鍾會的地位不會在司馬昭之下。但以司馬昭的立場與個性,絕不允許鄧艾、鍾會兩人的權勢超過自己。歷代統治者都是這樣,即便自己做了至高無上的皇帝,也要千方百計地謀殺有功之臣,何況司馬昭當時仍是皇帝腳下的大臣呢?他的臥榻之側,更不容他人鼾睡。
身為下屬,如果其能力、功業、影響等方面超過了他的主子,他的主子自然會感到不舒服,因為這首先影響到上司的自我表現慾。一般情況下,可供表現的舞臺是有限的,所以你有了表現的機會,就等於我失去一個表現的機會。你的個子高,必會顯得我的個子矮。所以有人用「武大郎開店」來諷刺這類現象。武大郎的個子矮小,他當了炊餅店的老闆後,招聘店小二的主要標準就是個子絕不能超過自己,高出一點也不收。突出自己而壓抑下屬,這是大多數領導者的通病。
其次,根據「能級原理」,有什麼樣的能力,才可居於什麼樣的職位。無功無能而又居於高位者,早晚要被有功有能的下屬所取代。所以勇略超過君主的人,對其君主便構成一種潛在的威脅。若君主逐漸感到威脅加重的話,基於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勢必會動用生殺大權來除去下屬。因此不管下屬是否有意威脅和取代君主,他都難逃厄運。
另外,凡處於君主之位的人,都有一種較強烈的支配慾。然而下屬能力若超過君主,那他就會擁有更多的獨立自主性,如此勢必與君主的支配慾相抵觸。在既有支配慾,又有支配權的情況下,君主必然要對這種下屬的行為進行「規範」。
那麼,如果下屬的勇略已超過了其「主」,又想要避免「身危」之禍,應該怎麼辦呢?其實,要想避禍,極易辦到,但又極難辦到。
所謂極易辦到,就是說其辦法極簡單,即「功成身退」。明代劉基說:「能盈不能謙者,雖成必毀;知進不知止者,雖得必失。」(《擬連珠》)只知道自滿,不知道謙讓的人,即使一時成功了,最後也必定失敗;只知道進取,而不懂得適可而止的人,即使一時有所得,最後也必定失掉。這裡明白道出了「盈」和「謙」,「進」和「止」的微妙關係。我們都知道「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道理,所以凡事之「盈」、「進」,必須掌握好一個「度」字,倘若超越了限度,將會適得其反。懂得「功成身退」的智者,古來不少,他們都能因此而以善始,以善終。例如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稱霸諸侯後,毅然決然地舉家乘舟而去,結果不但保住了性命,且成為富商。辭官卻名、退歸田舍、一走了之,這不是很簡單的事嗎?
然而,此法卻極難辦到。由於一般人很難割捨「名」、「利」二字,特別當竭盡心力地在官場上明爭暗鬥,在沙場上拼死衝殺後所撈到的一頂烏紗帽與財富權勢,誰能忍心就此拋卻?正如「好了歌」中所言:「人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像這樣寧捨性命、不捨功名的不智之人,自古以來的確不少,鍾會就正是這樣的人。他曾對姜維說:「君言差矣,吾年未四旬,方思進取,豈能便效此退閑之事?」對鍾會而言,既已建立奇功,當然還要再圖「進取」,更上一層樓。但他卻不知,前面並非高樓大廈,而是萬丈深淵。
2007-03-12 05:31:58 · answer #7 · answered by 野然 4 · 0⤊ 0⤋
"功高震主則身危,名滿天下則不賞"
典故我再找找
2007-03-12 05:31:01 · answer #8 · answered by Becca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