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寫個大綱出黎~唔該~快d~星期五交,最遲星期四答我

2007-03-07 16:42:13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找多幾個人答~我要找個好小小

2007-03-08 14:52:16 · update #1

2 個解答




千古一帝轟然倒塌:秦朝覆亡真相

——《天朝落日:中國二十王朝覆亡全景》






圖片參考: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99/72550/72551/images/text/spacer.gif



2006年10月19日09:35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圖片參考:http://ads.people.com.cn/image.ng/params.richmedia=yes&channel_range=1/68880/69301/&channel_id=69301&PagePos=10&size=350250&site=people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秦朝也是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朝代。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大國,不管豪強公開割據或外族侵入建立政權,最后總是還原為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國家。皇帝是秦始皇新創的名詞,一個皇帝在歷史上的評價如何,隻能依據其表現來評判。秦始皇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從死后到現在,經受了歷代多少文人的各種不同的評點,如賈誼的責難、章炳麟和蕭一山的恭維、顧頡剛和郭沫若的批判等等。盡管始皇是個暴君,但是,他所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假使我們撇開嬴政的個性與作為,撇開秦朝的短暫而亡不說,單說中國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在西方的耶酥基督尚未誕生前約兩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統一﹔並且此后統一為常情,分裂為變態(縱使長期分裂,人心仍趨向統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統一為終身志向),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秦始皇的功績至巨至偉。后來延續2000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秦奠定了大一統的政治基礎和心理基礎,因此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

千古一帝

秦本是西方小國,幾代人都前赴后繼與戎狄戰斗,逐漸強大起來。西周孝王曾封給養馬人非子一塊土地,地名秦(甘肅清水縣),在戎狄間。宣王封非子曾孫秦仲做大夫。秦仲攻西戎戰死,子孫都戮力攻戎,國勢漸盛。秦仲孫秦襄公因為救幽王有功,又護送平王東遷洛邑,因此平王封襄公做諸侯,逐漸擁有了西周故地,成為西方強國。秦採用戎狄法律及文化,雖成西方大國,卻被東方華夏諸侯所輕視,不讓它參與盟會。秦君大多都是有作為的君主。秦文公設史官,定法律。德公建雍,秦穆公更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國君,他招攬天下賢士,起用謀臣百裡奚,戰勝晉國,擴地到黃河邊上。又滅諸戎,開疆千裡,成春秋霸主。秦孝公任用商鞅為相,先后兩次主持變法。他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鼓勵個體小家庭生產,發展封建經濟﹔普遍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等。變法增強了秦國的軍事實力,促進了秦國社會的轉型,加快了由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向統一的封建國家邁進的步伐。經過惠王、武王的苦心經營,到昭王時期,秦國實力已經大大超過了東方六國,為嬴政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始皇繼續奉行“遠交近攻”的既定策略,以重金收買關東六國權臣,離間其君臣關系。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間,先后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

嬴政用武力吞並六國之后,為了適應大一統的需要,參照歷代秦國的政治體制,重新建立了一套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嬴政認為,天下已經統一,過去的“帝”和“王”的稱號卻不統一,便下令臣下重新商量議定他的稱號問題。有大臣說,遠古時期有“天皇、地皇、泰皇”的傳說,其中以“泰皇”為尊,故主張以“泰皇”來稱呼他。聽了大臣的意見,嬴政決定去掉“泰”,保留“皇”,再加上古代的“帝”號,合稱為“皇帝”,以此顯示自己功高三皇、德超五帝。嬴政自稱“始皇帝”,后世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期盼嬴氏江山能夠延續千秋萬代。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秦始皇還創立了與皇帝的稱號相一致的一些稱謂制度。如皇帝自稱用“朕”,表示至尊無二﹔皇帝所下的涉及制度的命稱“制”,昭告臣民的令文稱“詔”﹔皇帝的印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隻有皇帝的印才能叫做“璽”﹔皇帝的妻子稱“皇后”,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后”。 這一稱謂制度在此后千余年一直被沿用。

秦始皇大權獨攬,日理萬機。政事不論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決。白天審理案子,晚上批閱公文。秦始皇規定,自己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會休息。當時還沒有出現紙張,公文是寫在竹簡上的,所以公文的數量用“石”這一重量單位來衡量。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由此可知,秦始皇確實是一位勤勉、有作為的皇帝。

在中央,秦始皇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官僚體制。皇帝之下是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最高行政長官,職責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負責管理文武百官。太尉是最高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是,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所以,軍權實際上是掌握在皇帝之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三公以下設九卿: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各有明確的分工,負責不同的政務。在地方,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治體制的歷史性變化。在討論地方體制時,包括丞相在內的多數大臣主張分封制,唯獨廷尉李斯主張郡縣制。李斯說,周朝實行分封制,將王公子弟封到各地為王,開始還能夠精誠團結,擁護周王,但是,過不了幾代,諸侯王與天子的血緣關系逐漸疏遠,再加上諸侯國的發展壯大,他們就不再聽從周王的指揮,致使周朝分崩離析。如果實行郡縣制,皇帝親自任命、罷免地方長官,政權就可以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裡,天下才能夠長期穩定。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36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是縣令或縣長。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裡、什、伍,是一種准軍事化的管理體制。

為鞏固大一統格局,鞏固中央集權,秦始皇又採取一系列行政改革。第一,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地主,獎勵私有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地主和自耕農隻要向政府申報佔有土地的數額,交納賦稅,就可以擁有對土地的所有權﹔第二,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第三,統一貨幣,以秦的“半兩”錢作為流通貨幣﹔第四,統一交通工具,實行“車同軌”、“行同倫”,確定車軌的標准寬度﹔第五,統一文字,以當時在各國流行的小篆為基礎,略加整理,作為標准文字通行天下﹔第六,修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后統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臨洮,東到遼東,東西長達萬裡﹔第七,沒收天下兵器,將其熔化鑄成12個巨大的銅人,防止天下人作亂﹔第八,修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蒙古,一條向東通河北、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第九,遷徙六國貴族和豪富到咸陽,以利於對他們的控制。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態的形成,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和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之他成為這個時代的偉大代表人物。但是,他又做了許多民不堪命的壞事,加上他的繼承人秦二世無比昏暴,使秦國成為短促的朝代。

2007-03-08 13:19: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lien3333 7 · 0 0

秦朝丞相最出名的是李斯
而佢做左丞相之後,最大件莫過於聯合趙高同胡亥一齊奪取帝位,
當日秦始皇於沙丘病逝,臨死前叫趙高作書想扶蘇繼任,但未送到出去已經死左,書信一直在趙高之手,李斯於是封鎖消息,及後趙高又聯合李斯把胡亥扶上帝位,更而將扶蘇及其親信蒙恬殺死.....
除此以外,他亦是焚書坑儒的提倡者,其他學說一律禁止,要學就要學秦律
而在當丞相以前,他最著名的則是謀害韓非,先誣告韓非不忠,然後則送毒藥給韓非,令他自殺

若說趙高,他被二世任命為中丞相後,權傾朝野,更把二世殺死妄圖稱帝,但失敗
之前,則唆使二世殺死蒙毅及多名秦始皇的兒子,稱是為了鞏固二世的帝位
後來,趙高又誣告李斯,二世於是下罪李斯,更由趙高處理,從而殺害李斯

2007-03-09 09:41:3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Sam8532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