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常識書話中國的曆法分為二十四節氣,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2007-03-03 09:11:13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彥霖 2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5 個解答

古代農民可能記不準日期和時間,卻往往對二十四節氣瞭如指掌,這是因為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聯,廣大中國農民所熟悉。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在外國的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而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即如立春、立秋等。

從古人對節氣最早的命名,如《尚書》記載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係。"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 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並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因地球繞日一年轉360度,將360度分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即約15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

每個節氣的專名,均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

人們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

2007-03-03 09:17: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5 · 0 0

V. Good!

2007-04-26 07:35:1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Jon Jon 4 · 0 0

維基百科(詳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A%82%E6%B0%94&variant=zh-hk



二十四節氣

春季: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夏季: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直到西漢時才成為了現在的二十四節氣。《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就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西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氣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編輯] 春季

* 立春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 雨水 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 驚蟄 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 春分 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 清明 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 穀雨 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編輯] 夏季

* 立夏 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 小滿 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 芒種 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 夏至 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 小暑 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 大暑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編輯] 秋季

* 立秋 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 處暑 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 白露 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 秋分 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 寒露 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交節
* 霜降 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編輯] 冬季

* 立冬 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 小雪 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
* 大雪 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 冬至 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 小寒 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 大寒 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

[編輯] 節氣與中氣

二十四節氣又分為十二節氣(節)與十二中氣(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
月份 節氣(節) 中氣(氣)
正月(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卯) 驚蟄 春分
三月(辰) 清明 穀雨
四月(巳) 立夏 小滿
五月(午) 芒種 夏至
六月(未) 小暑 大暑
七月(申) 立秋 處暑
八月(酉) 白露 秋分
九月(戌) 寒露 霜降
十月(亥) 立冬 小雪
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編輯] 二十四節氣和文化

[編輯] 中國民諺

由於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因此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中國農民為了更方便地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有關的民諺。

[編輯]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榖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寒又寒」或「寒更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編輯] 二十四節令歌

打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瀝皮乾

清明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五月節 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 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進臘月 大寒又一年

[編輯] 各地其它諺語

* 中國:
o 河北石家莊: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o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o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
o 江浙地區:白露身勿露,赤膊變豬玀
o 寒露腳勿露

[編輯] 黃道十二宮

節氣與西方文化中的黃道十二宮有對應的關係。但黃道十二宮是時間段而不是時點。

* 白羊座對應於春分到穀雨的時間段
* 金牛座對應於穀雨到小滿
* 雙子座對應於小滿到夏至
* 巨蟹座對應於夏至到大暑
* 獅子座對應於大暑到處暑
* 處女座對應於處暑到秋分
* 天秤座對應於秋分到霜降
* 天蠍座對應於霜降到小雪
* 射手座對應於小雪到冬至
* 摩羯座對應於冬至到大寒
* 水瓶座對應於大寒到雨水
* 雙魚座對應於雨水到春分

2007-03-03 11:06:0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lmh 3 · 0 0

1.
古代農民可能記不準日期和時間,卻往往對二十四節氣瞭如指掌,這是因為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聯,廣大中國農民所熟悉。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在外國的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而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即如立春、立秋等。

從古人對節氣最早的命名,如《尚書》記載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係。"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 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並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因地球繞日一年轉360度,將360度分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即約15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

每個節氣的專名,均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

人們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
2.
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這種制訂方式稱為「平氣法」。此為24節氣的來源。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這種制訂方式稱為「定氣法」。24節氣之黃經度數請參看下表。

二十四節氣個別代表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皆是反映季節的更替、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及農作物生長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個別的意義,條述如下:

立春: 春季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
雨水: 春到人間,降雨開始增多,春雨綿綿。
驚蟄: 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 春季過了一半,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古代曾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 天氣逐漸和暖,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
穀雨: 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裡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夠的雨水才能使穀物成長茁壯。但此時的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最讓人不易捉摸。
立夏: 夏季開始,此時已出現溫暖的氣候,萬物迅速生長。
小滿: 滿指穀物籽粒飽滿,稻穀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行將結實,等待成熟,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
芒種: 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
夏至: 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此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小暑: 暑是炎熱之意,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熱到極點,雖然夏至時北半球受陽光照射時間最長,由於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於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後,熱度才會逐漸昇高到極點。
大暑: 氣候酷熱到達高峰。
立秋: 秋季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
處暑: 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但有時晴天的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的迴光返照。
白露: 天氣已經轉涼,夜晚時空氣中所含的水汽,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於是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這些透明晶瑩的水珠,我們就稱它為白露。
秋分: 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
寒露: 此時已屆深秋,天氣轉冷,早晚所接觸到的霧氣和露水,感覺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將枯萎。
霜降: 天氣漸寒,當地面的物體溫度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接觸的水汽直接結霜附於其上。
立冬: 冬季開始,冬是終了,作物已收割貯藏,農事完成。
小雪: 氣候寒冷,此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溫度冷至攝氏零度以下時,會凝成結晶狀的固體由空中降下,稱為降雪,不過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 天氣更寒冷,大雪紛飛,地面積雪。
冬至: 嚴冬來臨,此時陽光直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長的。
小寒: 天氣相當寒冷,雖進入嚴冬但尚未到達最冷的時候。
大寒: 天氣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2007-03-03 09:25:3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Iris Lau 2 · 0 0

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這種制訂方式稱為「平氣法」。此為24節氣的來源。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這種制訂方式稱為「定氣法」。24節氣之黃經度數請參看下表。

二十四節氣個別代表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皆是反映季節的更替、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及農作物生長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個別的意義,條述如下:

立春: 春季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
雨水: 春到人間,降雨開始增多,春雨綿綿。
驚蟄: 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 春季過了一半,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古代曾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 天氣逐漸和暖,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
穀雨: 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裡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夠的雨水才能使穀物成長茁壯。但此時的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最讓人不易捉摸。
立夏: 夏季開始,此時已出現溫暖的氣候,萬物迅速生長。
小滿: 滿指穀物籽粒飽滿,稻穀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行將結實,等待成熟,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
芒種: 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
夏至: 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此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小暑: 暑是炎熱之意,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熱到極點,雖然夏至時北半球受陽光照射時間最長,由於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於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後,熱度才會逐漸昇高到極點。
大暑: 氣候酷熱到達高峰。
立秋: 秋季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
處暑: 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但有時晴天的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的迴光返照。
白露: 天氣已經轉涼,夜晚時空氣中所含的水汽,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於是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這些透明晶瑩的水珠,我們就稱它為白露。
秋分: 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
寒露: 此時已屆深秋,天氣轉冷,早晚所接觸到的霧氣和露水,感覺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將枯萎。
霜降: 天氣漸寒,當地面的物體溫度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接觸的水汽直接結霜附於其上。
立冬: 冬季開始,冬是終了,作物已收割貯藏,農事完成。
小雪: 氣候寒冷,此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溫度冷至攝氏零度以下時,會凝成結晶狀的固體由空中降下,稱為降雪,不過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 天氣更寒冷,大雪紛飛,地面積雪。
冬至: 嚴冬來臨,此時陽光直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長的。
小寒: 天氣相當寒冷,雖進入嚴冬但尚未到達最冷的時候。
大寒: 天氣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2007-03-03 09:18:0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terrancekhho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