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學修習淨土持名唸佛,不過常懈怠就是。愛看淨土聖賢錄,前一陣子突發疑問,在家居士可能上品上生嗎﹖
2007-02-25 07:38:20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多啦A夢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後,品位的高低問題?
回覆:
《觀無量壽經》前十三觀善導大師稱之為「定善」,後三觀(即十四觀、十五觀、十六觀)稱之為「散善」(請參閱【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卷 第一(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KvpkPryGAUOnHennXO8-/article?mid=133&prev=134&next=129) 。
《觀無量壽經》言:「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此「當修三福」是針對修「定善」(前十三觀)行者所言,雖說此「當修三福」是針對修「定善」(前十三觀)的行者所言,但是並不是表示修「散善」的淨土行者就可以為非作歹,而是說欲修「定善」(前十三觀)的行者(此「三福」「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必須共修學的功課,所謂「淨業正因」一般人都認為是「修淨土業的正因」,然而末學卻不這麼認為,此所謂「淨業正因」指的應是「清淨業識的正因」,故而《觀經》經文接著說:「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因為如要「清淨業」,必須「持戒修福」,然後漸次修定修慧,此「修定」之前就是「持戒修福」;再如《楞嚴經》所言:「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故而世尊於修此「定善」(前十三觀)之前先說「三福」以為修「清淨業」之正因。說完「清淨業」之正因(三福)後接著就介紹前十三觀(「定善」),修「觀想」以成就三昧(定)。故而修「定善」(前十三觀)成就者必定上品上生。
復次,《觀經》云: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所以說,這三種「眾生」依此修行也可以上品上生。
復次,《觀經》云: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善導大師的《往生禮讚偈》言:
一者至誠心。
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嘆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
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
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散善義》卷第四(三心釋) 有更完善的解釋,礙於文字限制,煩請自行前往閱讀。(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KvpkPryGAUOnHennXO8-/article?mid=144&prev=145&next=142)
善導大師認為此「三心」是往生彼國的「正因」,就如同修「定善」行者於「三福」的同等重要,也就是說,雖沒有修觀想(前十三觀),但是若深具此「三心」者,則同樣上品上生。這是對於我等罪惡凡夫上品上生彌陀報土的最佳機會,請務必仔細閱讀善導大師的「三心釋」文,此三心釋是《觀經四帖疏》的重要指標,若能明白善導大師此「三心釋」的意思,必定能全心領受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本願,也必能安於「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
再則,生彼極樂淨土者,《無量壽經》提到了「化生」「胎生」兩種,經文云:
「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由這段經文得知疑惑佛五智是胎生的因,明信佛智是化生的因。明信佛智所以「化生」,即便華開見佛。因疑惑佛智所致,所以「胎生」,胎生者不能親近三寶。
現在知道明信或是疑惑佛五智所以有「化生」與「胎生」的懸殊差異,所以「佛五智」是關鍵。曇鸞祖師曾為「佛五智」做出詮釋,可自行前往該網站查詢。但是再怎麼精妙的文字形容都沒辦法表達出「佛五智」,因為佛智唯有佛與佛獨明瞭,就連高居等覺的菩薩還是無所悉,也就是說「唯證方知」,唯有證得佛果才能體證出「佛五智」是甚麼樣子;話雖如此,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佛經中探知然後行持。
2007-02-25 18:57:29 補充:
觀無量壽經》云: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正宗分定善義》卷第三解釋云:
「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眾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諸佛身也。【言入眾生心想中者。乃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現】」。
復次,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言:
「彌陀願力隨心大 四種莊嚴普皆遍 三明六通常自在 遍入眾生心想中 佛身相好依心起 隨念即現真金佛 真金即是彌陀相 圓光化佛現人前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2007-02-25 18:59:11 補充:
因此,當我們以往生決定向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時,當我們憶佛念佛之時,阿彌陀佛之真金報身就進入我們這些念佛者的心中,而且阿彌陀佛的心光就注照於念佛者,攝受著念佛者;所以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就是代表著阿彌陀佛本身,此阿彌陀佛即是正覺如來,已是具足「佛五智」者,故而「佛五智」亦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當中,只要深具三心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明信佛智」,身雖是罪惡凡夫,但是同樣可以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化生」華開見佛。
復次,末學再舉經文證明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即具「佛五智」。
《無量壽經》云:
「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2007-02-25 19:01:26 補充:
這句「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者,就是指明信佛五智而言。以「明信佛五智」故而「化生」。
因為「生疑惑者」,指疑惑佛五智者,因為疑佛智所以「胎生」,胎生就是「為失大利」者。
換句話說,【疑惑佛智者就是失大利】,【明信佛無上智慧(佛五智)者就是得大利者】。
復次,我們再往下看這段經文怎麼解釋如何「得大利」。
《無量壽經》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所謂「無上功德」者,就是「無有能過者」,意思是說,沒有比這個更高更尊貴的功德成就者,也就是指佛果,以佛果最尊貴,無有能過之者。
2007-02-25 19:02:49 補充: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如果有人從佛經論上,或是聽聞他人講解阿彌陀佛功德名號之不可思議功能,此人能夠信受無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乃至於只有一念往生決定向之稱念佛號,就這麼一念的信願歡喜心,就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具足佛的果德。
末學這麼解釋,或許會有很多人不能相信,認為這是天荒夜譚,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但是經文確實是這麼開示的,所以佛經才一而再再而三的說這是「難信之法」「易往而無人」,我們學佛總是依法言法,不是依個人的意識型態解釋。所以我們再看看其他祖師大德怎麼解釋這句佛號。
2007-02-25 19:04:39 補充:
藕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言:
「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壎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
「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
「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2007-02-25 19:05:24 補充:
由藕益大師的這段開示文可以知道,「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之功德不思議,祂可以讓我們【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同登妙覺】,這是佛教理所不能概括的不思議處,佛號之功德真實不思議,也唯有【「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所以說,很多人認為這是天荒夜譚,難以相信,這也正常,因為太容易了,所以讓人難以相信接受。故而世尊於《無量壽經》末就有難易的較量出現。
《無量壽經》云: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2007-02-25 19:07:30 補充:
如來出興於五濁惡世難値難遇,佛陀所演說之經論欲聽聞者,亦是難得;大乘佛法及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等等一乘佛法也是難值難遇;雖然求得了善知識,但是要信心歡喜的依法奉行也是困難,【再則,縱然已經聽聞了經法,依法奉行的受持修行,雖然這是很難得的「難」,但是這些「難」中之「難」,比不過上面所說的「【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者。
綜上所說:
「大利」即是「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亦是「一向專稱阿彌陀佛名號」
「大利」即是「明信佛智」。
「明信佛智」即是「化生」。
「化生」即可「華開見佛」
-------------------------------------------
2007-02-25 19:08:01 補充:
所以說一向專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即可「化生」「華開見佛」。
也就是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具足「華開見佛」、「化生」、「明信佛智」等等「大利」之「無上功德」。
2007-02-25 19:11:06 補充:
松大德,
若有念佛問題,歡迎至末學部落格來討論。
只要在留言板上留言即可。
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KvpkPryGAUOnHennXO8-/
南無阿彌陀佛
2007-02-25 13:53:1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2 · 0⤊ 0⤋
淨土的往生分為九品,
看過淨土聖賢錄就知道,往生上品上生的在家居士是少之又少,
包括出家的修行者也很少,
因為上上品是大乘的行者,必需修三福,
最難的是發三心,
至心是真實心,人有真實不變的心嗎?
人的心不管任何時候都在想東想西,
滾來滾去的心如何有真實的心?
除非修到初地以上,達到三輪體空,才能有一分真實心,
這是何等的不容易,
而為何不容易的事,阿彌陀佛要弄得如此困難呢?
就是因為娑婆世界的人太驕慢,
凡夫往往以為自己很行,很有力量,
因此彌陀要我們去做做看,
愈努力去行善,才看到自己根本是無法行善之人,
努力念佛才知道妄想很多,
做著念能靜下來,一起身妄想雜念又出現,
沒有努力修過的人,無法理解這些話,
阿彌陀佛分九品的意思是要我們去實踐,
然後看到自己的不行,發覺到自己的無力,
進一步以願力,佛力要救度,
阿彌陀佛說:信靠我,任憑我.
我的願力是很強大,很不可思議,
靠我的願力就夠了,願力必定勝過你的業力.
但沒有實踐過的人不知道,
九品是要看出自己的罪惡,
你能清楚,疑問自會消失.
2007-02-26 08:06:0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6 · 0⤊ 0⤋
那我先往生下品下生好了,然後一品一品往上升。每一品都經歷過,不是很好玩嗎?
糟了!那我要先當惡凡夫才可以。
2007-02-25 19:39:4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憤世嫉俗小太妹 4 · 0⤊ 0⤋
如果一心念佛,
就不會在乎是往生上品上生,還是往生下品下生了。
2007-02-25 10:21:5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火箭隊 4 · 0⤊ 0⤋
我們修淨土的人,在臨終時都不可對世間的任何一個人、一件事、一根草有所執著,否則就要再回到這個世間繼續輪迴,無法去西方安樂國。
平時就要修這種功夫。
個人淺見,去貪想這個,貪愛那個,不管它是什麼,都是有害的
2007-02-25 08:38:3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Tomas 7 · 0⤊ 0⤋
九品往生,又作三輩生想、一九之生。
修習淨土法門,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為九品。即:
上品上生,先發三心,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次修三業,即「慈心不殺,具諸戒律」、「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此人精進勇猛,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上品中生,亦發三心,然於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修行,唯能解了第一義諦,深信因果。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等無量大眾,持紫金臺,授手迎接。
上品下生,亦發三心,然於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解義,唯信因果。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及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授手來迎。
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其人見已,心大歡喜,見己身坐蓮花臺。
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此人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至心信樂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誹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題,除卻千劫極重惡業,復教令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除卻五十億劫生死重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迎。
下品中生,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為讚阿彌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下品下生,或有眾生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以上九品往生,淨影寺慧遠以之為求生淨土者之九種觀法,善導則以之為求生淨土之實踐方法,二者皆以九品為凡夫。淨影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為上品上生,初、二、三地之菩薩為上品中生,種性以上之菩薩為上品下生,又以小乘前三果之聖者為中品上生,見道以前之內外二凡為中品中生,見道以前之凡夫為中品下生,而以始學大乘之人未辨階位,故依過之輕重分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天台則以習種性(十住)以上之菩薩為上品,外凡至十信為中品,凡夫為下品。有關九品往生之階位,諸家異說頗多。
由於往生有九種差別,故所生之淨土亦有九種(九品淨土),迎接往生者之蓮花臺亦有九種(九品蓮臺),來迎之阿彌陀佛有九種(九品彌陀),所結之手印亦有九種(九品印),往生者之念佛方法有九種(九品念佛)。日僧親鸞以為九品淨土係方便化土,然與阿彌陀佛之真實報土並無二致。
2007-02-25 13:32:49 補充:
看修行程度吧
在家居士當然也有可能上品上生
2007-02-25 08:31:41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