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說都市人的內心很寂寞﹐到底如何消除寂寞的感覺?
2007-02-22 00:16:48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Vivian 2 in 藝術與人文 ➔ 哲學
先旨聲明, 以下內容全屬個人經歷及意見, 呈供看官參考:
我屬於情緒波動大幅且頻密的粗神經類人, 另外也不是心理狀況十分健康的人, 寂寞和納悶是經常出現的心理狀況.
我個人用的方法, 又基於如何界定和歸類 "寂寞的感覺":
我會(盡可能)找出導致 "寂寞的感覺" 的原因, 從而將 "寂寞的感覺" 限制在其誘發的範疇(方面)之內, 舉例如:
我最要好的朋友跟我提及另一位行將結婚的朋友邀請朋友們吃飯, 以便派喜帖, 但是我向他提供建議不大被接納以及他的言談使我感到不受支持, 當夜飯局後借酒意向他傳短訊吐不快, 也得不到想見到的回應, 之後那件事不了了之, 就只好承認那位朋友所帶來的納悶和寂寞的存在, 從而令它不致擴散到生活的其他部份, 再隨時間讓那個範疇(最要好的朋友方面)的寂寞慢慢消散.
我自覺這方法的好處是, 不會讓 "寂寞的感覺" 持續擴散, 繼而影響生活的其他部份, 甚或整體生活.
我信極其悲觀的人, 也有自己的喜好及興趣, 在那些方面分散注意力, 作用不在於克服或壓倒 "寂寞的感覺", 只是為生活的其他部份或整體生活的著想.
其實 "寂寞的感覺" 是正常不過的心理活動, 更為樂天積極的人也總會遇上它, 不同的面對方法取決了它的影響力和壽命
2007-02-22 01:13:5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benson 3 · 0⤊ 0⤋
1. 宗教--尋找靈性上的啓導,使心靈有得著,人生有希望,不再強調屬世的寂寞感覺。
2. 伴侶--與伴侶一起分享生活,排遣寂寞。
3. 友儕--跟志同道合的友儕吹水/搞作/玩樂,友誼可貴,寂寞也會消弭不怎樣察覺。
4. 工作--用工作填塞時間,轉移了注意力,同時也麻木了感覺,於是便不再理會是否寂寞,也就不再感覺是否寂寞。
5. 嗜好--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嗜好,充實又快樂,沒空想寂寞。
6. 大自然--都市生活壓力大節奏又快,如能回歸田園,反撲歸真,平靜安然的心也就不再失落感覺寂寞。(此項是針對客觀條件/經濟/工作不成問題的人而言。)
2007-02-22 01:36: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eppie7788 7 · 0⤊ 0⤋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清大動機系 彭明揮 教授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聯考為例: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 ( 光榮或悲哀的 ) 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 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 ) ,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
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勤勤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 國唸 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 和 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 ( 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 ) ,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2007-02-22 00:35:1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may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