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史書中有沒有詳細記述鄭國如何被新興的韓國所滅?
鄭國在春秋時期一直在列強中可以存活,為何沒被晉,楚,齊,秦所滅,卻被韓國所滅?
韓國為何一滅了鄭國就立刻遷都?
2007-02-19 22:37:27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Liar大話精 6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PAUL兄, 很高興收到您的回覆. 有關你說的[但後來鄭國發生內亂,國力轉弱], 可不可詳細講講是什麼一回事? 另外看過評論, 說韓國遷都新鄭, 才得以在戰國時代中站穩陣腳, 那是事實嗎?
2007-02-20 05:53:37 · update #1
PAUL兄, 如你所述, 韓國的彊土包括新鄭, 開封, 許昌. 這些地方都是人口眾多, 精華所在, 為何韓國在戰國時代積弱如此? 另外, 開封不是魏國的大梁嗎? PAUL兄有沒有弄錯呢?
2007-02-21 14:41:24 · update #2
PAUL兄, 見笑了, 希望不要嫌我煩就好. 那韓的處境, 豈不是和後來的北宋很像?
2007-02-22 18:57:32 · update #3
其實鄭國在春秋時代後期,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以往只可平衡兩個大國之利益得以生存,至春秋末年,楚國轉衰,而晉國對鄭國的野心卻不斷增大。
晉國首次真的想吞併鄭國,是公元前520年,當時伍子胥及太子建被楚平王迫害逃亡至鄭國,太子建想利用晉國協助他回楚國恢復太子地位,竟與晉國合謀,作晉國侵鄭時的內應,但後來計劃被鄭國揭穿,太子建也被殺,伍子胥才要逃至吳國。可見春秋末年晉國已有吞併鄭國之意。
至後來晉國由六卿(智、韓、趙、魏、范、中行)掌權,《史記》有此記載:『晉六卿強,侵奪鄭,鄭遂弱。』後來晉國智、韓、魏、趙四家與范、中行內鬥,范、中行兩家處於劣勢,求援於鄭,結果『鄭救之。晉伐鄭,敗鄭軍於鐵。』後來『晉知伯伐鄭,取九邑。』『韓武子伐鄭,殺幽公。』鄭國不斷與晉國交戰而叫敗仗,連國君都被晉人所殺。
此後三國分晉已成定局,韓國瓜分了晉國南方的土地,與鄭國接境,所以廷續以往晉國對鄭國的侵略,最初韓鄭交戰互有勝負:
繻公十五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伐鄭,取雍丘。鄭城京。
公元前407年,鄭伐韓,敗韓兵於負黍。公元前400年,鄭圍韓之陽翟。
但後來鄭國發生內亂,國力轉弱,公元前394年,鄭國重鎮負黍反鄭,後來被韓國佔領。至公元前385年,韓伐鄭,取陽城。此時鄭國已大勢已去,至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
2007-02-20 18:36:09 補充:
其實在春秋末年,鄭國是個最多內亂的國家之一,童業書先生的《春秋史》這樣論述:『鄭國因連受晉、楚兩國軍事上及經濟上的壓迫,弄到民窮財盡,盜賊峰起,甚至戕殺執政,威劫國君。同時卿族專橫,互梳嫉視,內亂迭起。』至於鄭國亡國前的內亂,《史記--鄭世家》有如此記述:『(鄭繻公)二十五年(公元前398年),鄭君殺其相子陽。二十七年(公元前396年),子陽之黨共弒繻公駘而立幽公弟乙為君,是為鄭君。』
2007-02-20 18:36:25 補充:
至於韓為何滅鄭後要遷都,及韓是否滅鄭才能在列國中站穩,史書沒有詳述,但我有以下推論:1. 鄭國首都新鄭自西周時代已是鄭國首都,應具有一定規模,但韓國首都陽翟卻不是甚麼大城。加上新鄭與陽翟相距只是數十公里,遷都也不用太勞師動眾。我是韓國國君,都會遷入一個較大規模的都城以顯國力。2. 根據史家推斷,鄭國在春秋時代的疆土東至開封、南至許昌、西至虎牢關、北越黃河,再以上述疆土比較戰國時代韓國的疆土,其實韓國在東面的一半疆土是鄭國故土,你可以想像若韓不滅鄭,韓國疆土可能與宋國這些戰國時代小國差不多,根本不能面對強秦的東侵。
2007-02-22 22:07:57 補充:
樓主,十分欣賞你求知求真的精神!我所引述的鄭國疆域,是根據童書業先生所著的《春秋史》。但書中所指是春秋時鄭國的疆域,韓併鄭時鄭國疆域應已萎縮,應不包括大梁。而且戰國時韓魏疆域十分接近,韓國北部的上黨被魏國國土三面包括,甚至有說將魏分隔成為東西兩部份,故韓國東面邊境應非常接近大梁。另外,韓國疆土雖擁有中原精華,但也是毫無天險可阻的四戰之地。而且韓國北有魏,南有楚,東有齊,西有秦,而且國土人口皆比這些強大的鄰國小,故韓國很快就像春秋時代的鄭國一樣,只能在大國夾縫中求存,不能發展。
2007-02-20 05:16:2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保羅巴伯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