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我想問西漢推行的「無為而治」有何好處,為什麼要推行???

2007-02-19 11:10:36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5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這裏的“治”是目的,是對社會組織的有條不紊的成功的管理,“無為”則手段和途徑,即要通過“無為”的途徑去達到“治”的目的。有人對老子的這句話覺得奇怪,覺得不理解,既然要達到“治”的目的,那就應該去努力,去有所作為才對,則麼反叫人“無為”呢?無所作為怎麼能達到管理的效果呢?這實際上是對老子所說的“無為”兩字的含義沒有搞清楚。其實老子的許多術語,都有他特定的含義。過去西方漢學家翻譯《老子》一書,也沒有搞懂“無為”的真正含義,而只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把他譯成non-action(無所作為),或者inactivity(不活動)。當代英國科學家兼漢學家李約瑟博士(Dr.J6se-h Needham)在仔細研究了老子的思想以後,才發現以往的西方漢學家對“無為”的翻譯都譯錯了。他認為老子“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不做違反自然的行為,即不要違反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強使事物完成它們不適合的功能。李約瑟的這個理解,應該說是比較接近老子的本意的。道家“無為而治”的“無為”二字,絕不是無所作為,絕不是放棄管理,而是要求遵循事物的自然規律,不做違反事物自然本性的傻事,不要妄動,不要強求,不要去揠苗助長,畫蛇添足,胡作非為,弄巧成拙。在道家看來,最完美的管理境界,應該象天地生成萬物一樣自然。天地陰陽,四時代謝,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沒有一點人力強加的因素,而草木、禽獸、人類以至萬物都在這自然而然的環境中生成發展,各得其所。天地並沒有刻意地去追求什麼,但萬物卻都在天地中茁壯成長,這就是最好的效果,就是最佳的境界。社會的管理也應該是這樣,管理者所做的一切都順乎自然,順乎規律,被管理者在其中各得其所,努力盡各人的本份,這一切都是那麼的和諧和自然,被管理者絲毫不感到有管理的壓力,甚至感覺不到管理過程的存在,感覺不到管理者的存在,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而這樣一種管理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家所說的“無為而治”。

根據老子的理解,管理者大致可分為四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是說,最好的管理者,人民根本沒有感覺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畏懼他;最糟糕的,人們輕侮他,瞧不起他。道家所推崇的,正是那種既能使天下大治,又能使老百姓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的管理者,也就是那些能推行“無為而治”的管理者。在道家眼裏,上古時期的怪人——堯帝,就是一個能推行“無為而治”,能做到“太上不知有之”的優秀典範。在他的治理下,既能讓萬民生活如意,又能讓大家不感到統治壓力的存在,甚至在取得天下大治的效果之後,大家還不知道成效究竟如何,這就叫“無為而無不為”,就叫“為無為”和“無不治”,這便是“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

2007-02-19 18:49:2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偉傑 3 · 0 0

無為而治
漢高祖稱帝後,有鑑於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採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

首先,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但是,由於這些國家儼然是「國中有國」,因此,自景帝以後,皇室便逐漸削弱諸侯國的力量。另外,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朝這一系列政策大體維持了一時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問題,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併;對外則匈奴侵略日頻,威脅邊區和平。

在執行這些政策之餘,漢高祖也對在楚漢相爭中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們起了猜忌之心。韓信就是在這時候被蕭何用計被呂后處死。異姓諸侯王幾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也說了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討伐叛亂時受傷,不治死亡。時為西元前195年。

2007-02-19 11:14:1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Million 6 · 1 0

沒講西漢初年當時選擇無為而治的好處

2007-03-03 18:04:1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Liar大話精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