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學常常在回答問題之後,將留言刪除。
看著自己所做的回答,字句上的解釋都了解。
但是,字句外的呢?真的明白了嗎?
真的有程度去論述此問題嗎?
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是試圖以文字詮釋真理的心虛嗎?
是所學不足的心虛嗎?
是掏空後的心虛嗎?
當末學刪除之後,總會油然而生的充實感,此何故?
心不虛,何以容道!
末學之虛與容道之虛,差在哪裡?
望得明燈,指引迷途!
末學從沒說過文字不重要,也沒說過文字很重要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水是好還是壞?
文字可成為導引的方向,也會造成執著和侷限,該不該捨離文字?
由外而內的修行者,有戒律的存在。由內而外的修行者,已無戒律的存在。那麼,戒律存不存在呢?!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佛經廢與不廢,心迷經文轉,心悟轉經文
經無廢不廢,經無轉不轉,心嗎?
末學認為這是執與不執的心境!
只因,鄙人無寶劍之鋒利,不足以論切割。
請先進大德們開導
感謝
2007-02-16 12:55:14 · 10 個解答 · 發問者 ? 3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感謝諸位大德指導
何必心虛以容道,只待虛心道自容
本無所取 行修無得
差在取實有 道 做想
感恩!道無可道不知道.虛乎?實乎?不思可得!
凡夫有知,有所不知,聖人無知,無所不知,
這個末學會三不五時拿出來看看
末學是"醉酒之人不言己醉"
末學...受敎了!
2007-02-16 22:01:49 · update #1
末學的信仰
有寫一貫道嗎?
有寫佛教嗎?
有寫道教?
說是佛家和道家吧!
2007-02-17 08:12:08 · update #2
容末學說一點
當寫完回答時.信心滿滿
多看個幾遍.信心全無
這是.心虛的由來
好像是寫越多越模糊
最後感覺刪除不說才是答案
2007-02-17 08:28:08 · update #3
何必心虛以容道,只待虛心道自容
能觀心虛處,自是虛心時
重新學習是末學的路
末學將重新走來
2007-02-17 09:07:32 · update #4
宙斯的分身
您沒看到句末都是問號嗎?
答案是您給自己的
您所寫的是您的認知和想法
2007-02-17 14:01:16 · update #5
末學不認為那是末學的想法
2007-02-17 14:03:39 · update #6
宙斯的分身
末學對先進們的說法.常常都有疑問.
先進們有此言.心中自有一番道理.
反問.只是想了解更深的解釋而已
畢竟.每個人的因緣際遇不同.詮釋也自有相異
在問答之間的對照下,能發覺自身的盲點
由別人對照自己.再由自己看自己
大德您看這麼多的回答中
對錯如何認定.如何去否決呢
末學要沉澱所有的心思.靜心的去看.
看那看不到的文字.聽那聽不到的聲音.
疑惑才能解
2007-02-17 18:42:29 · update #7
末學日後會以更虔誠謙卑的態度來留言.
宙斯的分身
末學的愚蠢無知.在此也給您道個歉
2007-02-17 18:59:56 · update #8
禪宗公案原文:
上堂曰:「世法裡面,迷卻多少人;佛法裡面,醉卻多少人。只知不迷不醉,是什麼人分上事?」
白話公案:
懷璉禪師上堂說:「我們一般人,都迷亂在世間的凡俗觀念裡,隨波逐流。在佛教門庭中,也不知薰醉了多少人?有許多人,未明佛法的真實妙用,只會自我陶醉在自己所定義出來的佛法中。真正的學佛人,必須不迷亂又不陶醉,請問,是什麼人才能領會這份真實呢?」
讀後感想:
醉在佛法裡,的確可以放得下一些俗欲。可是,一般學佛人卻仍需依賴在某些氣氛與教相的條件上,然後才能感到安慰與心安,就正如醉漢離開不了酒的慰藉。請問,你正在依賴什麼而經營生命呢?
《大日經》:「云何迷心?謂所執異,所思異。」
2007-02-16 16:23: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廣結善緣 6 · 0⤊ 0⤋
感恩,阿彌陀佛,這個問題如何能夠得到答案呢???
那就是定期收看華藏衛視,靜空法師的節目,就可以了解,知道自已的問題
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問題,最主要是懂還是不懂,好像懂了啊,真的懂了嗎?覺而不迷,等修行到一種境界,就不會迷惑了,事實真相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2007-02-18 18:32: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唐 1 · 0⤊ 0⤋
常聞藝術工作者,苦無靈感,巧遇靈感時,欣喜若狂,思緒齊飛,將之靈感予以個人化、具體化,世上諸多大作莫不如此,何不虛心受教,怎說心虛!?若說心虛,所執之實為何!?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好還是壞!?水!?舟!?人!?事情到了這地步,您還再分辨這水的好壞!?文字!?金錢!?權勢!?名利!?該不該捨離!?哪一點您能道破!?交通道上,車禍的發生,是誰讓它發生!?車便利亦禍害,車是好還是壞!?柴刀無須鋒利,足以切割即可,鑽石刀不傷人,但適切割。意思能說與不說,意思是好還是壞!?如來無有說法!?只因如去!?
2007-02-17 20:05:23 補充:
是是是!!所以依您之見,在下是用己之認知與想法來尋求您的疑問嗎!?還是,您的疑問只有您自己才能解答!?
而您發題,問的不就是別人的認知與想法嗎!?
再說,此題最終,還是由您決定,不是嗎!?
那,您現在對在下是有什麼疑問要問嗎!?
就算這是在下的認知與想法,那又如何!?
是對!?是錯!?您能否定嗎!?
2007-02-18 14:55:39 補充:
信、願、行、聞、思、修
看不到的文字!?聽不到的聲音!?呵呵呵........每個人都有夢,每個人都有智,說到夢與智,對每個人卻不盡相同,相同的阿彌佗佛,善哉、善哉,對每個人也不盡相同,如同六祖聽聞他人唸誦金剛經一般........
道歉即是對不住!?還是對不起!?您無須對的住在下,也無須對的起在下,若還心虛,何不虛心~~~在下無知,此歉,唯您知~~~
2007-02-17 09:37:2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您好:另類的解讀:
天下文章一大抄,各有巧妙不同,天下道理俯拾皆是,各各都是頭頭是道,真理一個,人人有如瞎子摸象,霧理看花,各自表訴,都對都錯,教學相長,互通有無,〈道〉中有道,豈是您我能一窺奇奧,天道、神道、人道您瞭解多少?您瞭解您自己嗎?不瞭解您自己?您又如何能做好您好自己?
一句〈心虛〉考倒多少世人,瞭解到〈道〉的博大精深,微妙圓通,〈心虛〉豈是三言兩語可以盡釋,也非局外人所能感知,解鈴還需繫鈴人,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除非您能大澈大悟,洗心革面,〈心虛〉也不過是說說而已。
言歸正傳〈心虛〉反過來看〈虛心〉再反過來〈實心〉與〈心實〉答案是否就瞭解一些,文字有文字道,語言亦有語意的定調,不瞭解文字道的起源,就算您深入經藏,也不會智慧如海,相反的智慧矇閉,凡事都是一體兩面,正面看不懂,請用反面,往往很多的道理,都在反面,保持混沌您才能找到答案,越明您要越去追詢,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絕心,否則您永遠找不到答案。
心虛來自於自信心的不足,內心的愧對,也是自省〈醒〉的覺知,心虛負面的意義太大,反過來虛心則正面的意義較多,談心虛不如談虛心,瞭解虛心反過來心虛答案就呼之欲出。
虛心就是謙虛,嘗言謙虛是美德,然而過度的謙虛卻是虛偽,如
此如何來做到謙而不虛,就是學問。任何事均有其一體兩面,但卻因環境、地點、人為而有著不同的結果,只要自己小心去體會,領悟施與受的感受,則就能做到〈虛心〉而非〈心虛〉。簡單的說,就是小心翼翼,不自大,自我反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設想,同體大悲,人溺己溺的精神,那麼就可以做到,謙而不虛。
人為什麼要謙而不虛,因為不謙則自大,自大則造因,心
自大所造的因皆不好。不虛心,則會有過失,有過失則會心虛,因而更會造因,所以一個人如果不能做到虛心,凡事皆會有心虛出錯的可能,也會造成不可磨滅的遺憾。
再說,人如果不虛心,自以為是,則如何能在修持上再精進
。很多修持者自以為比別人知道的多,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能人倍出。人不但要上達,還要不恥下問,在修持的道上不分彼此,互相切磋,互相砥勵,才能在修持上達到另外一個境界。
在修持上,虛心是非常重要的,裡面的玄機更是深不可測,往往
也因為這個虛心的過與不及,害了很多修持者。修持者越深,則越要虛心,然而事實上能做到的卻不多。也因為如此,使很多的修持者,無法達到更深的境界。
為什麼在修到深處反而要更虛心,一個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虛心去請教,他所得的只有一己之識。如果虛心請教,那麼所得是多人之識。
人之聰明才智總是有其極限,如此而如何能不虛心,如何能不恥
下問,如何能不虛心請教。集眾人之識為己識,如此才能博識,否則因為自己之心虛自大,就算自己不懂而請教於別人,別人也不見得會告訴您,如此自己所付出的代價不更多嗎,難道不要虛心嗎?
過度的謙虛,會讓人覺得不真,而不以真心來求教,別人自然會
報以不真。越假則越不真,自己也就越心虛,所換得的只是自欺欺人,一無所得。 短短數語!參考!參考!
2007-02-19 07:04:19 補充:
心無常平悲恨短
恩愛情愁永不休
心法眼藏在自觀
罪孽禍福一念間
2007-02-17 07:39:2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羅元竹 7 · 0⤊ 0⤋
末學常常在回答問題之後,將留言刪除。
當末學刪除之後,總會油然而生的充實感,此何故?
無海不起浪,,,起浪後,,,起浪前,,都系海,,,,
還有""心虛,,心實""還系執著
曾聽人言,吃飯會飽,,即叫他人吃飯,自己未曾見飯何相,,,
如此,,心怎能不虛咧??
心不虛,何以容道!
末學之虛與容道之虛,差在哪裡?
末學常常在回答問題
心虛之時,才要容道之時,,卻在教人"道",,,此,,那裏是容道之虛咧?
如:學習之人,出來教人,,自己還不明白,,卻要教導別人,,,這是以盲引盲,,非容道之虛,,,呵
佛祖說法,因佛已見實相,絕不心虛,,,
淺見,供您參考
2007-02-16 22:59:0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
有句話說:讀論語不知論語.就是如你所說的心境,
人很難知道自己的矛盾所在,
任由此心隨心所欲,然後說:心本來就是如此.反正不分別就好.
其實糊塗當作沒分別,真是天壤之別,
人往往是不知善惡,卻自以為知道善惡,
以佛的智慧看眾生,微塵般的罪惡都看見,
所謂凡夫有知,有所不知,
聖人無知,無所不知,
你能悟出這段話,心境便迎刃而解.
2007-02-16 16:59:2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6 · 0⤊ 0⤋
不染不雜不住才是虛空性.
佛法不思議.不可思議不能以文字說明一切這是重點.
卻可以比喻
但要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才是.
2007-02-16 16:07:13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3 · 0⤊ 0⤋
心不虛,何以容道!
末學之虛與容道之虛,差在哪裡?
望得明燈,指引迷途!
差在取實有 道 做想
就像正提問中的您實有
而末學正回答您提問一模樣的取 ~~
舉個例
比如這當下每人興高采烈迎接新年
家家戶戶裡外打掃準備過年 ~~
你想是 人過於年 ??
還是被黏所過的 人 過年 ??
2007-02-16 15:56:43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7 · 0⤊ 0⤋
且將汝捨 萬事皆休
不用之時 六根何礙
五蘊何礙 文字何礙
佛經何礙 心性何礙
寶劍鋒利 可傷人命
寶劍鏽鈍 可保人命
無明既破 戒律何須
用時分明 了時無染
迷悟有別 自有分寸
經轉迷人 智人轉經
漸頓立分 於根性故
文字方便 開示悟入
證其所悟 執念放下
當下立見 本無所取
無方便故 萬法皆空
不立文字 方須語言
非知語意 同識文字
執與不執 皆在汝心
願法安
2007-02-16 15:07:32 · answer #9 · answered by 就是這樣 2 · 0⤊ 0⤋
末學常常在回答問題之後,將留言刪除,當末學刪除之後,總會油然而生的充實感,此何故?心虛嗎?
是缺乏果斷、猶豫不決、信心不足。
心不虛,何以容道!末學之虛與容道之虛,差在哪裡?
心虛與虛心完全不同。是虛心學道,不是用心容道,信心不足就會心虛。虛懷若谷,道學自成。
文字可成為導引的方向,也會造成執著和侷限,該不該捨離文字?
一旦捨離文字就脫離文明。侷限於井底之見,而執著井底蛙之自大,難有長進。
由外而內的修行者,有戒律的存在;由內而外的修行者,已無戒律的存在。那麼,戒律存不存在呢?!
刑法的存在,對不犯法的人,無疑是無刑法的存在。但不能針對不犯法的人而無刑法的存在。
心迷經文轉,心悟轉經文,經無廢不廢,經無轉不轉,心嗎?
經文不轉,是迷者曲解經義,又強不知以為知,而誤以為經文轉,悟道者觀念自轉,非轉經文,蓋經文始終如一,不因迷者而轉,也不因悟道者而轉。
2007-02-16 13:46:44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上民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