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告訴我『潟湖對鄰近地區的地形有什麼影響阿?』
地理的作業要的!!!我覺得這個題目好像怪怪的...
2007-02-15 11:37:28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 4 in 科學 ➔ 地理學
滄海桑田-洲潟海岸的地形變遷 (以茄萣鄉為例)
茄萣鄉(圖1-1),高雄縣沿海最北之鄉鎮,北以二仁溪與台南市為界,南隔興達海域與竹滬鹽灘與永安鄉相望,東鄰內湖鄉,西臨台灣海峽。南北長達5.8公里,最寬4.5公里,面積15.7624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3千餘人。
台灣地區因地形峻峭、地質脆弱、雨量豐沛,故河川坡陡留級,上游侵蝕旺盛,出谷口後坡度驟減,河流遷移,漫溢四野,所挾帶的泥沙在谷口處逐次向外堆積,形成海岸平原。台灣西部因坡度平緩,海底淺平,又為大河輸沙堆積,造成海岸逐漸淤積,海岸線明顯向西進夷,呈現堆積進夷海岸的特徵,此種現象持續至今,尤以西南海岸最為明顯。
十七世紀時,本鄉現地範圍為台灣三大古潟湖之一的堯港內海,並有濱外沙洲形成,隔著內海與台灣島相望。到了十八、十九世紀,由於河流輸沙持續流進內海,造成內海漸次淤積,浮泛為陸地。二十世紀以來,海埔地被大量圍墾成魚塭或鹽田,更加速潟湖地形的陸化與海岸線的西移。由此可見自明鄭時期以來,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劇烈,尤其是河口段海岸增長速度更是驚人,自1904~1990年間,二仁溪往西推展544m,每年平均向西推出6.3m。另外經由1904年以來的地圖比對也發現,本區海岸線變化顯著(圖1-2)。
整體而言,近四百年來由於潟湖內海岸淤積,向西推移,並逐漸與濱外沙洲相連結,形成本鄉現有之土地。滄海變桑田,原先的堯港內海僅餘現今人工疏濬的興達港水域,其餘多已變成漁塭、鹽田與陸地。
海岸線消失
近十幾年來,「海岸線消失危機」的議題越來越受重視,所擔憂的便是海岸侵蝕、後退的現象。
茄萣海岸在經過長期的堆積進夷後,也趕上了這股熱潮,海岸作用發生了改變。以前戲水、捉螃蟹的大片沙灘,現今則萎縮消失;風浪也變的比以前來的大,來的淒癘,因為原先的沈積環境變了。究其主因乃是興達港擴建工程、建設海堤所造成的突堤效應,以及本鄉養殖業者超抽地下水所引起的地層下陷。除此之外,南側的興達火力發電廠與中油永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海堤也對永安鄉、茄萣鄉的海岸消退〝多所貢獻〞。(圖1-3)
海岸一般是處於脆弱的平衡狀態,因此一旦人為活動破壞了這樣的平衡,海岸環境就會發生變化。就本鄉來說,原先整段海岸是受到飄沙與二仁溪輸沙供應的影響,因此是處於堆積大於侵蝕的沈積環境。後來因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疏濬漁港,並建設海堤以防護飄沙進入港灣,如此在未徹底了解海流、海岸飄沙等海岸環境背景的狀下,改變了海流及沿岸飄沙的方向與海岸作用平衡機制,造成了本鄉崎漏海岸一帶(位於興達港側)發生海岸侵蝕消退。
民國80年後,為了擴大興達港機能,發展遠洋漁港,因此又再擴建港灣,並延長港口海堤。海堤延長便是增加了阻擾飄沙、改變海流的面積,進而擴大了突堤效應發生的範圍,造成下茄萣(吉定、光定、大定、保定、嘉定等五村)、頂茄萣(嘉福、嘉泰、嘉樂、嘉安、嘉賜等五村)一帶海岸也出現消退。海岸消退造成的影響,便是威脅陸上鄉民的安全。
海岸保護
為了降低這樣的威脅,於整段海岸線上興建堤防,並堆置大量消波塊,鄉民稱之為「肉粽串」。另外也於離堤防約100公尺處的外海利用消坡塊堆置離岸堤,進行人工養灘,以求維護僅存的沙灘,並培植新的灘面。
由於崎漏段海岸位居突堤正背後,因此突堤效應產生的消蝕現象較嚴重,雖然也有堆置離岸堤,但效果不彰,海水現今依然直接侵襲到堤防下方。目前此段海岸主要改採小區塊的方式,大致利用消波塊圍成一個個ㄇ字型,垂直海岸延伸而出約30~40公尺,形成小突堤群(圖1-4),以求分次阻擋海流,降低波浪能量,保護堤防。
下茄萣與頂茄萣海岸消退地區,則於離堤防100公尺處外堆置一條平行海岸、斷斷續續的離岸堤,大致從保定村到嘉安村(約當台17線197~198.5公里處)。這些地區六、七年來,在受到離岸堤的保護下,人工養灘的效果相當顯著,沙灘漸漸增廣,並且依隨著離岸堤(圖1-5)堆置的時間先後,越早堆置的地方養成的灘面越大,晚期的則較小。其他地區因為未加以進行海岸保護,因此海浪已直接進到堤防下,目前僅以些許消波塊保護堤防,以防止堤防受蝕。**
依照離岸堤型態來說(圖1-6),其形如同潟湖。離岸堤堆置於外,圍成一新「內海」,並阻擋波浪能量、干擾海流;缺口處則扮演潮流口功能,以利海流進出「內海」,並往往兩側幅散。經此二作用使得流能減弱,飄沙開始沈積,又因每個離岸堤單元的中央地帶為兩海流相抵觸之處,成為末端,能量最弱,因此整個水域的堆積現象呈現如圖所示,沙灘往缺口處推移。從養灘成果來看,於短短六、七年內便可生成如此大片面積,亦可見飄沙量之厚。
http://mail.thhs.tpc.edu.tw/~jueping/teach material/seminar/topic/topography/shore.files/chiedin.htm
2007-02-15 12:27:5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