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要如何靜坐.要到哪裡找老師教我靜坐
靜坐有幫助什麼嗎
世界真的有心法或武功嗎?
真的有要去哪裡學

2007-02-14 09:00:40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小偉 1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6 個解答

您好:再一次的回答您:
要談這些實非三言兩語可以盡釋,我願把我所知與所證的與您分享,就如您所問參禪打坐意義是什麼?相信多數人都不知道,只知道要坐禪意義目的是什麼?卻混然不知,佛家講〈禪〉、道家講〈靜〉,儒家也講〈靜〉,其實只是字詞的不同,其意義與目的是一樣,是人因人為、環境、地域、文化的解讀而不一樣。
也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有點長耶。
禪與靜如何去區分,在此談禪,不如談靜。禪有禪機,靜則沒有
,初看之下沒有,其實靜的玄機也妙不可言。慢慢的看下來,自然知道靜的玄機在那裡?或許用筆墨還無法去形容。瞭解了靜,再反過來看禪,就知道,禪與靜是否是一樣的玄妙。
修持者都知道要靜,然而卻不知如何靜。口頭上相信很多人都會
說靜,可是從心裡卻說不上來什麼是靜。靜是什麼,用字面的解釋靜是青與爭之組合,青者清也。清什麼,什麼不清,爭什麼,什麼不爭。人有太多須要去清的事物,也有很多弄不清的事物。人也有無時無刻不爭的事物,也更有時時須要去爭的事物。
然而這些清的,不清的,爭的,不爭的,是好、是壞、是對、是
錯又如何去區分,那該清的不清,不該清的清了,該爭的不爭、不該爭的爭了,如何自處。試想有多少的事物,想通了,明白了,瞭解了,做到了,不是很自然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做的做了,不該做的不做,如此到最後不是都清了,由此沒有不清的,沒有爭的,也沒有不爭的,自然不就靜了。
再來談靜,每個人都會睡覺,睡覺前的一剎那是怎麼來的,是否
是今日事今日畢。如果今日事沒有做完,或者有事,試想,你會睡著嗎?睡不著是否是思想還在動,不清嗎?不明嗎?明白了,找到了答案不就清了,就睡著了。有些人會說是太累了,那麼是否是說,今天爭完了,沒得爭了,是否也是明白了。還不明白就是還要爭,還要爭能睡的著嗎?解釋至此,是否已明瞭靜是什麼?
靜就是思想上的靜,也是內心深處的靜,而不是行為上的靜,因
為思想意志的靜,才會導致行為上的靜,這就是所謂意有心動。簡單的說,人的行為來自於內心的意念,有念而心不動則自然不動,心動,自然就有為,有為就不靜。再說,別人要你去做這做那,它有很大的誘惑,但你的心不為所動,心不動就不會去做,心動就會去做。所以說靜,是思想的靜,而不是行為上的靜。
接下來說,為什麼要靜,這與為什麼要坐禪的含義差不多是一樣
的,每一個人在最無助,或者遇到重大的事故時都會說,讓我想一想,讓我靜一靜,那麼想了以後,靜了以後,就得到了答案,這是為什麼?人只有常常的靜,在靜中找到答案,沒有答案,就不是真靜,靜了就有答案,這就是︵智慧與三思︶的顯現。
現在來看禪,禪是示與單的組合,示可以解釋為示範,示意一種
標榜的意思,而單代表單獨一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單獨示範的意思,佛門弟子、出家人都須要坐禪,透過禪而達到思慮澄清,由禪靜而得到靈〈智〉慧成為覺者,如此許多人都學習靜坐、禪坐,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靜與禪的境界有多深,只知道靜坐、禪坐而不明靜與禪的意境,那光靜坐、禪坐是沒有用的。
而今世人只知,靜坐、禪坐,而不知為何能從禪靜中得到靈慧,
光坐禪還是沒用的禪,有如枯坐浪費光陰,如果能瞭解人身的另一種無形運作〈智慧與三思〉,自然知道靜與禪的意境,從中得到靈慧經過靈慧的啟示,而做到示範為人表率的境界,所以靜與禪是一樣,否則還是無法超凡入聖,頂多只是一名覺者。

但是還是奉勸各位,如果要學習靜坐,先要瞭解,靜坐的目的是什麼?不瞭解靜坐的目的,而去靜坐,不是事倍功半,就是走火入魔,再不然就是到達某一種境界而不知。
如何再往何處走,以至於最後不再精進,甚至於害己,這些問題
,很多的書卻沒提出,有些更甚以強調靜坐的好處,而忽略了靜坐所帶來的症候﹁靈動﹂,而靈動所包含的範圍太廣,有雜念、搖擺、幻相、心語、心念、心思、心意、嘔吐、頭痛、胸痛、心痛、靈語、靈文、打嗝、吟詩、對唱、說話、昏沈、書寫、練武及身體之癢、涼、暖、動、輕、重、澀、滑:::等等,一切的感覺都與靈動有關,只可惜許多的修持者不明就裡,不是裹足不前就是放棄修持。這點是很多靜坐的人都沒有提出的,一一提出來研討,以免再有世人不明,而誤會靜坐後所帶來之症候。
為什麼要靜坐?在還沒有談靜坐以前,在前面已經論過禪與靜,
知道如何靜,為什麼要靜,那麼如何去坐,就更簡單了。靜是修持者最初步,沒有辦法做到靜,那麼靈慧就不會顯現,沒有靈慧如何能超凡入聖。坐則只要自在而已,因為如果不自在是無法靜的。

未完請您去看我的知識加或我的部落格裡面有更多您須要的答案

2007-02-22 10:10:31 補充:
真的有心法與武功,問題是您要修的是有形武功,還是無形的武功,還是一般學習來的武功,

2007-02-22 05:04:5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羅元竹 7 · 0 0

靜坐

靜心面對自己

那些老師只想收學費

你愈不會他愈高興

靜坐第一步就是排除內心種種的教條

享受思想運動場的你

..

2007-02-15 09:28: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3 · 0 0

靜坐很簡單

就是[你陪著你]

當我們靜坐時會發現有兩個自己

一個是毛毛燥燥的自己

另一個就是深層的自己

靜坐就是要發現這個深層的自己

發現到時.會有一種回到家的熟悉感

2007-02-14 18:26:0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哈佛 7 · 0 0

很多宗教都在靜坐,包括瑜伽或練武功也都有靜坐。
靜坐只是一般的通稱,雖然外表看來,不論那一宗那一派的打坐,坐姿似乎都一樣,方法好像沒什麼不同,但你打坐的目的不同,達到的目標也不一樣。
簡言之,方法看似大同小異,實質內容天差地遠,尤其你提到『心法』,這正是關鍵所在。『心法』不是一個法,是一種『心』的力量,只有具有證量的師父才能給你心法,不是普通修行人做得到的。
換句話說,靜坐如果只是什麼都不想,呆呆地坐在那裡,那是枯木禪,是沒有什麼用的。打坐至少必須要能讓人改變體質,變化氣質,進一步要脫胎換骨,超凡入聖,與虛空同步,萬有一體,這樣的禪坐才是有生命力的禪坐,否則,即使名為禪坐,也沒有辦法得到禪的生命力,更何況進一步提升靈性、開啟智慧力。
因為不知你住那裡,要學禪坐,請參考以下開班訊息,選擇你方便的道場:http://www.zen.org.tw/news.htm

2007-02-14 17:44:3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SL 7 · 0 0

樓主所謂的靜坐,若是只禪坐,則依據《月燈三昧經》卷第六所載,佛陀說:「菩薩摩訶薩與禪相應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安住儀式,二者行慈境界,三者無諸惱熱,四者守護諸根,五者得無食喜樂,六者遠離愛欲,七者修禪不空,八者解脫魔罥,九者安住佛境,十者解脫成熟。童子!是為菩薩禪定相應十種利益。」

通常,坐禪不是練武功,甚至不是練功。坐禪是要收攝散亂的心,使保持清靜不亂。等到清淨不亂的時候,再依個人需要修止觀法門。
譬如五停心觀:


不淨觀,乃多貪之眾生觀想自他色身之不淨而息止貪欲之心。如觀想死屍青瘀等相以對治顯色貪,觀想鳥獸噉食死屍以對治形色貪,觀想死屍腐爛生蟲蛆之相以對治妙觸貪,觀想死屍之不動以對治供奉貪,及觀想白骨之骨鎖觀以對治以上之四貪。

慈悲觀,又作慈心觀、慈愍觀。乃多瞋之眾生觀想由與樂拔苦而得之真正快樂,以對治瞋恚煩惱。

緣起觀,又作因緣觀、觀緣觀。乃觀想順逆之十二緣起,以對治愚癡煩惱。

界分別觀,又作界方便觀、析界觀、分析觀、無我觀。乃觀想十八界之諸法悉由地、水、火、風、空、識所和合,以對治我執之障。外道於身心常執為我而起我執,故於地、水、火、風、空、識六界起因緣假和合之分別,若觀無我,則能對治我執。此觀為聖道之方便,故稱界方便觀。

數息觀,又作安那般那觀、持息念。即計數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對治散亂之尋伺,而令心念止持於一境,為散亂之眾生所修者。
五門禪經要用法中以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而與其他四觀合稱為五門禪。
所謂念佛觀,即念應身、報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對治昏沈暗塞障、惡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種障害。
如果有需要學習靜坐,可以到佛光山、中台山、法鼓山等僧團的道場,請法師教導。

2007-02-14 11:04:5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7 · 0 0

靜 坐 可 已 讓 你 的 生 高 變 高
還 可 已 讓 你 不 會 駝 背
靜 坐 可 已 在 家 坐
世 界 上 會 有 武 功 和 心 法 嗎?
答:不確定

2007-02-14 09:06:0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水 藍 色 *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