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提到: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什麼意思?
謝謝。
2007-02-05 09:13:29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凡人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周瑜:
您所說格物 是了解物理的現象嗎?
2007-02-05 10:03:17 · update #1
羅元竹兄:
萬事萬物都由它的〈格〉神有神格,佛有佛格,人有人格,物有物格,桌子有桌子的格,椅子有椅子格。
但您所謂的「格」是什麼? 可以具體的說一下嗎?
2007-02-07 07:38:43 · update #2
冬月兄:
您所指之物包含實物與事物。
請教會分辦實物比如沙子,桌子等與其後之致知、修身、齊家等如何鏈結。
再來就是您所解釋的格物的意思 簡單的說就是學會分辦在你週遭的萬事萬物嗎? 您所謂的「物」是指「自身之外的實物與事物」嗎?
2007-02-07 08:00:13 · update #3
浩然君:
您所要所的格物是否就是 要戰勝自己的脾氣毛病?
只要應對萬事萬物皆以道心應對,則物已格。
故格物要旨在化人心為道心?
這是您的意思嗎?
2007-02-07 08:05:07 · update #4
印光大師曾言:『古之聖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復其初。其語言雖多,總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鬥,如一人與萬人敵;物、即煩惱妄想,亦即俗所謂人欲也。與煩惱妄想之人欲戰,必具一番剛決不怯之志,方有實效。否則心隨物轉,何能格物?』
『心』有二,二者為何?一曰『人心』;一曰『道心』。一般人日常生活僅用人心待人處世,有你我之分、計較分別、執著妄想,就是俗言:跟著感覺走;唯有修道之人,清靜無為,持守道心,大公無私。有誰能夠在濁水當中,還能夠秉持潔淨無染;有誰能夠在動盪當中,還能不亂方寸,柔和正直。我想這就是自古以來,修道之人、古聖先賢所受人從崇敬的原因了。
2007-02-07 22:42:57 補充: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言明人與人之間相處,你能夠靠自己的力量來打到他人,證明了你當時是強者,不過這只是短暫而已,因為你的力氣總是會有衰竭的一天;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革除自己的私慾妄想,清靜無染,光明磊落,那才是真正的強者。佛言,戒除貪嗔痴,勤修戒定慧;儒云:格物致知,親民明明德,言雖不同,理則無二。簡單來說:格盡私慾即是格物;窮理即是致知。所謂知易行難,只有篤實認真下功夫去修,那才是真正的有智之士!明白了就去實行,那麼真理就在你的身上了!
子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克制自己內心的虛妄寡慾,也就是恢復自己本性良知開始的第一步
2007-02-07 06:12:2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一切常不輕 5 · 1⤊ 0⤋
小弟建議您去買"大學證釋"來研讀,這本書是列聖親自來解說的,
跟現在現行的大學不一樣,努力去讀一讀相信大有幫助。
2007-02-13 05:23:2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2 · 0⤊ 0⤋
奇人您好
格物簡單的說就是識別或分辨.知道這個是人,知道這個是桌子,知道這些是沙子,知道這是對的,知道這是錯的,知道這個形狀,知道倫理道德.雖然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不容易,但說不容易也不盡然,因為全憑本性良心,所以過去聖人希忘我們要修行,首先要先學格物.
而致知在格物,所謂知就是智,也就是說想要生發妙智慧的話,首先要能分辨是非對錯,要能分辨萬事萬物之特性.正所謂: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知其所賤惡而辟焉。知其所畏敬而辟焉,知其所哀矜而辟焉,知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物不得盡其情也。此謂物格,此為知本,此為知之至也。能識其物後就要學知其本源,也就是我們所有萬事萬物之本源,簡單的說就是道.
冬月 留
2007-02-06 11:57:1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您好:
至知在格物,下一句是物格而知至,這就是告訴您,萬事萬物都由它的〈格〉神有神格,佛有佛格,人有人格,物有物格,桌子有桌子的格,椅子有椅子格,想通了嗎?您把每一種東西的格弄懂,您就知道萬物的格,這也是悟道的最基楚,凡事多想正面與反面,看不懂的經文,反過來有時答案就出來,保持混沌您才會成長,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有多少能耐,否則別人一考就倒,〈知知為知知,不知為不知,是真知〉,知道要印證,學而實習之,不去實習,您怎麼知道,對不對,道中有道,強中還有強中首,謙卑〈悲〉也是人生學習的課程,三言兩語無法盡釋,還是要靠您自己,把大學之道讀通,反過來學習〈學大之道〉共勉之!
2007-02-07 19:49:05 補充:
舉個例子桌子有多少種,用在不同的地方,才能顯出它的重要與特殊,那就是桌子的格,拿講桌去當辦公桌行嗎?拿講桌去當書桌行嗎?拿講桌去當飯桌行嗎?拿講桌去當手術桌行嗎?這就是每一種桌子的格,以此類推不難,每一位人也都有不一樣的個性,這就每一位人的人格,也才有舉世無雙這句話,雙胞胎還是不一樣,這樣懂嗎?既始現在的工藝製造業表面上一樣,實質仍然是不一樣,多靜思,您才會有智慧,要跳出知識的枷鎖,才能看清真理共勉之!
2007-02-08 07:57:35 補充:
而人格是須要培養與學習實踐,更會因環境、時間、地點、人為而改變,以中國儒家的思想五倫綱常、四維、八德為藍本,隨著環境、時間、地點、人為的學習而改變,簡單的說就是要明白您的〈道〉在那,您的〈德〉就要盡到那,然用心去做,久而久之您的〈道〉也就是您的〈格〉就出來,有人大方、有的人小氣、有的人
自私、有的人有情、有的人有義、〈人〉這一切都是人自己所造成的、這就是人格的行成,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神格也是一樣,萬
物也一樣,這樣瞭解嗎?
學生有學生的格,老師有老師的格,父母有父母的格,因道不同,格也不同,隨道在變格也在變,隨時注意道的變化,才不會落入因果之中
2007-02-09 08:58:14 補充:
人格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而是直到老死,活到老學到老,從小的家庭教育到學習的幼稚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教育、還有朋友教育、團體教育、社會教育、這一切人生的教育、隨時都存在,只是您有心學習與無心學習之別,有心所學不見得學以致用,無心所學也許終生受用不盡,而最終的〈自我教育〉才是最重要,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您人格的展現,
更代表所有教育過您的人,成功把您教育好,這些教育過您的人都以您為榮,相反的所有教育過您的都將背負教育無方的責任,而您自己也要承受不受教的因果果報,這些都是人格培養的基礎,焉能不慎重。共勉之
2007-02-06 06:05:4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羅元竹 7 · 0⤊ 0⤋
大略說明~~就是~~~~
格物:格除心物、發現自已的心念、生活習慣有所偏差,
而進行改變與校正自已的錯誤觀念、將慣性改過來。
持支以恆的苟日新而日日新。
~~~~
自我反省、洗心革面。
格除心物、明心見性。
2007-02-05 15:19:4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3 · 0⤊ 0⤋
格物”就是人們對於外界事物的認識﹐是以“學問為主﹐而思辨輔之”。“致知”﹐就是人們進行思辨的理性活動。
2007-02-05 09:17:48 · answer #6 · answered by 公瑾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