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什麼時候被誰人尊稱為國父?是在生時還是死後的謚號?
2007-02-04 09:05:47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我就對你的問題做回答
其他有關國父孫中山的資料在網路上很多
就不再多提了
回到問題
孫中山在什麼時候被誰人尊稱為國父?
答案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
是在生時還是死後的謚號?
答案是死後
因為國父孫中山是死於1925年3月12日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就這樣啦
2007-02-04 14:15:43 補充:
不過
也有另外一種說法
是在1937年時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2007-02-04 09:12:1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近藤靜也 7 · 0⤊ 0⤋
政客不死.禍亂不止 孫文只是政客 國父是國民黨專用的稱謂
在選民對候選人不認識之狀況,無法選出賢能的人才去監督政府施政,所以凡是用選票選出來的民意代表,不論那一國的民意代表都靠作秀手段獲取知名度而當選,這是歐美民主政治所以有政客之後遺症,孫德明(孫文)引進此亂世制度,真是悲哀!所謂「民主」是政府以人民的需要為主,不是由人民來作主,我認同孫文「政客不死禍亂不止」的見解,然而孫文卻無能驅逐之,臺灣應捨棄歐美式之民主,專注於本國人民需要而施政,使臺灣成為國際性之民主楷模。
孫文慨歎自己信道不篤,自知不明,無能排除眾議,致青天白日國旗改為海軍旗,反以清朝一品官員之五色旗為國旗,這是官僚得志,武人專橫,政客搗亂,使民不聊生,追源禍始,則政客實為萬惡之魁。
或曰:政客不死,禍亂不止。至哉言乎!蓋官僚武人,不過政客之傀儡而已,官僚雖惡,其中非絕無醇厚之儒;武人雖横,間亦不乏尚義之士,惟政客則全為自私自我,陰謀百出,詭詐恒施,廉恥喪盡,道德全無,真無可齒於人類者。
從文獻史料查證,中華民國的二位開國領袖孫文與蔣介石都是政客。先從孫文上書給李鴻章痛陳救國大計說起,孫文在文章中恭維滿清政府「奮籌富強之術,月新日異,不遺餘力,駸駸乎將與歐洲並駕矣,快艦、飛車、電郵、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舉行,則凡所以安內攘外之大經,富國強兵之遠略,在當局諸公已籌之稔矣,又有軺車四出,則外國之一舉一動,亦無不週知‥‥‥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在於船堅砲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以上雙引號之「四者」是國民黨政府編輯的教科書愚民政策之樣板出 處,卻將孫文恭維的話及孫文種植鴉片之建議隱藏。茲將孫文建議當時之政府種植鴉片之文章照錄如後:
「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者,徒惟堅船利砲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也」;孫文在物盡其用之段落中,埋下鼓勵種植鴉片之伏筆謂:「我中國之民,俗尚鬼神,年中迎神賽會之舉,化帛燒紙之資,全國計之,每年當在數千萬,此以有用之財,作無益之事,以有用之物,作無用之施,此冥冥一大漏扈,其數較鴉片為尤甚,亦有國者所當禁也‥‥‥鄉居香山之東,負山瀕海,地多砂礪,土質磧劣,不宜於耕,文思所以廣其農利,欲去禾而樹桑,遂為考核地質,知其頗不宜於種桑,而甚宜於波蘿,近以憤於英人禁烟之議難成,遂勸農人栽鴉片,舊歲於農隙試之,其漿果與印度公土無異,每畝可獲利數十金,現已群相仿傚,家家試栽,今冬農隙,所欲必廣,此無礙於農田,而有補於漏扈,亦一時權宜之計也,他日盛行,必能盡奪印烟之利,蓋其氣味較公土為佳,迴非川滇各土之可比,去冬所產數斤,凡嗜阿芙蓉癖者,爭相購吸,以此決其能奪印烟之利也必矣‥‥‥」。
孫文建議清廷勸種罌粟為禁鴉片之權輿政策,是害是利,上民不加評斷,惟付予公論。一并付予公論的是,孫文在澳門無照行醫,被葡萄牙政府取締之後,到香港參加革命,受其英國老師康德黎指點,緊急化妝逃亡國外,藉革命之名在外募款,被章太炎(章炳麟)等人檢舉公款流入其兄私人購置房地產之用,孫文乃請吳稚暉透過媒體,報導公款之簡單帳目以平息眾怒。
孫文政客的事跡不僅討好清廷及種鴉片,以及在外募款的賬目不清,還藉其在英國被囚禁於清廷駐英大使館十餘日之名氣,於其領導的新軍(武昌起義的烏合之眾)被袁世凱的正規軍追擊得潰不成軍之狀況,暗中請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向清廷施壓,並利誘袁世凱逼迫清帝遜位,由袁世凱膺任總統,事後孫文卻提出不具約束力的條件,為難已經喪失戰勝國先機的清廷,陷害袁世凱作出賣滿清皇帝的罪人。孫文這麼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真高明!只是孫文未依約定讓位給袁世凱,在袁世凱幾次催促,並聲言再不讓位,就要公開南北和談內幕消息,孫文無奈的才於民國元年三月提出辭職,同時推薦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總統,其推薦原文如後:
今日本總統提出辭職,要求改選賢能,選舉之事,原國民公權,本總統實無容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電北京有約,以清帝實行退位,袁世凱君宣布政見贊成共和,即當推讓,提議於貴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僕,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於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以私見貢薦於貴院,請為民國前途設計,無失當選之人大局幸甚,此咨。
孫文讓位後,致力於中國鐵路公司之籌畫,當鐵路總公司於上海成立時,孫文即於民國元年十月十四日,致電袁世凱大總統,電文中提出公司章程及其他規定條件,容續呈,民國二年四月,孫文覆電給袁世凱謂「美國對我,情同手足,投資一法,未始非救吾雅意,川路借款,原雲階精明,不致有失」云云,不意同年七月,孫文即致電要袁世凱辭大總統職位
2007-02-04 16:09:4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上民 6 · 0⤊ 0⤋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
2007-02-04 09:12: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