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假如要用廣東音押韻,陰平陽平是否可以當作平聲韻?假如a(丫)音,是否陰平a韻字和陽平的a韻字都可當作平聲,而在同一首詩中押韻?
另外,讀詩時,有用叶韻的必要嗎?
希望能夠有讀文學的朋友解答
2007-02-02 00:14:28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kayu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 陰平與陽平
粵音九聲中,平、上、去、入都各分陰、陽,加上中入聲,是為九聲。所以,平聲是包括了陰平與陽平,兩者同屬平聲。
在古典詩中,同一首詩內所選取的韻腳字,只要是屬於相同韻部,不須要理會是陰平或陽平,都合乎押韻的格律。現引韻書下平聲六麻韻一些字為例,以茲說明:
六麻韻部:
陰平:花、丫、鴉、叉、差(差錯)、華(同“花”字)…
陽平:家、霞、茶、枒、華(華麗)、斜 …
詩人可以從這些字當中自由選擇合適的,於同一首詩內作押韻用,無須分陰平或陽平。像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詩:
林臥愁春盡,搴帷覽物華(陽平)。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陽平)。
丹竈初開火,仙桃正發花(陰平)。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陽平)。
韻腳字「華、家、花、霞」,既有陰平,也有陽平。
須留意的是,「華」字可讀陰平聲亦可讀陽平聲,且亦同屬麻韻,但各自的字義不同,而在一首採用麻韻押韻的詩中,兩者都可作韻腳用。不過同一首詩中,重複用「華」字作韻腳,雖然字義不同,在律詩中構成重韻的毛病,所以不會這麼做,但在古體詩中,這種做法卻是可以的。
另外須要留意的是,同一字不同讀音的情況。縱然這些讀音同是陰平或陽平,但實際讀音有了差異,所屬的韻部就極可能不一樣了。若然,這些字就不可在同一首詩內作押韻用。例如上表的「差」字,作「差錯」解時,讀陰平聲,屬麻韻。但當解作「差遺」時,讀音不同了,雖然同是陰平聲,但卻屬上平九佳韻部。而當用於「參差」一詞時,讀音又變了,雖仍然讀成陰平聲,但又變成歸屬於上平四支韻部。所以,當「差」字是作為「差(釵音)遺」及「參差(雌音)」等意義用的時候,就不可在上述那首以麻韻押韻的詩中,作押韻用了。
● 叶韻
叶音說,起源於南北朝時代,有些學者因按當時的語音讀《詩經》,感到很多詩句的韻不和諧,所以提出叶音的主張,意思是說詩句中某些字須臨時改讀另一個音,以協調聲韻,故稱之為叶音(或叶韻)。這種叶音說到宋代大行其道,朱熹就是倡議此說中之表表者。而叶音之法,更從初時用於誦讀古詩以求和諧,漸漸演變而影響著寫詩時的押韻取向,將字音隨意轉讀的習氣帶入寫詩的範疇。
但從後來的古音研究中可見,叶音之說謬誤甚多,最先提出批判的是明末的陳第及顧炎武等。事實上,先秦時期的讀音,到中古已然轉變甚大,以中古語音來轉讀上古字以求叶調,可說是並不科學;強作叶音亦未可符合原貌,且導致很多謬誤、流弊的出現,例如錯認了韻腳、遺漏了韻腳、做成了寫詩時採用了隨意轉讀的陋習等等。所以陳第、顧炎武等反對叶音,主張古音不須改讀,只須找出古音正源,音律自然和諧。清代古音學家,在研究古韻取得很豐碩的成果,證明陳、顧等的主張是完全正確的。
現今讀古詩,很難完全掌握古音的實際讀法,用今音來讀,難免有時會覺得不和諧。但讀古詩較重要是理解及體會詩意,若能進一步會其聲韻而欣賞到音律之美,當然是最理想,若做不到,亦不用強求。只要不產生誤解,以為古詩無韻或用韻不嚴,那就足夠了。舉例說,上述麻韻韻部內的「斜」字,今音是「e」韻母收音,當與家、花等字同押時,感覺是有點格格不入,查實中古時「斜」之讀音是「a」韻母收音,故此當時是聲調和諧的,現今只要明白了這個因由,已然足夠,無須強求轉讀「斜」音,以追求叶音。強加轉讀,反而容易導致謬誤產生,更為不妙。而且,單單只是叶音追求韻腳和諧,詩中其他字,卻又仍然採用今音的讀法,那又怎可讀出整首詩的韻律原貌,體會到原本的風味呢。但整首詩每個字都追求古讀,那基本上是並不實際了,且很有點本末倒置的感覺。故此,個人覺得,讀古詩用今音就可以了,並不須要刻意叶韻以求和諧。況且用今音讀唐、宋詩,頗多篇章,都大致可讀出其神韻,體會到音韻之美的,那已然是不錯了。
2007-02-02 10:25:1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tse127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