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邵族:

鄒族:

魯凱族:

排灣族:

泰雅族:

阿美族:

布農族:

卑南族:

達悟族:

賽夏族:

越快越好~ 我是要文化特色唷~請不要貼不相關的東西謝謝~

2007-01-31 17:01:5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2 個解答

1邵族: (一) 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邵族的生產方式主要為捕魚、打獵和山田燒墾,漁業在邵族的重要性僅次於農墾業,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罩魚」……等,都足以顯示邵族漁業的發達。
     (二) 邵族盛名的「湖上杵歌」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世界的38首著名民歌之中。「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由於節奏強烈,因此為多數人所喜愛。
       
2鄒族: (一) 精細的鞣皮技術:
     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鄒人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皮作衣服。
     (二) 嚴密的家族制度:
     不管是婚姻或是祭祀行為,都以家族制度嚴密地運作,由此擴展至鄒族整個部落,這也是鄒人較易整合、做事效率高的因素之一吧。

3魯凱族:(一) 百合花的神聖性:
      說百合花是魯凱族的族花一點地不為過,族人對於百合花的敬愛已經提昇至精神意義,甚至代表了社會秩序與倫理。
     (二) 對百步蛇、雲豹的敬重
      在魯凱族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關於百步蛇的傳聞,如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是長老。

4排灣族:(一) 世襲的階級制度 :
      排灣族人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是擁有土地的頭目?有土地使用權的貴族?或是佃民?但他們可以藉由個人的努力,在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或藉著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
     (二) 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
      從家屋內大型的祖靈像雕刻,反映了排灣族人對祖靈的崇拜。通常,家裡中柱的雕像是最神聖的地方,放置了許多貴重的物品如陶壺。也掛著刀、獸骨是英勇事蹟炫耀的表徵。

5泰雅族:(一)黥面的藝術:
      除了美觀、避邪以外,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二)浪漫的口簧琴舞:
      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
    
6阿美族:(一) 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
      雖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年齡階級的運作依然盛行於阿美族的村落。而且長幼有序,服從勞動的觀念依然保存於日常生活當中。
     (二) 具感染力的歌舞:
      親和力強、節奏、旋律易感染周遭的人是阿美族歌謠的一大特色,幾乎各族原住民族都會唱一、二首阿美族的歌。

7布農族:(一) 渾然天成的和音:
      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以外,布農人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飲酒歌、祭槍歌都以和音的方式來表現。雖然布農人的傳統生活習性已經改變,祭歌之類的吟唱,只在某些表演場合才聽得到。
     (二) 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
    除了一年一度的射耳祭及爭戰以外,布農人的社會運作大體以家族為一個完整的單位,兩家族的長老又是事務的決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頗受人尊崇。

8卑南族:(一) 戴花環的普遍性:
      雖然不是只有卑南族才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二) 巫術的盛行: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

9達悟族:(一) 飛魚文化:
      捕飛魚是雅美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傳說中,天神住的家也有飛魚。)
    (二) 唯一沒有獵首的原住民族:
      愛好和平的雅美人遇有糾紛時,穿著籐編的盔甲,戴上籐帽,手持長矛,雙方對峙丟石頭,只要一方有人受傷,戰事即告終止。
    (三) 丁字帶與精細的織衣:
      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帶是雅美人的標誌,也是適應海上生活的產物。

10賽夏族:(一)代表氏族的臀鈴與肩旗: 
     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穿綴而成,在矮靈祭期間,每一氏族派一員背著臀鈴繞祭場舞蹈,聲音幽遠泣訴,闡述了矮靈祭複雜的心緒。目前有些臀鈴用銅管代替竹管。肩旗也是各氏族的代表。
    (二)黥面與紋身:
    黥面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




順便給你一個網站:
     
台灣原住民介紹:http://www.tacp.gov.tw/intro/fmintro.htm


希望你能滿意 ! ! !

2007-02-04 17:39:1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opps 2 · 1 0

.............................................
臺灣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內涵與特色,可以由傳統的居住地域予以區隔。臺灣北部地區主要居住的是泰雅族與賽夏族。泰雅族大約有九萬多人,賽夏族有五千多人;前者以「嘎嘎」(gaga)祖訓制度(一群人共同遵守禁忌、信念的制度,只存在於泰雅族)、文面、父子連名、祖靈祭祀、織布與流域結盟為其獨具特色的習俗;不過,近年來居住在臺灣東部地區的太魯閣(toruku)群,以其歷史經驗及地理區隔的原因,主張應分立成為另一族群,經官方與學者專家程序的認定,太魯閣已經成為獨立的族群。而後者則以父系氏族制度、矮靈信仰較為突出,定期舉辦的矮靈祭(pasta'ay)是該族最具特色的祭典;不過,由於族群人口較少,又夾處在泰雅族與客家族群之間,賽夏族的傳統習俗不免深受影響。

臺灣中部地區有布農族、鄒族及邵族。布農族約有四萬人,與鄒族兩者文化屬性較為接近,傳統游耕及狩獵是主要的生產方式,也由此而衍生出複雜的觀念、儀式與禁忌。布農族的射耳祭(一種狩獵的祭儀,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小米祭是其主要的儀式;在音樂的表現上,則以祈求豐收的「巴西布布」(pasibutbut)多音部合唱方式深受矚目。此外,由於居住在臺灣最高的山地,因此布農族也被稱為「真正的山地人」,他們由於人口增加及因應土地資源需求而作的遷徙,規模十分驚人,其父系氏族制度、皮衣製作技巧,以及祖靈(hanito)信仰是比較突出的文化表現。鄒族約有七千多人,以玉山為起源地,依據其居住地、語言與習俗分為北鄒、南鄒。傳統上鄒族擁有嚴密的部落組織,以男子會所與農耕、漁獵的祭祀,維繫著部落基礎的教育與信仰,而戰祭(mavasvi,戰勝敵人後舉行的祭典)、收穫祭(homeyaya)、揉皮技術、熊禁忌(禁捕獵及食熊)與尚武風氣等,則構成其文化的特色。此外,南鄒有子貝祭(祖靈依附在收藏的貝珠中,舉行祭儀時司祭取出由眾人分持之)、農事祭儀,但日治時期布農族人大量遷入,南鄒與之混居,成為弱勢的一方,對於其文化傳承有巨大的影響。邵族則僅有近三百人,居住於日月潭,原居潭中島嶼,後被遷移至潭邊,他們曾有「浮嶼」耕作(在竹筏上鋪上土草,種植作物)的技術,捕魚、耕作和狩獵都是基本的生產型態,其語言文化則受到近鄰泰雅族與布農族的影響。

居住在臺灣南部地區的則有魯凱族與排灣族,前者約有一萬人,後者約有六萬餘人。兩者在文化上有許多近似之處。譬如,太陽及百步蛇騰信仰、貴族平民階層、雙系制度、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盪鞦韆(乃重要儀式,通常女性方能參加)等。由於擁有貴族制度,土地由貴族租佃予平民,因此貴族的臣屬得以專注藝術的創作,使其藝術成就在臺灣原住民族中最為卓著。此外,排灣族人相信祖靈居住於大武山上,每五年會到各部落探視其子民,因此「五年祭」是該族與祖靈相聚的重要祭典。

臺灣東部地區居住著阿美族、卑南族與葛瑪蘭族。阿美族擁有十四萬人口,是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大部分居住在東部縱谷與海岸,屬於母系制度,擁有會所及年齡階層,傳統上部落的頭目擁有重要的權威與責任。至於生產方式,除了有農耕、狩獵外,海濱的漁撈作業也受到重視,而該族每年七月至八月間舉行的豐年祭(ilisin)和豐富的歌舞內容,則最為外界所熟知。此外,阿美族依據其居住地區分為南勢、港口、秀姑巒、馬蘭、恆春等亞群,在語言、習俗和服飾上有所差異。卑南族約有一萬人,區分為知本、南王系統,在語言、文化上有些微的差異。由於嚴格的傳統會所訓所造就的堅強戰鬥力量,以及擅於處理與統治者的關係,讓該族在東部曾有相當長時期得以節制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等部落。其重要的祭儀有男性的猴祭(訓男性的勇氣)、年祭、海祭及女性的鋤草祭,儘管西方和漢人的宗教相當程度地介入其部落的信仰,但部落的女性祭師仍擔負預測吉凶的主要責任,而以集體力量進行的部落除喪儀式,亦是較為特殊的機制。葛瑪蘭族約有二千人,原居地在宜蘭平原,漢人入墾後便遷徙到花蓮、臺東一帶,曾長期被納入已遭漢族同化的平埔族群,但其語言、神話、祭儀與相關的工藝技能仍然傳承傳統特色,不過,由於鄰近阿美族部落生活圈,所以其習俗難免受到一些影響。

居住在臺灣東方海域島嶼-蘭嶼的雅美族約有三千多人,他們和臺灣本島上的原住民有很大的差異,譬如沒有釀酒的技術,也沒有獵頭的習俗,而以芋頭當主食及飛魚文化等,則構成其獨特的海洋島嶼文化。其中,anito祖靈信仰、飛魚祭、半穴居、拼板船、惡靈觀、髮舞,以及其與南方菲律賓巴丹群島島民的血統、文化關聯,最能凸顯該族群具有的獨特文化傳統。

臺灣原住民文化隨著社會的整體發展而有所變遷,昔日以部落為基礎的生活內涵,因為與其他族群的接觸交流,逐漸產生融合並且吸納了外來的因素,至於進入都會的原住民已經超過十三萬人,更使原住民文化的傳承面臨新的挑戰。臺灣是漢族和南島民族組成的社會,儘管文化上有所差異,卻能分工合作,各自貢獻。而各族群對於傳承與振興傳統文化的自覺與實踐,以及政府給予多元文化的尊重與空間的開拓,則是原住民文化永續發展的憑藉。

2007-01-31 17:09:4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華華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