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藏巖共生聚落看到以下文字
近來少數不明人士以「寶藏巖公社」為名,強佔聚落空屋(包括住戶已遷離的空屋和住戶尚未遷離的住屋),甚至以「駐村藝術家」、「社區居民」身份對外散佈不實言論,號召外界參與佔屋。
他們的目的為何? 是不是當地原來居民? 他們的身分是?
2007-01-30 10:26:16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gmaxsun 7 in 新聞與活動 ➔ 最新活動
土豆兄 寶藏巖好像只是整修 不是拆除~~
2007-02-01 14:25:48 · update #1
各項的報導說明了許多的抗爭者並不是當地的居民
部份是學校社團及號稱藝術家等
這些人我並不認同
一來這些號稱有古蹟保存價值的寶藏巖真的值得保存?
二來所有權者是否願意配合?
三來保存的意義為何?
有些事不是為保存而保存的..
像我就是迪化街限建的被拘束者
像迪化街雖然依稀還有一些考舊的建物
但許多的住戶為了得堪居住..早自行翻修了.那保存的定義何在?
許多的事是有許多面貌的
但合情 合理 合法 也是依循的標準之一
這些抗爭者難道不是只是既得利益者嗎?
不是所有權者,卻享受所有權者的權利?
有些事是需要聚焦的, 我倒建議市府做個配套說明
讓我們這些門外人看清楚..也許在演抗爭戲碼的人就能讓人看清目的究竟為何了...
2007-01-31 07:34:4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my 4 · 0⤊ 0⤋
說寶藏巖是違建就要拆的人,請問你們真的有到公館看過寶藏巖長的是什麼樣子嗎?還是你們就只是光看到電視新聞或是網路上的報導就跟著瞎起鬨呢?請你們實地到寶藏巖一遊或者是經過福和橋的時候看一眼就能夠知道,跑遍台灣幾乎是找不到如此的景象的,當初我從友人得知寶藏巖的存在,跑到公館一看到寶藏巖的時候,那種像是古文明般延著山坡所建造的村落印入眼簾,在心中所產生的震撼仍然記憶猶新,像這種遺跡哪是你們這些人打打嘴砲說拆就拆的,你們住的房子才幾年?如果要拆的是你們家,那你們拆不拆?多讀點書培養一些人文素養可以嗎?不要被得了腦瘤的政府洗腦了可以嗎?
2007-03-29 04:38:1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Jared 1 · 0⤊ 0⤋
他們的身分我是不知道啦!!
但是我覺得「台北市政府」這次很明顯的「雙重標準!!」
「寶藏巖」如果是違建!!當然要拆,這我沒話說!!
但今天新聞說「立法院也有違建的部份!!」,那為什麼「台北市政府」不去拆呢??
「台北市政府」的回答是「因為立法院違建的部份是84年以前蓋的,依法不用拆除!!也無法可管!!」
如果「台北市政府」說的是真的!!那「寶藏巖」也是不用拆才對!!
因為那裡房子也是84年以前蓋的!!
同樣是84年以前蓋的,一個要拆一個不用拆!!不是「雙重標準!!」是什麼??
個人覺的「台北市政府」要表示他們的公權力就先去拆「立法院違建的部份」!!不要老是在那亂叫「霹靂小組」來對付老百姓!!
只能說誰叫台北市現在是「好大牌、好特權、好軍閥」在當家!!
2007-01-31 19:13:4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2 · 0⤊ 0⤋
以前寶藏巖是住一些老榮民,以為會反攻大陸所以就隨便住,生活品質很差。後來老的老,死的死,走的走,慢慢的老榮民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外地來打工的勞動階級,或是一些無所事事的學生。
現在在那的都不是原來的住民,大部分是學生,少部分是"自稱"藝術家。長期在那邊到處亂噴漆,開晚會、喝酒,當地的居民對他們也很反感。
至於那些學生在維護什麼藝術?台北市的文化局長李永萍說,就專業的觀點,她真的不知道。我猜可能是不爽,少了一個開啪的地方吧!
2007-01-31 12:59:3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baby 6 · 0⤊ 0⤋
轉貼民視新聞2007/01/31 01:09
寶藏巖抗爭行動鬧的轟轟烈烈,不但有當地住戶、藝術家,還有學生加入,儼然是一場「官逼民無家可歸」的戲碼,看起來十分可憐。不過,現在卻也有另外一些居民反彈,說這些抗爭者,根本不是原住民,很多是自己偷偷住進來就佔地為王,早就讓當地居民十分頭大。就這樣一間一間的封門窗,然後再一間一間的拆電表,從今開始寶藏巖歷史聚落將準備重新整修,2年之內不能再住人。
聽起來似乎真的很可憐?但有些老住戶根本不這麼認為,過去,寶藏巖聚落其實就是一些汀州路旁山坡上的違章建築貧民窟,因此也被稱為「台灣的調景嶺」,原本早該依法拆除,後來才被台北市列為等同古蹟的「歷史聚落」。
我想應該是其實那邊早該拆遷了
但是遭到不明人士霸佔吧
某些不明人士出來抗爭
搞的像捍衛家園一樣
其實是他們據地為王
2007-02-01 19:55:25 補充:
文化局長李永萍澄清,市府不是要「拆」寶藏巖,而是「整修」,預計兩年完工。
2007-01-30 20:36:2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Ula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