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作為一個農民,請你介紹隋文帝「開皇之治」中與你相關的政績(制度或決定)。並寫出你對隋文帝的評價。
極之緊急!!希望有心人快d、盡量幫手!!唔該!!!

2007-01-26 13:01:35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4 個解答

開皇之治

吏制改革
1、中央: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代周之後,廢除了北周的六官,綜合漢魏官制,在中央設:

三師:
三公:
五省:
內史
門下
尚書:吏部、禮部、工部、兵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度支(後改為戶部)
秘書
內侍
二台:御史、都水
九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
兩監:國子、將作
  三師、三公,品位崇尊,卻並不主事,五省中的內吏、門下、尚書三省及六部,處理全國軍政大事,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長官:內史省之內史令二人,門下省之納言二人,尚書省之尚書令一人、左、右僕射各一人,均執宰相之職。內史省起草詔令,為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為審議機構,尚書省是行政機關,「事無不總」,重在執行,下轄六部處理日常政務。

  六部長官為尚書。

2、地方:州縣制

  在地方吏治上,隋文帝撤銷了郡一級建制,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制,併合並了一些州縣,裁減冗員,消除了過去權力層疊、機構過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節省了開支。

  地方官員的任命也作了改革: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員均由吏部任免,每年進行考核。州縣佐吏三年必須更換,不得連任,不許用當地人,必須用外地人,從而防止了地方豪強地主壟斷政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實行科舉制度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宮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宮。隋煬帝時,又創立了進士等科。這是科舉制度的開始。「科舉」即分科舉士之意。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庭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改革府兵制度
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對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當時的職業軍人,兵士都由軍府統領,並不列入各州縣戶籍,其家屬也隨營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後,軍人除仍保留原有軍籍、隸屬軍府外,同時與其家屬一起編入各州民戶,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時從事生產;並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


編製《開皇律》
北周時的律法有時鬆,有時嚴,不好掌握,導致刑罰混亂。隋文帝即位後,於開皇元年(581年)命高頑等人在北齊北周舊律的基礎上更定法律,在開皇三年(583年)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這就是《開皇律》。《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鞭刑、梟首、裂刑等酷刑,簡化了律文,是唐代及其以後各代法典的基礎。


對隋文帝的評價: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鑑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楊堅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楊堅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

隋初經歷南北朝戰亂,民生疲弊,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滅。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初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魏晉南北朝政區劃分毫無標準,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初中央政府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僅及南北朝時代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初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中國科舉制度之先河,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在位期間,史稱「開皇之治」。

2007-01-29 18:07:54 補充:
楊堅是個節儉的皇帝,然而卻可說是節儉得過份,在大旱時仍不肯開倉,身為皇帝,但衣著十分樸素。長子楊勇為人奢侈,受楊堅厭惡;次子楊廣(即隋煬帝)在楊堅面前裝得很樸素,但背後比楊勇更奢侈,所以深得楊堅喜愛,後來廢楊勇立楊廣為太子,是他的一大敗筆。

2007-01-29 13:07:4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lex 6 · 0 0

COPY CAT
作為農民的意見, 應是隋文帝對農業, 及吏治方面策略, 引起農民心裡有什麼感想吧. 如何科舉關農民什麼事?
唉....

2007-01-30 14:17: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Liar大話精 6 · 0 0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鼓吹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置穀倉儲存食糧。


開皇之治
政績
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隋文帝鑑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文帝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文帝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

隋初經歷南北朝戰亂,民生疲弊,故文帝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滅。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初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文帝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魏晉南北朝政區劃分毫無標準,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故文帝於開皇三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 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初中央政府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僅及南北朝時代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文帝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文帝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文帝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文帝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初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中國科舉制度的先河,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他在位期間,史稱「開皇之治」。

但文帝後期不恤民力,在岐州(今陝西岐山)修建奢華的仁壽宮,耗資巨大,累死民伕上萬人。楊堅是個節儉的皇帝,甚至可說是節儉得過份,在大旱時仍不肯開倉,雖然身為皇帝,但衣著十分樸素。文帝還多疑偏信,廢太子楊勇,另立心懷不軌的楊廣為太子,造成了後來隋的速亡。

2007-01-26 15:10:3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๑۩۞۩๑㊣ ▣ Andrew ™ ◈ ㊣๑۩۞۩๑ 7 · 0 0

開皇之治

自隋文帝統一天下, 結束南北分裂, 即勵精圖治, 整頓政治、經濟, 出現了前後二十多年之盛世, 史稱「開皇之治」, 為唐代富強奠下基礎。 及後唐太宗即位, 在其統治的二十三年期間, 出現了貞觀盛世, 太宗治國才能雖不及文帝, 但太宗政治胸襟廣闊, 勇於納諫, 用人唯才, 人才濟濟, 盛況更勝開皇之治。現就開皇與貞觀之治作一比較, 分述如下:

隋文帝鑑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 民生困苦, 國庫空虛, 故自開皇九年, 文帝統一天下後, 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 輕徭薄賦以解民困, 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 穩定民生。 由於南北朝以來, 戶籍不清, 稅收不穩, 於是文帝開皇五年, 即大索貌閱, 並接納高熲之建議, 推行輸籍法, 作全國性戶口調查, 增加國家稅收, 改善經濟, 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促成開皇之盛世。

同時, 隋初經歷南北朝戰亂, 民生疲弊, 故文帝接納蘇威建議, 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 其後多次減稅, 減輕人民負擔, 促進國家農業生產, 穩定經濟發展。隋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 究其原因, 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 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 亦漸由衰弱至於消滅。 均田制能順利推行, 對隋初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 關中糧食短缺, 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 故文帝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 貯存關東運來糧食, 建廣通渠, 便利關中漕運。 又於民間設義倉, 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參考資料來自: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82801232

評價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隋文帝鑑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文帝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文帝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
參考資料來自: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02502220

2007-01-26 18:55:33 補充:
以上內容因有重復之處,請不要介意

2007-01-26 13:53:5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