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像想到唐代,就想到繁榮的朝代,胡風很盛
然後宋代就想到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之類的

希望各位大大能幫個忙,把每個朝代所擁有的特點列出來
越詳細越好 像經濟,軍事,農田實施,考試...等

20點奉上,感謝!

2007-01-22 16:43:46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skintar9008 2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傳說時代簡介(約公元前2696-1766年)
傳說時代,是指還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當時的歷史只憑口耳相傳,因此流傳了不少富神話色彩的傳說,它們往往跟現實有很大的差別,令人難以信服。

商至先秦簡介 (約公元前1766-221年)
商朝496年,周朝845年,這是中國國祚最長的兩個朝代。由於各種原因,春秋戰國時的君侯地主,廣蓄賓客遊士,學者講學,著書立說,形成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黃金時期,當中以儒、墨、道、法四家為主流。

秦朝簡介 (約公元前221-206年)
秦的國祚雖然只有短短十五年,卻為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廢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個集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於一身的中央政府,後世一直沿用。另外,他推行一系列新措施,如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和車軌,方便了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發展,又命人修築萬里長城和馳道,對軍事防禦有很大的幫助。

漢朝簡介 (約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劉邦建漢,經歷呂后和七國之亂後,中國開始進入一個長期的繁盛時期,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國力空前強大,疆域版圖遼闊,勢力伸展至中亞。

三國簡介 (約公元220-280年)
東漢覆亡後,魏蜀吳三國鼎立。諸葛亮七星壇借東風,周瑜施苦肉計打黃蓋,諸葛亮空城計退仲達……別以為這些事件是三國史實,它們只是羅貫中的小說橋段。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史書,而是一部描寫三國時代的歷史小說。為豐富內容,不少情節均是憑空虛構,因此千萬別將史實與小說內容混淆。

晉朝簡介 (約公元265-420年)
司馬炎篡魏,又吞併吳、蜀兩國,建立大一統的晉朝。但晉朝不久即陷於內憂外患之中,雜居北方的胡人乘時而起,造成五胡亂華,西晉覆亡的局面。東晉時,曾有祖逖、桓溫等忠義之士積極北伐,但東晉王室視江南為天堂,不願還都洛陽,又擔心北伐將領功高蓋主,因此對北伐者諸多箝制。

南北朝簡介 (約公元420-598年)
南北朝是中國南、北首次分裂和對峙的時期。南朝自劉裕篡東晉建宋後,齊、梁、陳相互交替。至於北朝,北魏消滅了五胡十六國,統一了北方。後來,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其後它們又被北齊、北周所取代。

隋朝簡介 (約公元581-618年)
隋文帝雖有開皇之治的大功,卻犯下一個大錯,就是立次子楊廣為太子。楊廣本性驕奢,可是善於偽裝,知道雙親節儉,於是假裝生活簡樸,博取歡心。他一方面巴結皇后及大臣,另一方面陷害楊勇。最後,隋文帝聽從皇后及大臣的意見,廢楊勇為庶人,改立楊廣為太子,種下隋朝促亡的種子。

唐朝簡介 (約公元618-907年)
唐朝威名遠播,至今外人仍稱華人為唐人、中國為唐山、衣服為唐裝、聚居的地方為唐人街。唐初由於出現「貞觀之治」,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威遠播四方,無人不識,國勢比漢朝還要強盛。

五代簡介 (約公元907-960年)
五代十國是晚唐藩鎮割據的延續,軍人出任國君、軍閥專政的情況,是五代十國的特色之一。五代的帝王中,朱全忠、李存勗、石敬塘、劉知遠原本均是節度使,而郭威則是樞密使。五代的另一個特色是國祚十分短,五代前後歷時只不過五十四年,當中最短的是後漢,只存在了四年。

宋朝簡介 (約公元960-1279年)
經歷五代十國後,趙匡胤重建統了一的中央政府-宋朝。為了避免晚唐藩鎮權力過大的情況,宋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中央集權,導致內重外輕,地方疲弱。加上重文輕武的政策,國力薄弱,因此無法抵抗外族的入侵。遼、西夏、金、蒙古相繼來犯,中國歷朝外患之最,非宋朝莫屬。

元朝簡介 (約公元1279-1368年)
蒙古人以外族身份統治中國,為了控制漢人,實行高壓統治種族歧視。他們將人民分為四等,南方的漢人排最尾,而且漢人永不能擔當正官。另外,蒙古人如果打漢人,漢人不得還手,將漢人打死的話,亦只罰出征,或給死者家屬燒銀。相反,漢人若殺了蒙古人,則要判處死刑。

明朝簡介 (約公元1368-1644年)
明朝其中一樣最「聞名」的,可說是宦官。宦官擅權為禍,雖前朝已有,不過卻以明朝最為熾烈。明太祖朱元璋因胡惟庸謀反一事而廢相,君主集權於一身。由於他勤政愛民,因此尚無問題。可是,後來的君主大多昏庸無道,又無人輔助,令近臣宦官乘機專權。結果,先有王振、汪直,後有劉謹,魏忠賢的出現。

清朝簡介 (約公元1644-1911年)
清朝皇帝大多勤於政事,可是經歷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後,開始步入中衰。鴉片戰爭失敗,暴露了滿清的衰弱,清政府既要應付列強相繼入侵,又需面對太平天國等內憂。有志之士深明自強重要,先後推行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等變法,不過終告失敗。隨著民族危機愈趨嚴重,反清情緒高漲,革命運動紛紛出現,清朝終於在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覆亡。

2007-01-22 16:56:4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3 · 0 0

關於中國歷史各朝代 明朝



明朝的開國軍主朱元璋,出生濠州的貧農家庭,十幾歲時,曾流落皇覺寺為僧。後來他

加入反元陣營,轉戰各地,重用劉基,逐漸佔有江淮流域。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朱元

璋在應天即位稱帝,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

明太祖出生民間,對明末吏治腐敗、民生困苦,了解很深。即位後,他便針對問題,推

動一些興利除弊的措施,重要的有:

一.政治方面:嚴懲貪官污吏,整飭吏治;二.經濟方面:清查戶口和耕地,興修水利,移

民墾荒;三.文教方面:廣設學校,重視人才培育,提倡倫理教化。這些措施使社會經濟

迅速恢復,明初吏治也頗為清明。

但明太祖為了鞏固王朝統治根基,有些措施留下不少後患,諸如:廢除丞相,集國家大

權於一身;殺戮功臣,屢興大獄;以「廷仗」和「文字獄」凌辱士人。這些措施使軍主

專制變本加厲,宋代優禮士人的精神,至此蕩然無存。此外,分封諸子為王,導致日後

骨肉相殘,也衍生不少內政問題。

明太祖死後,皇太孫繼位,是為惠帝。因諸王坐大,惠帝接受大臣建議進行削番。燕王

朱棣起兵南下,號稱「靖難」,最後攻陷南京自立,是為明成祖。這次事件,史稱

「靖難之變」。

燕王即位後,一方面營建北京城,一方面疏通大運河;不久,遷都到他的原封地北京。

成祖勤於政事,舉凡整飭吏治、經營南洋、修築長城、加強北方邊防,都事功顯著。其

中鄭和的奉使西行,尤為一大盛事。

鄭和七次下「西洋」,功績顯著,史稱「三保太監下西洋」。他所率領的龐大艦隊,行

蹤遍及南洋群島及印度洋西岸各國,最遠更及於非洲東岸。

明末,陜西發生大饑荒,邊防軍也因欠糧而譁變。災民與饑兵結合,到處劫掠,形成多

股流寇。其中以李自成、張獻忠勢力最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

殉國,明亡。

清朝



建州女真的酋長努爾哈赤統一諸部,起兵抗明,建國號金。他兒子皇太極繼位,改國號

清,是為清太宗,並改族名為滿州,所以歷史上稱之為滿清。

明思宗時,名將袁崇煥鎮守遼東,曾多次擊敗後金,戰績輝煌。可惜庸懦多疑的明思宗

後來聽信讒言,竟然將袁崇煥下獄處死。等到流寇大起,明軍腹背受敵,關外重鎮一一

失守,最後只得退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所奪,憤而降清,

並引清兵入關。李自成`敗逃,不久被殺。

滿清入關後,利用明降將逐一攻滅流寇與南明勢力。至清聖祖康熙年間,先後平定三藩

之亂及攻克臺灣,完成統一。

清聖祖、世宗、高宗前後一百三十四年間,是清朝的極盛時代。

聖祖年號康熙,世宗年號雍正,高宗年號乾隆,因此合稱「康雍乾盛世」。

聖祖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世宗的政風嚴畯;高宗折衷於剛柔之間,而特別推崇聖

祖的施政,刻意效法。康、雍、乾諸帝都積極吸收漢文化,並勤於政事,至力於獎勵農

喪、興修水利、嚴懲貪污等措施,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到乾隆年間國勢更達於極盛



滿清入關後,善於運用懷柔與高壓並濟的治術,是清朝統治成功的關鍵。懷柔政策主要

的有:禮葬明思宗帝后,表揚殉國明臣,開科取士,及以獎勵學術為名廣徵明朝遺老參

與編撰明史、四庫全書等。懷柔之外清廷還用許多高壓手段,如:屠殺各地抗清人士、

逼迫漢人薙髮留辮、嚴禁立盟結社、屢興文字獄等。

清初實施「恩威並重」政策的結果,漢人士大夫多為其所用。而滿清以邊疆民族入主中

國,康雍乾盛世竟長達清朝統治時間的二分之一,文治武功都可媲美漢唐,顯見他們的

統治方式,比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要高明的多。

2007-02-02 20:13:2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刁 5 · 0 0

漢朝:人口數只有兩仟萬,純農業社會,從漢高袓至漢武帝登基有七十年時間是臣服於匈奴,認匈奴為兄漢為弟,每年進貢來交換和平,高袓死後發生呂氏之亂,景帝時有七國之亂。武帝開始對匈奴用兵,慘勝,把國庫掏空,用桑弘羊搞專買和平輸來增加財源,貨幣貶值發行五銖錢。百姓生活困苦激起民變,以後不到一百年便亡國。西漢未年太后和外戚掌權,政治混亂。而匈奴也沒有被消滅,只是不再入侵長城,所以才有張騫和班超通西域尋求外交盟友,漢元帝還是要用和親政策,才有昭君出塞,外族的威脅沒有平息。西漢前半(70年)是沒有面子過好日子,後半是有面子過苦日子。

只有文帝和景帝算是好皇帝,武帝把西漢推到最高峰後,也把國家拉下來,好壞的爭議最大,東漢只有光武帝還可以,其後黨固,宦官,外戚,黃巾,潘鎮,也就亡了。

晉朝:立國時人口不足千萬,還搞八王之亂,沒多久就亡國,跑到南方還內鬥,權臣當政,不提算了。

唐朝:全盛時人口不足五仟萬,以貞觀四年滅東突厥,太宗進尊號天可汗國力達最高峰,可惜李世民在位只有23年,繼位的高宗是怕老婆的好色之徒,搞出個大周天后,唐朝實際上亡了,武則天只是在政治鬥爭上較殘忍,治國還不錯,可惜皇位傳至花花公子李隆基,把國力都消耗掉,由安史之亂開始,潘鎮,外族,黃巢至亡國,亂了110年。算好皇帝的只有太宗,武曌,半個玄宗。真正太平的日子是公元626至755年共130年,可以說整個唐朝好的一半,壞的一半。

630年太宗滅東突厥,657年高宗滅西突厥,682年突厥復興,外來威脅仍在,所以才重用胡人當節度使鎮守邊境,引出安史之亂,再藉回紇之助平亂,還有吐番和沙砣,唐朝後半的政治還是受外族左右。

宋朝:人口增加,已脫離純農業社會變為工業,貿易和農業並重,軍隊多但不能打,對外族採守勢,以金錢換取和平,面對的威脅最多,有契丹,金,西夏,呠番,蒙古,無國際地位,當別人的兒子,也不用提了。

元朝:依目前國際共識,外蒙古是獨立國家,蒙古帝國不等於中國,元朝只是蒙古帝國其中的一個汗國,所以元朝的版圖不大,人口只有七仟萬人,軍力強大無外敵威脅,但對漢人採高壓統治,蒙古人對生産和管理外行,轉包給阿拉伯人,所以在內政上零分。

明朝:人口最多達一億五仟萬,生産技術提升,産品升級,國際貿易發達,但對外受制於瓦剌和韃靼,對內則皇帝又爛又懶,宦官當權,民變四起,是很可惜的朝代,除了成袓和孝宗外沒一好皇帝。

清朝:版圖最大(多了東北,蒙古,新彊,西藏),人口最多時四億,無外族威脅,清朝前半期國際地位高,與我國訂下平等的尼布楚條約,有國察知名度,英國曾派使臣來訂交,商討貿易,手工業發達,紡織品與陶瓷出口暢旺白銀淨流入(所以西方才會賣鴉片來平衝逆差)。

清初在平定三潘後沒有大規模動亂,戰爭都以擴張國士為目的,包括台灣,西藏,新彊,準噶爾等地,全盛時期維持了130年,在嘉慶與道光初期雖出現敗像,但仍維持正常運作,每年國庫還有盈餘,民變(三省教案)都被平息,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直至1911滅亡,還維持了160年,可見在全盛時打下的基礎很深。而清朝皇帝的素質比歷代都好,除了道光,咸豐資質平平外,其他都是勤政律已的好皇帝。
所以我認為清朝是第一印象最的朝代。

2007-01-30 14:21:4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博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