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
靜坐(打坐)入定 的當下
是否沒有聽到外在環境的聲音?
那時六根 有在運作嗎?

2007-01-20 14:18:53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阿里山國家公園皮皮剉冰店 7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感謝 摩尼珠 華嚴 jaqu &小葉
等大善知識的解答與忠告

雖深知 實修內證 是無法言喻的

末學也正在努力 咀嚼 當中 ....沒有感覺的感覺....

2007-01-21 06:56:31 · update #1

柳一刀 前輩 見性成佛 前輩:
是定中 可聽到外在的聲音嗎?
記得
在虛雲老和尚的自傳有提到,他在某一年的冬天用鍋子煮芋頭,在煮芋頭時順便打座,但卻一下子就入定了,隔了半個月,他的老朋友來找他時,用磬叫醒他,老和尚醒來後連忙說他剛剛正在煮芋頭,但一看鍋子,芋頭早已發霉。
這個例子 好像 定中對外在五塵 不甚明了 的說?

2007-01-22 17:37:15 · update #2

虛空的雲 前輩: 請教
止觀雙運 那何時聽 或 不聽 呢?

2007-01-22 17:41:50 · update #3

請問 小葉前輩:
沒有感覺 是 無記 嗎?

2007-01-23 14:22:39 · update #4

感謝 蟀哥 善知識 的...係24年餘前的暑假,
發生於小人國 的實修體驗
看來 小人國 是靜坐的好所在 ...(博君一笑)

的確 騎驢找馬 用他人的言語或文字
靜坐時 即先入為主的 欲達到某種類似的境界
卻適得其反 (也可謂"所知障"吧)
皮皮剉
在此感謝 感謝 小葉 摩尼珠...等諸善知識的耳提面命

2007-01-24 13:43:16 · update #5

蟀哥仁者 鈞鑒:
末學絕無 嘲諷褒貶 之意
所謂 學了許多名相 的世智聰辯
先入為主 來 騎驢找馬 是末學的自我省視

而大德所言 正好點出皮皮剉的 問題所在
還真的是 要 老實靜坐 老實念佛 才是
否則 浪費生命 在名相打轉 是得不償失的...

啊呀!
許純美 也良久不見
或許真的 到小人國三公里旁的六福村 學猴去了....

2007-01-25 18:14:06 · update #6

7 個解答

樓主善士:

唉!答覆這個問題,將會造成很多人的所知障或文字障。

倘版面諸大德已有經驗過色界四禪或其近行定者,自然會知道經典所述的禪定在講些甚麼,否則描述入出定的身心實況,太容易造成讀者的自我幻想而偶發幻觀,然後給自己印個冬瓜印記,但願以下的這些文字,不要造成這樣的狀況發生。

以下的文字描述,係24年餘前,發生於小人國三畢業那年、聯考完之暑假中,某夜十一時整打坐,念佛完後以觀鼻尖出入息,瞎貓碰到死耗子,進入呼吸心跳停止、內外光明、制心一念的某禪近行定之身心實況簡說。

當年小人打坐環境,房間是不透光,未點燈之暗房,夜間十一時鬧鐘的數字夜光清晰可見。

持佛號完畢,閉眼、觀照對象是鼻尖的出入息,眼前約略產生白色環狀光明不斷,心念仍專注鼻尖。

未久光明漸盛、觀照鼻尖之呼吸之念頭,已發現無出入息而呼吸停止,眼前突現白色巨大光明,念頭轉到光明上,繼續觀照,並沒有任何喜樂受生起。

維持這個身心狀況不知許久,突然生起一念:【疑...『我』怎麼沒有呼吸了?】

第二念繼而生起:【怎麼會有這團光?】

第三念也隨之而生:【『我』在哪裏?】

於是意念睜開雙眼,再閉上雙眼,所見一樣俱無變動,同是光明一片;意念睜開雙眼兼站起來又坐下,景像仍同前述不變 (故知入定時之【內外光明】,確非虛言)。

意念站起來又坐下後,開始生起驚懼的妄念 (當年僅15歲小童,無知在所難免),於是進入出定的身心狀況。(為甚麼用意念兩字,因為當時睜眼所見並沒看到身體,只有一片光明,但小人確實有作意睜眼。)

眼前光明慢慢退去,退去的同時,身體的感覺先回來,其次是舌、鼻、耳的感覺和功能回來,最後是眼睛的感覺回來;文字敘述很慢,其實這五根覺受回復的時間是很短暫而迅速,但余能很清楚地知道是哪個感官覺受復原了 (故知制心一念或心一境性時,五根功能是被統攝成意根的觀照一念狀況)。

完全出定後,小人發現仍做坐在原地,鬧鐘所指時間為十一時近五十分;換句話說扣除念佛近廿分鐘,和推測觀照鼻尖入定前花去的短暫時間,維持在停止呼吸的內外光明狀態下,推測或有廿分鐘上下吧。

沒了呼吸那麼久、理所當然心跳停止,所以知禪定確能讓人息脈俱斷。

六根之前五根,就小人的此次體驗來說,大抵就是指器官的功能,在制心一念的狀態下,是意根統攝了器官的感知功能而凝聚成一念,那被凝聚的一念,也許是您的鼻尖、呼吸、丹田、佛號、真言...等等。

小人被凝聚的那一念,就只是觀照鼻尖的數息念頭,入定後只是覺知,也沒了數息;因心念的專注,故對外境也無特別反應,只知在出定前,五根對外界的感覺是一個一個復原。

以上的文字係個人經驗,讀者應知並非放諸四海皆準之文字。

成就者不論,小人週遭有相同之息脈俱斷之近行定經驗者,目前僅知余之師兄、已被認證為轉世祖古之某甲一人,不過我二人此生,目前亦僅此一次經驗,所經驗狀況則大同小異。

至於體驗過制心一念、心一境性的初禪近行相似定之在家居士大德,大抵也只知有二大德罷了,其俱為五十歲上下之實修派居士,經驗色界初禪之近行定,此生目前也都只有二次入定經驗。

唉!內觀工夫能每座都能入出於初禪,這才真叫得初禪定,25年來,大成就者不論,小人尚未能得見一在家居士大德有這種止觀的好工夫,耗太多時間去探討這些文字,還不如努力去觀照呼吸來圓滿身念處吧?同意嗎?呵呵呵

小人則是已自知此生非斷惑證真之器,演進成老實信願持名的念佛人了。

ㄚ哈哈哈

南無阿彌陀佛

(個人親身體驗文字 僅供參考 切勿因此而產生文字障 或給自己冬瓜子印定)

2007-01-25 14:50:50 補充:
ㄚ哈哈哈
樓主大德斷句的功力高超
佩服 佩服

蟀哥不但是小人國來的
還有大德以【學猴】二字相贈
小人自問以余兩光之內觀工夫
25年來仍是【心猿意馬】之肉腳一個
故亦欣然接受與許純美大德相同的稱號
ㄚ哈哈哈

小人國 學猴 學馬
這些字眼都很有趣
學佛人要多學會放鬆自己
這些會讓自己心情愉快的字眼
無論其用意是褒是貶 都應該開懷大笑啦嘿
ㄚ哈哈哈

別擔心
其他大德之【學猴】或許有反唇之意
小人都能笑得很開懷了
更何況樓主不過以詼諧的斷句 來讓大家輕鬆些
ㄚ哈哈哈

2007-01-25 14:53:48 補充:
初禪(近行相似)定的特色是【心一境性】及【定生喜樂】
但還有深長平均的出入息 到了四禪就息脈俱斷了

但每座均能入出於初禪 才能算真是得初禪定
否則都是瞎貓碰到死耗子的近行相似定之經驗罷了

以初禪【制心一念】之高度精神力集中之狀態下來升起正觀
才真正能有機會斷見思惑入預流

如果粗重的淫習伏不住 意淫 手淫 正邪淫都還制不住
基本上此生是沒有機會真正得初禪定
啥時能制住使不起現行
啥時起才算真有本事成為專修內觀工夫的根器

2007-01-25 14:54:22 補充:
小人自知此生到死 淫習只能被降低到某種程度
但沒本事伏制它
所以深知絕非這種以內觀來解脫生死的根器
還好有老實念佛這一條方便的易行道

不過 也有一些好處啦
就是當經驗過色界天四禪之近行定後
就自然會發現坊間 很多自讚毀他寫書的大師
雖不好意思以【邪說】來形容其嘔心瀝血 堆砌出來的文字
不過真的都是以想當然爾地哲學推論在【胡謅】

想一想
在制心一念的高度精神力集中下
尚且都看不到啥子叫末那 啥子叫賴耶 啥子叫自性了

那些半夜可能都還在偷打手槍的寫書大師
果真能看到蝦米碗糕真如自性 或開悟證果嗎?
ㄚ哈哈哈 還是一笑置之吧

2007-01-25 14:55:14 補充:
小人由衷的建議是
50歲前 努力去實修內觀 從四念處下手 不要眼高手低或談玄說妙
俗果半夜還會偷打手槍 還會用意念姦淫波霸美女 這樣是能參蝦米碗糕甚深自性禪呢?
不如老實去做好來止觀的基本功夫吧 同意嗎?

50歲以後 自審止觀也制不住淫習 夢境中也無法自主
就認命了吧 應該自知不是那種內觀斷惑證真的根器啦嘿
就深信 切願 老實持名念佛吧

2007-01-25 14:56:37 補充:
小人14歲學佛 以數息和念佛入門
此後一向專務於事相上的實修
今年40歲了
25年來雖經歷過很多善相覺受 但也認命了 ㄚ哈哈哈
不用到50歲 小人已經專注於老實念佛了
反而活得更安心 更自在坦然

南無阿彌陀佛

(僅供參考 此乃小人國 猴國 馬國之通信文件 閒人可以不看)

2007-01-26 00:09:43 補充:
樓主善士:

放心
小人知尊駕純係善意地詼諧式表達
只是順道提一下其他大德的饋贈之封號罷了

呵呵呵 不單學佛 做人本來就應該要開心一些
現實生活中的小人
與網路文字是一樣的
總是哈哈大笑 週遭人同樣能因而放鬆情緒

50歲以前努力 老實內觀
50歲以後努力 老實念佛
平常每日至少要三大笑
或放鬆全身地站樁(立禪)一個小時
保您身心暢快

ㄚ哈哈哈

南無阿彌陀佛

2007-01-24 11:27:1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蟀哥 4 · 0 0

仁者!阿彌陀佛!
修定禪(奢摩他),是可以「不聽的外在的聲音」的,但意根是依「定力」的強弱來判定是否「止」於「一念不生」(無色界),這是強壓性的。如要起五通(五根)的用(該應是在四禪才會發生)。(可參考《楞嚴經》的說明)
修慧觀(毘婆舍那),是可以聽到外在的聲音(只有了知,心不染著於境)。依四念住的修法可知是以「精勤、正念、正知」(明覺)作為「能緣」,以「身、受、心、法」念住作為「所緣」,其修證過程需依「三十七道品」作為調整、對治的依據。(可參考《大念住經》或阿姜念的《身念處禪觀修法》)
《大念住經》:「諸比丘!於此,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受觀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心觀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法觀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以上僅供參考~阿彌陀佛!

2007-01-22 06:46:4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呂太豪 5 · 0 0

您好,因為我也對您的問題也很感興趣,因此我便將您的問題轉貼到另一個佛學網站上的留言板上,該版主都會定時回答問題,希望對您的問題有幫助,有空也請您可以撥空過去逛逛,如有任何其他的疑問,都可以繼續發問喔,網址如下---http://www.soulpivot.net

2007-01-22 20:26:12 補充:
您好,以下是該版主給您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也期待您可以撥空多多過去看看,親近善知識,如有其他問題還是可以繼續在留言版發問,以下是版主的回答---

請問靜坐(打坐)入定 的當下 是否沒有聽到外在環境的聲音?
答:清楚明白聽到每個聲音.僅是不入境界.

那時六根 有在運作嗎?
答:然也.

2007-01-22 05:12:3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一、在一個正確的靜坐下,六根應是清明覺知的,當然可以聽得到週遭聲音。
二、靜坐只是覺知而不做反應。
三、覺知時,是隨機的,是不選擇的,任何東西都是覺知對象。
四、覺知的主體是被動的。
五、不是沒有感覺,是了了知一切感覺,於了了知中而不動意。

2007-01-21 14:53:2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柳一刀 7 · 0 0

邏輯1:有
邏輯2:沒有
佛法言:1和2都動了
風動?幡動?心動?

2007-01-23 12:50:15 補充:
坐時佛性就起了作用(運轉)了.
為何人可盤坐可吃飯等等都是佛性作用.
燈無電是無作用還是有作用?

2007-01-21 07:14:2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3 · 0 0

多了解
般若方面的經典

另外~愣伽 愣嚴
唯識 與 天台止觀

禪修的"道理"~上有幫助

實際禪修上就要靠自己去下工夫了~~

2007-01-20 20:01:13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3 · 0 0

禪坐有略有二步驟︰一、統攝意根而修.二、開放六根為修。
一、由統攝意根而修︰是制心一處。此時外緣一切放下,全心在正念上,這是念一境的修行。正念是以見性為主。當正念所累積到某狀態時,六根門頭會全面打開.境界就會自然顯現。這種境定就是禪定的境界。因此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時,又要能專一境界。如此就能入初禪心一淨性。因此禪的境界是在行住坐臥中顯現出來的,心就能如如不動,行為又能隨緣變化,這就有見性之見。因此只有在見性之見才是境界。當一切外塵境界現前時,要能把心安住在見性的境界裡.這就稱之「禪境或禪定」。
二、由開放六根為入修︰這是六根門頭全面開放,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心裡都要清清楚楚.這就是觀照的境界。清清楚楚就是消歸自性.能消歸自性就能制心一處,那就無所不辦。由此可知修學「禪」要能清楚,不可被假相所騙.心境緣染的時候,要能能夠把心安住在自己所念的境界。例如是念佛的心,就安住在念佛.是參禪就把心安住在參禪上。所以把心專念一境的人,他會隨著因緣,但是內心能夠安住在一境中,這個是禪波羅蜜。
華嚴經非常重視觀照.因為觀照能夠在一切境界中,完全清清楚楚。完全清楚就能轉變業力。所以觀照就有智慧.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能轉變業力。
要使觀照的功夫成熟,必需作意去行.達到忘我之境.就進入潛意識的狀況。進入潛意識.就是用「真我」來看色身的一切行為.就能將色身融入真我之中.如此就使色身轉變為法身.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華嚴行法.就是普賢行者的根本修。
「真我」的訓練,是屬道家的修法。道家的訓綀被佛家吸收而融合.這就是中國文化與佛法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特殊行法.它非常符合中國人修。當觀照能訓練熟練,進而成為生活的全部.生命存在的美,就能在很自然的狀態中流露。這時候就進入到無意識中。無意識必需再放下,此時就是三輪體空。這個時候的「法」就是「妙法」,這沒有一點點人為的作做.他與法已經融合為一體。這是華嚴從根本修的殊勝。
禪定的修法有很多種︰念佛、打坐、持咒、誦經,這是一種行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有無量種行法。能夠進入禪定,就是用慧眼看。此時是用慧眼去穿透,讓它穿透就進入娑婆若海。眼根如此,耳根也如此,例如:蟬鳴很動人,你已經融入蟬鳴之中。如果是聽到蟬鳴,而去推算「是哪一種蟬在鳴,有多少隻」,那就被境界轉走了。

一般禪分小乘禪與大乘禪及華嚴禪。行法必須從實修來︰
小乘禪的修法,分成︰數、隨、止、觀、環、淨.六個步驟︰
一、數法:息入息出的終點數一,次第至十,一再循環即是。此是呼吸的運作。心法最重要的是【看住息入息出,不讓它須臾走失】。
二、隨法:息入的終點數一、息出的終點數二。此不再次第至十,僅一、二循環即是。心法同數法
三、止法:以身中的一點,息入息出止於此,如風口或丹田。
以上三法是此是呼吸的運作,最重要的是心法的運作。
四、觀法:息入息出轉化為化境,一再凝具此化境。
五、環法:將化境成所觀境確立,如此觀境清清楚楚。
六、淨法:此時能觀所觀圓滿,初禪定的境界。
由此可進入「心一境性」二三四禪,也可以透過無漏智,橫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

大乘禪是以【參話頭】為行:例如「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一切境界舉手投足行住坐臥都帶入話頭理,一再深入,就能從語言文字,進入到法義中,進而入本體,所謂的三玄中。此三玄各有三個次第,暫略。如此由一點直入核心,如打鐵釘般穿透。入佛體性、開智慧、起普賢大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圓滿法界,入佛陀一真法界。
生活禪是以「觀照法」進行的,是以透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來觀照,開啟我們的慧眼、法眼、佛眼 。這種觀照是向內看的。透過向內看才能夠撞擊法身的核心.才能夠把自已生命的湧泉與生命的能量激發出來。
所謂三玄三要:就是句中玄、意中玄、玄中玄︰
句中玄︰文字的內函帶有重重無盡的法義︰
意中玄︰重重無盡的法義中帶有無盡的法理。
體中玄︰無盡的法理就入本體.本體起妙用又有重重無盡的境界。
三要︰即是意中玄中有三個層次︰
一、文字事相的解釋︰
二、深入文字理體的解釋︰
三、事相理體相容的境界︰
意中玄︰體中玄︰亦同有此三要.可以思之。這是禪修開起智慧過程。

2007-01-20 16:38:25 · answer #7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