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河川為何改道?

請說明:
1. 改道的原因。
2. 河道變遷的過程。

最好有台灣河川的實例。

2007-01-20 10:32:59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蛋寶寶 5 in 科學 地理學

5 個解答

【以下相關內容,若要轉貼、節錄、引用等行為,請清楚附上來源資料。】




其實看完上面大大所po的例子,資料都相當的豐富,但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
想了好幾天,找了許多資料,大可以將之整理在後。
我在課堂上所學的河川改道內容,主要是針對理論去闡述,
所以對於上面並沒有提到一些有關於河川改道的「原因」,我想在此做些補充。

首先針對1. 改道的原因,
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人工所為,一個是天然環境造成的。
我想從比較簡單的人工來談起,
我相信發問的網友應該有聽過「截彎取直」這一名詞,
有時候因為河川地形較為低漥,兩旁的天然堤並不足夠抵擋大水來時的沖刷而潰堤,
因此就有工程師降彎曲的河道截成直的,
如此一來,幫助河道疏通,因此也就會比較不會氾濫,
這是對於改道原因的人工方面所述,
您如果對於此還有些興趣,可以去網上搜尋「截彎取直」與「人工河道」的字眼,
應該就會找到許多相關例子以及作法內容。^^

第二個原因就是天然環境所造成的,
由於一時之間我想到太多東西,我在後面慢慢講。
如果一個河川會有改道的行為,大多是與環境「地質」方面有關係。
改道的產生通常發生在曲流,然而由於曲流的彎曲前進,就必定會造成差異侵蝕的存在。
一邊會有比較大的沖刷力,另外一邊就會比較不那麼大,
而比較大的沖刷力倘若又是比較軟弱的地質就會漸漸把河道衝寬,
然後衝寬衝寬之後,就一不小心衝到沙舟另外一邊的河道,而造成河川改道了。
我知道這樣子說很複雜,所以我找了一些圖片給您看。

http://www.wxp.ks.edu.tw/nature/theme4/book/book2/6/6.htm
這個網頁的中間有「牛軛湖」的形成圖片,提供給您參考。

通常河川改道都會造成牛軛湖的產生,
所以我藉由牛軛湖這個關鍵字,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列在後面。

http://159.226.2.5:89/gate/big5/www.kepu.net.cn/gb/animation/phenomena/phenomena04.html
這個網頁對於河川改道還有動畫顯示,還滿好玩的,而且簡單介紹也比較容易上手。^^

由於我覺得我講的原因還不太專業,所以我將有關於河川改道的原因又找了一些相關資料,
提供給您參考。


河川襲奪

相臨兩河因差別侵蝕,低水位的河川把高水位的河川上游,佔為己有的搶水現象叫做「河川襲奪」。

一、河川襲奪的原因
  岩層抗蝕力的強弱不同
  在雨量大致相同的氣候狀況下,如河流所經岩層較為鬆軟,抗蝕力弱則河谷低陷,久經源蝕與側蝕的結果,分水嶺被切穿,侵入高水位的乙河,於是乙河上游成為甲河的支流或新的上源,因此甲河叫做襲奪河川。乙河的上游叫做被掠奪河乙河下游被襲奪成為截頭河。

  由於坡度和雨量的不同
  在分水嶺兩側,坡度不同,氣候也異,且相背而流的兩河,如甲河坡度較大,雨量較多,其侵蝕較強烈,向源侵蝕必較速,如乙河坡度較小,流量很少,侵蝕力較弱,河道向上源侵蝕較緩。因此兩河分水嶺必先為甲河所穿越,侵入乙河,使乙河上游流水注入甲河。乙河上游成為甲河的支流。如我國東北嫩江原為遼河的上游,由於松花江的侵蝕力強速遂奪嫩江為支流東洩,嫩江遂成為改向河遼河成為截頭河。


二、河川襲奪地形
  襲奪彎
  被襲奪河川在轉折改向下注入襲奪河所成的彎曲處,即所謂的襲奪彎。

  河階及峽谷
  襲奪河川因流量突增,侵蝕力增強,重新下切,沿河谷產生河階或峽谷。


資料來源:http://www.bamboo.hc.edu.tw/research_publish/textbook/earth01/chapter07/index.html
這個網頁我非常推薦,他將河川的各種內外在營力作用都講的很清楚,
並且將河川的不同時期與上中下游都有很清楚的介紹,
如此一來,河川改道在營力作用之下,與不同時期會產生的情況,以及在哪個位置所發生的,
都有很詳盡的介紹,提供給您參考。

有關於2. 河道變遷過程,我想前面都已經有講個大概了,
我將中國大百科智慧的內容列在下面,提供給您參考。

  在水流與河床相互作用下﹐河道形態的變化。廣義的河床演變指河道從河源至河口﹑河谷各個部分的形成和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狹義指近代沖積河道的演變發展。本條目涉及的是後者。河道形態的變化﹐主要受上游的來水來沙和人工建築物的干擾而引起。在不同水流作用下﹐通過泥沙運動﹐河床淤高﹑束窄或沖深﹑拓寬。這些變化反過來又影響水流的結構﹐水流與河床的相互影響﹐使河床永遠處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因此﹐河床演變與泥沙運動密切相關。不同類型河流的河床演變規律各不相同。平原河流的順直型﹑蜿蜒型﹑分汊型和游盪型各有自己的演變規律(見河槽形勢)。



2007-01-22 15:11:27 補充:
河床演變的形式
  按演變形態分為兩種﹕沖淤作用導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變化﹐稱為縱向變形﹔河床在斷面上發生的變化﹐稱橫向變形。按演變發展的進程分為﹕單向變形﹐指在相當長時期內河床單一地朝某方向發展﹐如黃河下游多年來河床一直不斷淤積抬高﹔復歸性變形﹐指河床週期性往復發展的演變現象﹐例如淺灘在枯水期沖刷﹐洪水期淤積﹐如此週期性演變。此外﹐因各種局部的水流條件如迴流和漩渦等﹐還會造成各種形式的局部變形。

2007-01-22 15:11:38 補充:
演變原因
  河床演變的根本原因是河道輸沙不平衡。當上游來沙量大於本河段的水流的挾沙力時﹐水流不能把上游來沙全部帶走﹐便產生淤積﹐使河床昇高。當上游來沙量小於本河段的水流的挾沙力時﹐便發生沖刷﹐使河床下降。河床的縱向變形是由於縱向輸沙不平衡所引起的﹐橫向變形是由於橫向輸沙不平衡引起的。在一定條件下﹐河床演變往往朝著使變形停止的方向發展﹐即河床發生淤積時﹐其淤積速度將逐漸減少﹐直至淤積停止﹔當河床發生沖刷時﹐其衝刷速度也將逐漸減小﹐直至沖刷停止。這種現象稱為河床和水流的自動調整作用。

2007-01-22 15:12:51 補充:
沖積平原河流的河床在能自由發展的條件下﹐由於水流長期作用﹐有可能形成與所在河段的具體條件相適應的某種平衡形態﹐在這種平衡形態下﹐河道特徵(如水深﹑河寬﹐比降等)和水沙條件(如流量﹑含沙量和粒徑等)之間常存在某種確定的關係﹐稱河相關係。這種關係是進行河道水力計算和河道整治的依據。

2007-01-22 15:13:01 補充:
順直型河段河床的演變
  順直型河段內的淺灘一般由上邊灘﹑上深槽﹑沙埂﹑下邊灘﹑下深槽等組成。淺灘通常在枯水季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水淹沒﹐汛期淤積﹐枯水期沖刷。而深槽則相反。沙質河床的犬牙交錯的邊灘﹐間歇地向下游移動﹐河床也同時週期地展寬。淺灘的多年變化主要與特大洪水有關﹐每遇特大洪水﹐淺灘或明顯淤高﹐或向下游擴展﹐洪水河床平面形態也隨之明顯改變。

2007-01-22 15:13:30 補充:
蜿蜒型河段河床的演變
  這種河段演變的根本原因是彎道環流(見河水運動)。彎道環流使含沙量較小的表層水流流向凹岸﹐使含沙量較大的底層水流流向凸岸﹐引起橫向輸沙不平衡﹐使凹岸沖刷崩退﹐凸岸淤積擴展﹐導致河道蜿蜒曲折﹐經常蠕動(圖1 美國黃石河河曲地帶因凹岸不斷受到沖刷而凸岸淤積﹐正在日益變寬 )。上下游河灣發展結果﹐可使相鄰兩河灣的凹岸逐漸接近﹐稱為狹頸。狹頸兩端的水位差較大﹐遇漫灘洪水﹐即可能沖開﹐發展成為新河﹐稱自然裁彎。裁彎發生後﹐若老河的彎道口淤堵便形成與新河隔離的牛軛湖﹐新河又逐漸向彎曲發展。蜿蜒型河段縱向變形主要是凹岸深槽和過渡段淺灘在年內發生相互交替的沖淤變化。

2007-01-22 15:14:07 補充:
分汊型河段河床的演變
  不同類型的分汊河床演變規律不同。順直分汊河段。基本演變規律為汊道發展和衰退的交替﹐當一個汊道的入口處水流受阻﹐入流量較小﹐泥沙不斷淤積﹐汊道逐漸衰退。與此同時﹐另一汊道水流通暢﹐不斷沖刷﹐處於發展過程。彎曲分汊河段。由於汊道入口處環流作用﹐進入主汊道的水流含沙量較次汊道小﹐使主汊道逐漸發展﹐而次汊道則逐漸衰退。當水流條件改變後﹐主汊道也可逐漸轉向淤積衰退的階段﹐而次汊道則轉變為發展的汊道。

2007-01-22 15:14:16 補充:
弓型分汊河段。這類河段直汊道和上游主槽平順銜接﹐側汊道則與上游主流成一較大交角﹐使得入口處的環流把上層含沙量較小的水流引向直汊道﹐把下層含沙量較大的水流引向側汊道﹐直汊道發展﹐側汊道衰退。如果汊道入口處水流邊界條件較穩定﹐上述過程可能維持到底﹐側汊道完全淤廢﹐否則﹐兩汊道將呈交替發展狀態。複雜分汊河段。這類河段的河道寬淺﹐汊道縱橫﹐平面形態十分複雜﹐各汊道水流及泥沙因素也很紊亂﹐但其演變仍然遵循著一個汊道的發展有賴於另一個汊道的衰退這一基本規律。

2007-01-22 15:14:26 補充:
游盪型河段河床的演變
  這類河床的特點是寬﹑淺﹑亂﹐演變規律是﹕多年平均情況是河床不斷淤高。例如黃河下游秦廠至高村的游盪型河段由於不斷淤積﹐成為著名的懸河。年內沖淤變化劇烈。汛期主槽沖刷﹐灘地淤積﹐而非汛期則相反。一次洪峰漲落過程中的沖淤變化﹐主槽基本遵循漲水沖刷﹐落水淤積的規律﹐而灘地則相反。主流平面擺動不定﹐而且擺動幅度極大﹐河槽形勢變化劇烈。黃河下游秦廠至柳園口河段主流擺動強度超過130米/天﹐1954年 8月下旬一次洪峰過程中﹐柳園口附近主流在一晝夜內﹐南北來回擺動幅度竟達6公里以上。

2007-01-22 15:14:37 補充:
以上資料我相信對於變遷過程已經有很詳盡的介紹,
倘若您比較喜愛圖片的話,提供給您兩個網站,
http://210.71.56.6/ftproot/socialweb/geography/dixingxue/quliu.htm
http://www.tnfsh.tn.edu.tw/teach/geo/river.htm
內容差不多都是如此,不過第二個網頁的介紹會將河道侵蝕的一些相關名詞有所介紹,
與老師所教的名詞相當類似。
由於河川改道是有很多可以值得討論的,並且在名詞定義上面應該還要更加清楚才是。

2007-01-22 15:14:46 補充:
對於河川的實例,我相信您如果看完我上面比較學術性的介紹之後,
應該對於實例的應用就比較容易上手了,
因為上面的大大們所提到的例子都相當不錯,
但是倘若對於一些過程跟名詞上的介紹能夠更精準詳細些,
應該就會更加完美,所以小的我在此補充這些內容。^^

http://140.112.56.252/index.htm?fieldtrip a-5
是我找到的實例,在東部奇美村,裡面有美美的圖片跟照片,
希望能夠讓您更加賞心悅目些。


以上是我找到的一些資料,並且做了一些相關性整理,希望幫得上您的忙嚕。^^



【尊重知識,也請尊重他人。】

2007-01-22 10:08:2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小欣 4 · 0 0

>這家不錯 lv333。cC買幾次啦真的一樣
临刱

2014-06-06 22:19:1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下面的網址應該對你有幫助

http://phi008780420.pixnet.net/blog

2014-04-22 08:16:1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河流急轉彎
基隆河百折千迴的一生


圖片參考:http://www.7stareco.org.tw/water/images/geo/geo151.gif
  今日的基隆河在過去原本是分開的三條河川;下游的部份是由新店溪的支流演變而來,中游的部份則是由大屯山系發源由今基隆附近出海的古河川演變而來,上游則是由今日平溪鄉發源再由今日瑞濱出海的古河川發展而成。
   為了說明方便我們將上、中及下游方別取名為C、B和A三條河川。現在基隆河的形成其實是經過多次的變化,才將這三條河完全連接起來:





活動圖示
階段
活動主角
活動過程
結果


圖片參考:http://www.7stareco.org.tw/water/images/geo/geo152.gif

第一時期
C河
B河
  1、原本B河由南方發源的支流,因為向源侵蝕的作用,不斷靠近A河,終於在今天的瑞芳接上了A河。
  2、因為B河位置的高度較A河為低,所以A河河水便改由B河出海。
  在這一階段中,現在基隆河中上游的雛形因第一次的河川襲奪而大致構成,也埋下日後將近一百八十度轉彎的伏筆。


圖片參考:http://www.7stareco.org.tw/water/images/geo/geo153.gif

第二時期
B河
A河
  1、在距今三萬年前,台北盆地的陷落,造成B河的上游反倒比下游的地勢為低,河水因而倒流。
  2、倒流的B河,在與C河接上之後,便與古新店溪合流出海。
  在本階段中,今日的基隆河完全形成。
游牧民族
大漢溪的遷徙旅程

  大漢溪發源地是雪山山脈,從高聳的大霸尖山附近,無數的高山溪流匯聚而成。在遠古時代,他本來是經過今天的石門直接向西奔流入海。但時至今日又為何向北注入淡水河流域呢?
大漢溪的演變過程




活動圖示
階段
活動過程
結果


圖片參考:http://www.7stareco.org.tw/water/images/geo/geo14a.gif

第一時期
  原本大漢溪與新店溪是兩條獨立河川,大漢溪由桃園出海,而新店溪則由林口出海。
  分別因沖積作用形成舊石門沖積扇和就林口沖積扇。 


圖片參考:http://www.7stareco.org.tw/water/images/geo/geo14b.gif

第二時期
  由於地殼變動,林口及桃園分別被舉升為台地,地勢的升高使這兩條河被迫尋找地勢更低的地區,於是河川開始改道。
  兩河同時向北改道,新店溪由於林口台地及大屯山系的夾擊,僅能由經今日的關渡出海。而大漢溪則一共經歷了四次向北方遷徙的改道,才因為林口台地阻擋停止。 


圖片參考:http://www.7stareco.org.tw/water/images/geo/geo14c.gif

第三時期
  台北盆地的出現,使得新店溪下游的高度陡降,造成向源侵蝕的作用增強。
  其中新店溪的支流之一,向今日的鶯歌方向侵蝕逐漸靠近大漢溪。 


圖片參考:http://www.7stareco.org.tw/water/images/geo/geo14e.gif


圖片參考:http://www.7stareco.org.tw/water/images/geo/geo14f.gif

第四時期
  終於新店溪切穿了山地,在今日的鶯歌接上了大漢溪。
  由於台北盆地地勢較周邊的高度為低,所以大漢溪改向北匯入新店溪河流入海。
http://www.7stareco.org.tw/water/geo/geo14.htm

2007-01-21 04:29:1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7 · 0 0

被"襲奪"-最有名的是古石門溪遭淡水河襲奪(桃園新街溪.老街溪.南崁溪.和新竹桃園一帶的野溪古源頭)古時候它是從竹圍出海並將桃園台地切割稱巨大的三角洲後來台地隆起溪水源頭向北流區與淡水河的古新店溪交會遭到襲奪並使桃園溪流水源供應不足而行成塘埤景觀....


在人類還沒出現以前,桃園主縣主要的河流-大漢溪的原來面貌是從現在石門水庫附近向西邊分散成數十條小支流,在竹圍、觀音、永安附近流入台灣海,這些小河流統稱為「古石門溪」,而它所沖刷累積出來的台地和平原稱為「古石門沖積扇」。淡水與大漢溪因源接近,後來淡水河的源頭侵蝕力太強,在鶯歌附近回頭搶奪了大漢溪的水量,淡水河這一次的溯奪川作用,使得原來散布在桃園的小河流失去水源,全部斷了源頭或積水成大大小小的池塘。大漢溪在沒被搶水以前,水量是北台灣最豐富的河流之一,所以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稱為「大水」,若從聲音直接翻譯成漢字就是「大姑陷」,也就是後漢人稱呼的「大嵙崁溪」。自然就是這麼奧妙,雖然這次淡水河搶水使得桃園台地失去源源不絕的水,但卻使得清朝時代的帆船可以從淡水直接駛入到大嵙崁(大溪),豐富和繁榮了這個內陸的小鎮。
龍潭鄉水系圖(右圖點一下可放大)

淡水河劫奪大漢溪之後,不僅使整個桃園台地缺水,本來石門溪應該完成沖積作用的任務也沒達成,可望著有一片肥沃的黑色土壤,如今只留下紅色酸性的卵石土荒地。這種地質惡劣的狀況,尤其在桃園台地西南高處更加明顯,而這高地區就是龍潭鄉的位置。
雖然大漢溪就在龍潭東南流過,但龍潭西南丘陵區在石門水庫完工前,仍與水無緣,雨水除由境內為數頗多的池塘蓄存外,大都排入老街溪及大漢溪,當地居民就靠若有若無的泉水和井水過活。本區耕地少,加上水源不足,便形成了本地的茶園風光。而平原地區因水利之便,池塘密佈,大多為稻田、茶園,亦為人口主要聚集區,顯見河川與都市發展歷程的相互關係。
由於龍潭鄉地勢頗高,在水系上及成為河川分流地帶,桃園縣內有五條重要河發源於本鄉,分別是大漢溪、茄苳溪、老街溪、社子溪及霄裡溪等。此種河川上游地帶灌溉困難,土壤貧瘠,加以山坡地占全鄉百分之四十五,這亦難怪龍潭開發較遲。
桃園縣內河川雖多,但由於流域小,河川長度亦短,故水量甚少,基於過去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境內灌溉溝渠甚多,而具灌溉、排水、防洪、蓄水功能的埤塘也因此而極為發達。龍潭鄉內埤塘分布如圖3-7所示。龍潭鄉境內主要的灌溉溝渠為石門大圳,而埤塘亦零星分佈於龍潭台地與銅鑼圈台地,其中可作為龍潭代表的龍潭觀光大池就是其中一例,此外,如風櫃口埤、馮屋大埤、二埤、十一埤、紅埤、濫埤、霄埤等埤塘於地方上亦盛名,部份埤塘由於管理維護良好,其池邊風亦是龍潭鄉中極具景觀價值的重要資源。

【桃園縣的陂塘景觀】
  陂塘為人工挖掘而成的水池。其功用除灌溉農作物之外,還可蓄養魚類、家禽、家畜等,或作為划船、釣魚等活動的觀光休憩場所。
  桃園縣十三鄉鎮除了大溪的河東地區(大漢溪以東),以及復興鄉以外,皆是古石門溪(今大漢溪)沖積而成的桃園台地群。由於台北盆地陷落,古石門溪被襲奪而改道淡水河入海。整個台地面的溪流皆成了斷頭河,缺乏源遠流長的流水,加上沖積扇的紅土礫石層保水不易,每逢旱季農作物的灌溉成為大問題。先民乃利用地形上的漥地,闢為陂塘,或於台地面緩坡下方築堤成陂,儲存地表水,供農耕使用。陂塘數量最盛時將近萬口,後因桃園大圳與石門大圳的開鑿,陂塘數量漸減,至民國八十四年桃園縣政府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縣尚存有1450口陂塘。大都己喪失灌溉功能,成為魚池、水池或休閒觀光勝地。

2007-01-20 17:13:5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帥哥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