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指導很多部邵氏電影的導演 張徹,我想了解他的生平,但是他的資料網站上都找不到!!

2007-01-19 15:10:44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娛樂與音樂 明星與名人

3 個解答

張徹(1923年—2002年6月22日),原名張易揚。浙江寧波青田人,生於上海。武俠電影巨匠,現代武俠電影鼻祖。
張徹父親是浙系軍閥。1940年代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抗戰後為張道藩提拔,管理文化活動,接觸電影界人。1948年到台灣拍攝電影《亞里山風雲》,是台灣光復後第一部電影。之後為蔣經國延攬成其幕僚,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簡任專員,軍階至上校。1957年棄政再入影壇,到香港拍攝電影。作為新派武俠片的掌門人,在開創新武俠浪潮的過程中,張徹發掘了眾多的武打巨星、武術指導和著名導演。這其中,好萊塢著名導演吳宇森、著名武指劉家良,演員狄龍、李修賢、姜大衛、王羽、陳觀泰、羅烈、陳惠敏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他帶出的弟子巨星,以及由他創下的香港陽光武俠浪潮,足足影響了幾代人。
由張徹執導的主要作品有:《獨臂刀》、《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十三太保》等等。
張徹亦曾經為電影主題曲或插曲填詞,他的作品有:《高山青》(主唱:鄧麗君)、《鑽石》(主唱:羅文)
2002年5月30日,張徹因肺積水入香港將軍澳醫院。6月22日清晨7時30分,因肺炎在該醫院病逝,享年79歲。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B5%E5%BE%B9&variant=zh-tw"






獲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之"終身成就獎"







圖片參考:http://www.30x30.com.tw/hall/0/1014/1014-01.gif







張徹




原名:
張易揚

浙江青田省人


生於一九二三年


筆名:
何觀、沈思






張徹是港台影壇舉足輕重的導演,並曾在七○年代掀起改編金庸武俠電影的風潮。




 







曾栽培的徒弟:



王羽、羅烈、陳觀泰、傅聲、王鍾、姜大偉、狄龍、李修賢、郭追、
羅莽、孫建、錢小豪、



處女作是一九四九年《阿里山風雲》



張氏為該片撰寫的主題歌《高山青》更是流傳至今。

代表作品

阿里山風雲》 《野火》 《蝴蝶杯》 《金燕子》 《刺馬》
《洪拳小子》 《報仇》 《獨臂刀》 《少林寺》 《報仇》

1947

爲上海國泰影業公司編寫電視劇本《假面女郎》等

1949

赴臺灣,與張英聯合導演電影《阿里山風雲》

1950

繼續編寫話劇和電影劇本,活躍在影壇上

1957

赴香港編寫並導演影片《野火》,後留港從事寫作

1960

在電懋、邵氏等影視公司任編劇,編劇主任等職。先後編寫電影劇本
《無語問蒼天》、《一文錢》、《魚美人》、《蝴蝶杯》等二十餘部。

1964

《虎俠殲仇》





1965

《江湖奇俠》

1966

《鴛鴦劍俠》

1967

導演影片《獨臂刀》,成爲香港武俠片知名導演,之後以拍武俠片、
娛樂片爲主,深受觀衆喜愛。

1970

以《報仇》一片獲得第十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





1973

《刺馬》

1975

《洪拳小子》獲第二十一屆亞洲影展表現民族精神密特拉獎



代表作尚有《金燕子》、《刺馬》、《叛逆》等。

1976

與大陸合拍電影《少林寺》,受到觀衆好評。引起一陣拍武俠片的浪潮。

1986

與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合作編寫影片《大上海1937》等,
著有《張徹雜談》一書。

圖片參考:http://www.kfstar.com/zhangche/pic/index02.gif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http://hk.geocities.com/b78572002/9.63987.txt
因字數有限,這個網站給你參考!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kungfu/c/4142.htm

2007-01-19 16:20:2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7 · 0 0

{*絕版 影城*}


超多經典 *絕版DVD* ~
幾乎都有您要找的 *絕版DVD* ~
可以在 *問與答* 留言詢問~
*絕版 影城* 電影DVD~
通通都是 *全新正版* ~



* 推 * 推 * 推 * 推 * 推 * 啦 ~ˇ~



{* 絕版影城 * 全新網址 *}

http://class.ruten.com.tw/user/index00.php?s=a52573333

2011-08-10 19:29:2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木風 段 1 · 0 0

張徹
張徹,原名張易揚,浙江省人,生於一九二三年。在香港六、七十年代,張徹可說是武俠片的標誌。自一九六四年自《虎俠殲仇》開始至一九八八年《過江》,二十多年來,他以拍武俠片/功夫片為職志。先後曾掀起「新派武俠片」和「少林功夫片」的兩大熱潮。前者同時催化了國語片迅速冒昇,最後完全佔據香港電影粵語片領域的過程。
四十年代,張徹進了張藩先生主持的「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及後被委任為「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五十年代,在台灣結識了蔣經國先生,兩人一度交往密切。張徹從事電影工作凡四十年,處女作是一九四九年《阿里山風雲》。張氏為該片撰寫的主題歌《高山青》更是流傳至今。
在邵氏在一九六0年代力圖建立新武俠世紀之際,讓新加盟的張徹及其他有志者不斷研究、籌拍。根據張徹導演回憶,他與胡金銓在開拍武俠電影之初,都不約而同地去研究和分析以美國西部片為主的電影。在鏡頭數目上,發現美國片鏡頭達千個之多,而華語片通常是在三百個左右。他們發現華語影片節奏緩慢,是不適合觀眾口味的主要原因。他們也去參考日本武士影片,因為其武士片及文化背景與中國淵源相近。再則是去研究三十年代的武俠電影,尋根求源,汲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同時,他們也體驗到過去國語片裡武打場面,幾乎是「南北龍虎武師」的天下,打起來都差不多的動作,無法吸引觀眾。因此,要將武俠片拍好,必須不斷排練武術,使電影看起來更為逼真。所以,張徹在這方面下了許多心血,每天一早起來就召集了一些武俠明星到戶外苦練打鬥的招式。
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研究準備,張徹於一九六四年拍出了《虎俠殲仇》。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新武俠世紀」的真正開山之作。一部力求畫面的質感和真實感的武俠片,擺脫傳統武俠片的花拳繡腿及其公式化之幣。只是,它雖大有新意,卻未能圓熟,因而並沒有引起觀眾的喜愛,在票房上沒有獲得如期的支持。張徹接著編具有實驗性質的《江湖奇俠》(1965)及《鴛鴦劍俠》(1966),均由王羽主演。兩片為張徹的試驗之作《虎俠殲仇》至其代表作《獨臂刀》之間的過度作品。然而,《獨臂刀》推出後,使張徹成為炙手可熱的「百萬票房」導演。
然而,張徹對於古裝動作片最大的影響在於他大量將以男性為中心的意識形態注入香港電影,進而發掘了王羽、姜大衛、狄龍、傅聲等獨特形象的男演員1,此舉打破了觀眾只愛看女主角的神話。張徹認為,當時的港片一直有重女輕男的現象,與中外潮流脫節。其實那時最紅的女演員,如凌波、任劍輝、都是反串男角,已可看出觀眾的取向。所以他在「何觀影話」中,提出「陽剛」的口號。這樣的想法在邵氏當導演期間一一實現。
這份男性中心的意識形態,在當時即是所標榜的「陽剛味」,使得張徹每部電影都必備血腥和個人英雄主義。張徹式的「個人英雄」,都是一個獨來獨往,孤寂冷傲,把感情完全埋藏在內心,而且往往受盡誤解的人物,又或是一名有著滿腔熱血,卻苦無寄託的青年。這兩種人物,可以以張徹早期的兩部作品,六七年的《大刺客》和翌年的《金燕子》裡的王羽作為代表。
除了電影的「陽剛」特質之外,張徹還打破了許多香港電影的神話。當時的保守觀念很多,例如南洋華僑反對辮子,於是清裝片中沒有人留辮子,只是戴一頂瓜皮小帽,甚至只在頭上裹一塊黑布,一直要等到張徹拍《刺馬》(1973)時才打破。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kungfu/c/4142-1.htm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kungfu/c/4142-2.htm


2007-01-22 13:23:2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zax .... 4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